• 2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第卅七彈:Douglas SBD-3 Dauntless,隸屬美國海軍第六偵察中隊(VS-6,或稱Scouting Six),1942年四月部署於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海軍中將率領的第十六特遣艦隊(Task Force 16)旗艦USS Enterprise (CV-6)航空母艦。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第十六特遣艦隊此次戰鬥部署為支援美國陸軍杜立德(James "Jimmy" Harold Doolittle)中校在4月18日發動的東京空襲。執行空襲任務的第十八特遣艦隊旗艦USS Hornet (CV-8)航空母艦在飛行甲板上繫置十六架North American B-25B Mitchell轟炸機,因此其艦載航空大隊(Air Group)已多貯放於甲板下機庫,且飛行甲板空間已佔滿而無法起降。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USS Enterprise航艦則以VS-6的SBD-3偵察轟炸機群及第六戰鬥機中隊(VF-6)的Grumman F4F-3 Wildcat戰鬥機群執行搜索與戰鬥空中巡邏,確保特遣艦隊不受日軍發現或干擾。

就在一個多月後的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首日,在美國海軍三艘航空母艦的Douglas TBD-1 Devastator魚雷攻擊機隊首先接敵但無戰果且近乎全軍覆沒後,USS Enterprise航艦的SBD-3機群,包括VS-6、第六轟炸中隊(VB-6)以及在USS Yorktown (CV-5)航空母艦重損棄艦後收容的第三轟炸中隊(VB-3),前後擊沉日本帝國海軍加賀、赤城、飛龍三艘航空母艦。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加上部署於USS Yorktown的VB-3 SBD-3機群擊沉的蒼龍,於是USS Enterprise (CV-6)與戰損沉沒的USS Yorktown (CV-5)成為扭轉太平洋戰爭局勢的兩艘美軍航空母艦,而SBD居功厥偉。

此役中USS Hornet (CV-8)航艦的VB-8及VS-8 SBD-3機群因航向偏北而未能接敵,但在6月6日與USS Enterprise (CV-6)的SBD-3機群聯手擊沉三隈號重巡洋艦,同時重創最上號重巡洋艦。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關於中途島海戰美國海軍SBD機群對日本帝國海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四艘航空母艦攻擊的彈著紀錄,可參閱The Battle of Midway Roundtable一文。

在太平洋戰爭的第一年,據統計SBD就自力或協力擊沉了開戰時日本帝國海軍艦艇總噸位的30%,包括航空母艦祥鳳、加賀、赤城、蒼龍、飛龍、金剛級戰艦二號艦比叡及重巡洋艦三隈。此外亦在1942年11月8日於北非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港擊沉維琪法國海軍尚未完工的戰艦Jean Bart。

SBD的固定武裝為發動機整流罩兩挺12.7 mm .50 AN/M2 Browning機槍,且自SBD-3起外加後座的兩挺7.62 mm .30 AN/M2 Browning旋迴式機槍,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戰能力,因此也輔助F4F執行反潛與戰鬥空中巡邏任務。SBD-2為美國海軍於1941年初採用的首款,而SBD-3為增加裝甲與自封油箱的改良款,迅速取代SBD-2。

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航空母艦艦載機群配有戰鬥(VF, Fighting)、轟炸(VB, Bombing)、偵察(VS, Scouting)、魚雷(VT, Torpedo)共四支中隊。其中轟炸與偵察中隊皆使用SBD,故兩者任務常交替執行。但偵察中隊的慣用武裝為五百磅炸彈而非轟炸中隊使用的一千磅炸彈,以便提升航程延伸索敵半徑。

索敵偵察任務以兩機編隊進行。全中隊滿編十八架分為九支編隊,以航艦行進方向為中心線,左右各取45度,每10度配置一支編隊。各編隊以距海面300-450公尺低空直線飛行三百餘公里,再右轉飛行30-80公里後折返,完成航艦前方四分之一象限的偵察。飛行員以望遠鏡掃瞄海面,若發現敵艦則由後座無線電/機槍手發送加密摩斯電碼回報,如情況允許則以攜行的五百磅炸彈逕行攻擊。

索敵轟炸任務則以三機編隊互相掩護,於5500公尺高空飛行。此高度在晴天時,能見度可達50-60公里。發現敵艦時,全中隊俯衝下降至2500公尺高度,迫近敵艦後每五秒一架朝其進行70度俯衝。俯衝制動片開啟後可控制俯衝速度於440 km/h,因此由俯衝開始至拉起爬升需時30-40秒,全程也暴露於敵方防空火網中。雖然沿敵艦縱軸為最佳俯衝投彈方向,但實際上敵艦會進行機動規避攻擊;俯衝攻擊機也會以略有差異的角度俯衝,避免行徑為防空砲手預知。

