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第卅彈: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二型),日本帝國海軍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珍珠港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中佐座機(同機飛行員松崎三男大尉、電信員水木德信一飛曹),1941年12月7日於夏威夷群島歐胡島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的摩斯密碼通訊「ト、ト、ト,…」(攻擊開始)以及「ト、ラ、ト、ラ、ト、ラ」(奇襲成功)就是在此機上由攻擊隊指揮官淵田中佐向電信員水木一飛曹下達後發送。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珍珠港攻擊時,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共使用143架九七式三號艦攻:

• 第一次攻擊隊第一集團(水平爆擊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淵田美津雄中佐):49架,掛載八百公斤炸彈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 第一次攻擊隊第一集團特別攻擊隊(雷擊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村田重治少佐):40架,掛載九一式航空魚雷改二型

• 第二次攻擊隊第一集團(水平爆擊隊,指揮官瑞鶴航空隊島崎重和少佐):54架,掛載炸彈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日本帝國海軍的九一式航空魚雷改二型為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魚雷。其設計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珍珠港泊區十二公尺淺水深。一般魚雷投擲落水後會先沉降六十至一百公尺深,因此該魚雷不僅在尾部裝有落水後脫離的木製滑翔安定鰭片,亦裝備世界獨有的主動旋轉制御裝置。考量珍珠港狹窄的停泊海面,參與攻擊的九七式艦攻機群曾以九一式魚雷改二型在水深十公尺的鹿兒島灣進行密集訓練。此役九七式艦攻的魚雷攻擊命中率在六成(美軍統計)至九成(日軍統計)。而這架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機屬水平爆擊隊,並未掛載魚雷。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然而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中佐在發動進攻時卻差點鑄成大錯。依照教範,若空襲時敵軍仍未察知則為「奇襲」狀態:指揮官發射一枚信號彈後,在制空隊(零戰)掩護下,雷擊隊(九七式艦攻)先行攻擊船艦,接著水平爆擊隊(九七式艦攻)與急降下爆擊隊(九九式艦爆)攻擊海面及地面目標。若空襲前敵軍已察知則為「強襲」狀態:指揮官發射兩枚信號彈後,制空隊與急降下爆擊隊先行攻擊空中敵機與地面防空砲陣地,接著雷擊隊與水平爆擊隊先後攻擊海面及地面目標。此役淵田中佐先發射一枚信號彈示意進行「奇襲」,但在雷擊隊與水平爆擊隊開始機動時,因制空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坂谷茂少佐)未有對應動作而誤認其未見信號彈,於是又再發射一枚。這第二枚信號彈卻被攻擊隊機群誤認為「強襲」,因此制空隊與急降下爆擊隊立刻趨前攻擊地面目標。爆炸所產生的大量濃煙本應阻礙離海面十公尺超低空飛行的雷擊隊攻擊路徑,但幸得風向之助而未受阻。然而受前波攻擊驚擾的美軍迅速回擊,亦使加賀航空隊雷擊隊十二架九七式艦攻遭擊落五架,損失十五名空勤人員。

這架珍珠港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中佐座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AI-301、機身後段具單條紅色識別帶,隸屬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航空母鑑。編號AI-301 (指第一航空戰隊一號艦所屬艦上攻擊機一號機)上下共有三條黃色帶,為飛行隊長階級紋飾。除機身具制式濃綠色塗裝外,水平尾翼及垂直尾翼仍保留戰前的全紅色塗裝,以利編隊於飛行中識別。

由紀錄影片可知直到1942年四月初南雲機動部隊遂行印度洋錫蘭海戰時,本機仍維持同樣塗裝,但機身的濃綠色塗裝明顯已因海洋環境鹽份侵蝕而大幅剝離,露出戰前制式的銀白色底漆。這也符合淵田的回憶,亦即九七式艦攻的濃綠色塗裝是在艦隊航向珍珠港途中才於艦上施加。然而此濃綠色塗裝僅施加於機身上部。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源自1935年(昭和10年)日本帝國海軍的十試艦上攻擊機開發案,由中島B5N及三菱B5M同場競標。由於兩者性能在伯仲之間,1937年(皇紀二五九七年)皆為海軍制式採用,並分別授予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上七)及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下二)的制式名稱。九七式艦攻為日本帝國海軍全金屬低單翼構型的嗃矢;中島B5N1九七式一號艦攻更是日本帝國海軍首架具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機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三菱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具備固定式起落架,以結構簡易、堅實、高可靠性為設計主軸,且重量較輕、極速較高。但日本帝國海軍認為固定式起落架阻礙性能擴增潛力,因而指定具可收放式起落架的中島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作為後續生產主軸。

B5N1九七式一號艦攻首先投入中國戰場實戰測試。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之後中島將其發動機由770匹馬力等級光三型換裝為970匹馬力等級榮一一型,經制式採用後稱為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然而防護力不足的缺點仍因性能受加裝裝甲重量影響而未予改善。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B5N2在1939年取代B5N1進入量產,一直到1943年才漸為後繼的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取代而退居二線,作為海岸巡邏及訓練之用。中島B5N九七式艦攻各衍生型總計生產約1400架,而具固定式起落架的三菱B5M1九七式二號艦攻則至1940年為止僅生產約150架,也只作為巡邏及訓練用途。

1942年四月依照新制,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一型、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六一型、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二型。