自1941年底珍珠港攻擊至翌年六月初中途島海戰期間,美國海軍艦載機塗裝歷經多次改變,而整體塗裝也顯得凌亂不一致。這是因為除美國海軍航空署(Bureau of Aeronautics,簡稱BuAer)頒佈的制式塗裝規範外,各部隊也會依戰場實際情況自行變更。

• 戰術編號:戰前至戰爭初期各機在機身兩側皆漆有「中隊號-機種代號-本機流水號」編碼以資識別,而本機流水號也漆在主翼面近機身處或發動機整流罩上。1942年4月29日通令取消中隊號及機種代號以免資敵,只保留流水號。然而在此之前,各中隊即有取消中隊號,或將黑字改為白字增加可視度的作法。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 國徽;機身與兩主翼上下的美國國徽在開戰後已通令加大尺寸,但各中隊並未全面更改。白星中央的紅點在1942年五月初珊瑚海海戰後取消,以避免與日之丸混淆,造成友軍防空砲火誤擊。在此同時國徽又改回標準尺寸。然而攸關敵我識別的紅點立即全面取消,而國徽尺寸則因無優先性而陸續修正。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 國籍識別帶:尾舵的紅白國籍識別帶似乎自戰前即非標準塗裝。原則上自1942年八月後就不再使用。

這張攝於1941年10月27日珍珠港攻擊前一個多月的VS-6 SBD-2編隊照片,顯示VS-6將機體塗裝由承平時期的銀白色更改為準備戰爭的灰藍/淺灰雙色調後,也一併將機身戰術編號由黑字改為白字,同時也為無連接符號的獨特形式。此外尾舵亦無紅白國籍識別帶。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1941年12月4日USS Enterprise (CV-6)結束運送美國陸戰隊第211戰鬥機中隊(VMF-211)分遣隊十二架F4F-3與人員進駐威克(Wake)島的任務,預計在12月6日返抵珍珠港。然而返航路徑上海象不佳使艦隊降低航速,因此在12月7日南雲機動部隊發動珍珠港攻擊時尚在珍珠港外海。約在清晨六時日軍第一次攻擊隊起飛時,USS Enterprise航艦也出動VS-6與VB-6共十八架SBD-2執行例行的索敵偵察演習,預計在演習完畢後直接降落於珍珠港。這十八架SBD-2就在午前八時左右,與日軍第一次攻擊隊同時抵達珍珠港。在極度混亂的情勢中,七架遭日軍及友軍擊落或失蹤,八名空勤人員陣亡。

本模型塗裝特徵為無中隊號、具大型國徽且白星中央具紅點、具國籍識別帶,時間點應在1942年五月初珊瑚海海戰之前。由於VS-6的歷史照片不若部署於同一航艦的VB-6多,若以杜立德空襲前夕,1942年4月17日VB-6這架SBD-3 6-B-15的塗裝觀察,可見其細節與模型大致相同,僅主翼面本機流水號未見於模型上,且模型的戰術編號S-7應無連接符號而為S7。因此推測本模型塗裝與其為同一時間點。然而VB-6標準的垂直尾翼兩側各兩條白色著艦指揮官(landing signal officer, LSO)攻角識別帶是否也用於VS-6則不明。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機身戰術編號的中隊號已取消,部隊戰鬥日誌依然以「中隊號-機種代號-本機流水號」記載,直到中途島海戰時亦然。

1942年四月中旬杜立德空襲的時間點,USS Enterprise (CV-6)航艦的各式艦載機亦具相同塗裝。但可發現大小尺寸的美國國徽同時存在,且部署於本艦的VT-6所裝備的TBD-1皆已取消中隊號及機種代號,僅以小幅黑字標示本機流水號。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同架VB-6 SBD-3 6-B-15在6月4日中途島海戰首日由George H. Goldsmith少尉及James E. Patterson, Jr.一等航空無線電兵操縱,以一千磅炸彈命中加賀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中央,但同時為防空砲火擊損,因燃油耗盡而轉降USS Yorktown (CV-5)航艦。此機塗裝仍具大型國徽,但白星中央紅點取消;尾舵國籍識別帶亦取消,機身戰術編號無中隊碼且漆於國徽前方,主翼面近機體處漆有本機流水號。此機隨USS Yorktown沉沒後一併損失。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1942年六月初中途島海戰時間點,各航艦艦載機也具類似塗裝,僅部份細節不同。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二次大戰傑作機[37]: Douglas SBD-3 Dauntless
2018-08-24 10:1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大戰傑作機 37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七彈:Dougl...(恕刪)


終於等到R大的精彩圖文了,
可惜這次的版本沒有後座的機槍手座艙造型
當然五分奉上!感謝R大!
感謝R大分享!五分奉上!
讚喔~感謝R大再度開課,不過這期的SBD沒有後機槍真的有點可惜...感覺在空戰中,若飛機本身有基本的靈活性,加上有後機槍的火力,對於追尾的敵機應該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不知實戰上SBD的後機槍,是否有明顯的戰績或價值呢?
SBD確實是美國海軍相當重視的機種
從她的機翼並不具備折疊機構
卻還在大型航空母艦上配備達兩個中隊這點便可得知

有一個地方要勘誤一下, 文中提到載彈量的單位, 應為"磅"而非"公斤"
SBD的最大載彈量是1000磅*1 + 100磅*2
Zuikaku wrote: SBD確實是美國海軍相當重視的機種
從她的機翼並不具備折疊機構
卻還在大型航空母艦上配備達兩個中隊這點便可得知
有一個地方要勘誤一下, 文中提到載彈量的單位, 應為"磅"而非"公斤"SBD的最大載彈量是1000磅*1 + 100磅*2

載彈量寫錯了,感謝指正。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載機群在太平洋戰爭初期VF、VB、VS、VT各佔四分之一的編制,造成戰鬥機數量嚴重不足,無法同時護航攻擊機隊兼且攔截來襲敵機。於是具有空戰能力的SBD就用以輔助戰力不足的VF執行戰鬥空中巡邏。1942年九月艦載機群編制重整後,VS即解編,而逐步強化VF。每艘航空母艦的戰鬥機數量從原本的編制18架(附帶三架備用機拆解懸吊於機庫),增加到1942年六月中途島海戰時的27架(此時的F4F-4主翼已可折疊)、再到1944年底菲律賓海戰時Essex級航空母艦的36-50架,以及終戰時的60-75架。
順便藉這標題問一下
看了迪亞哥的台灣官網
最後一期(38)在昨天發售了
因為日本迪亞哥那邊一直有在出
台灣這邊還會再出嗎?
潛水許久,浮出水面呼吸一下,話說有人跟我依樣收到39期嗎?

zzzrrrzz wrote:
感覺在空戰中,若飛機本身有基本的靈活性,加上有後機槍的火力,對於追尾的敵機應該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不知實戰上SBD的後機槍,是否有明顯的戰績或價值呢?...(恕刪)

以下是美軍各機種(不含轟炸機及飛艇)擊落敵機戰果的大略數字,參考一下。先不論浮報的可能性,SBD以擊落138架的戰果獨佔非戰鬥機類的鰲頭。這也是因為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載戰鬥機數量不足,所以將SBD用於輔助戰鬥空中巡邏的成果。雖然SBD無法與零戰纏鬥,但攔截慢速低飛的魚雷機或俯衝轟炸機卻有一定成效。本身的裝甲與自封油箱也提升了存活率。

P-51/A-36/F-6: 5704.25 (二次大戰及韓戰)
F6F: 5164
P-38: 3832.33
P-47: 3398.75
F4U: 2161 (二次大戰及韓戰)
P-40: 2099.95
F4F: 1322
F-86: 803 (韓戰)
P-39: 256.5
F-4: 151 (越戰)
SBD: 138
P-61: 127
TBF/TBM: 98
F-15: 39 (波灣戰爭以降)
F-105: 27.5 (越戰)
F-8: 19 (越戰)
P-80: 17 (韓戰)
F-84: 10 (韓戰)
F3D: 9 (韓戰)
F9F: 8 (韓戰)
F-16: 7 (波灣戰爭以降)
F2A: 6
SB2C: 6
A-1 (AD): 5 (冷戰期間及越戰)
F-14: 5 (冷戰期間及波灣戰爭)
F/A-18: 2 (波灣戰爭)
F-94: 4 (越戰)
F-82: 3 (韓戰)
P-36: 3
A-20/P-70: 2
TBD: 2
F7F: 2 (韓戰)
A-10: 2 (波灣戰爭)
A-4: 1 (越戰)
OS2U: 1
P-26: 1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