九七式艦攻中央座席偵察/轟炸員的九〇式一號爆擊照準器或一式一號爆擊照準器一型垂直裝置於座位左側直通機腹,故魚雷或炸彈掛架偏置於機腹右側避免妨礙轟炸瞄準。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非光學式魚雷瞄準柵則裝設於發動機整流罩上方,但在攜掛炸彈執行水平轟炸任務中拆卸不用。前座飛行員儀表板上方亦裝設機械式九七式雷擊照準具。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2018-06-12 11:31 發佈
先讚在說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彈:中島B5N2...(恕刪)
終於等到R大的精采好文啦!! 先贊在說!!!!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彈:中島B5N2...(恕刪)


好文配好機! 很有意義的機子!
o_0~~~
看到R大PO文先按讚阿,等待R大的文章 值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傑作機系列至此已經涵蓋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艦載機的鐵三角:

二次大戰傑作機[11]: 三菱A6M2b零式一號艦上戰鬥機二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30]: 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24]: 愛知D3A1九九式艦上爆擊機

太平洋戰爭是將航空母艦推向艦隊核心武力的試煉場。在大戰前,美英日等海權強國針對航空母艦的設計、用途、航空戰術、艦載機選擇與發展,都曾不斷的摸索修正。若有機會可參考「全甲板攻擊」一書。本書以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發展歷程為主體,內容頗引人入勝。

謝謝R大終於再次開課~想不到當時要贏得珍珠港勝利,有這麼多細節~
我也來讚一個...
這台飛機, 說實在的還真的有點重.
比其它傑作機重了一些
日軍在珍珠港攻擊行動使用的著名密碼通訊

1941年12月2日日本時間1730時,大本營向南雲機動部隊發送「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1208登新高山)電文,確認日本時間12月8日發動珍珠港攻擊,日本向美國正式開戰。新高山就是玉山,在台灣成為日本領土後躍居日本最高山,並在1897年6月28日由明治天皇賜名。登新高山也成為當年時髦的休閒活動。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0740時,由淵田美津雄中佐率領的第一次攻擊隊機群已能目視珍珠港。0749時,淵田中佐確認珍珠港區域並無美軍防禦活動後,拉開座艙罩發射一枚信號彈示意機群奇襲攻擊,並以事先約定的摩斯密碼通訊「ト、ト、ト,…」向機動部隊通吿攻擊開始。隨後因誤判坂谷茂少佐領軍的制空隊行動而再發射第二枚信號彈。0753時,淵田中佐再以摩斯密碼通訊「ト、ラ、ト、ラ、ト、ラ」向機動部隊通告奇襲成功。

此「ト、ラ、ト、ラ、ト、ラ」為重複發送「ト、ラ」三次以確定機動部隊能收到通訊。「ト、ラ」則依事先約定指稱奇襲行動成功,美軍未能事先察知,而非指攻擊行動成功。這兩字密碼並無實質意義,但因「トラ」連音與日語「虎」讀音相同,且虎在日本歷史上有勝利的關聯意涵,所以後世多以「虎、虎、虎」指稱此電文。據說截收通訊的美軍也認為發送「虎、虎、虎」意謂如虎般攻擊。此外也有將「ト、ラ」解釋為日語「突擊」(とつげき)、「雷擊」(らいげき)兩詞首字發音縮寫的說法,但應是半通日語者的杜撰。
東鄉平八郎的影響



此照片為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翔鶴艦長城島高次海軍大佐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攻擊發動時所攝。城島大佐於1942年5月1日晉升海軍少將,後歷任第一一航空戰隊、第五〇航空戰隊、第二航空戰隊等航空戰隊司令,直到終戰。城島少將在第一一航空戰隊司令任內曾收取連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前線視察詳細行程的電文,憂心可能同時為盟軍截獲破譯而赴拉包爾(Rabaul)面見山本大將,力勸其取消行程未果。

城島大佐身後的艦橋壁上書有「皇国ノ興廃繋リテ此ノ征戦ニ在リ 粉骨砕身各員其ノ任ヲ 完ウセヨ」,意謂皇國興亡繫於此征戰,各員即使粉身碎骨都應完成自身交付任務。這是山本大將在珍珠港攻擊發起前一日傳送予南雲機動部隊的電文。

這段文字模仿自1905年(明治卅八年) 5月27日連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在對馬海峽海戰展開前的通令:「皇国ノ興廃コ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意謂皇國興亡在此一戰,各員再進一步奮鬥努力。 是役日本帝國海軍徹底擊潰帝俄波羅的海艦隊,奠定日俄戰爭的勝基。


挾亞洲新興國家對歐洲歷史強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威勢,東鄉平八郎一躍成為民族英雄與海軍標竿人物。連合艦隊本是戰爭時的臨時編組,戰爭後即解編;直到大正年間才成為常設艦隊。1939年8月30日接任第廿六代連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以同職位、同樣的對抗情境為本,模仿東鄉平八郎用語激勵士氣。此舉不僅串聯將士們的共同記憶,也形塑自身為東鄉的傳人。

MushI0307 wrote:
...(恕刪)

當年東鄉平八郎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以這塊1942年台南州發行的紀念牌為例,背面即書有「勝って兜の緒を締めよ」,意謂即使勝利都要繫緊戰盔,引申為勝而不驕的意涵。此語為日俄戰爭獲勝後,1905年12月21日連合艦隊解編時東鄉大將的訓示結語;最後也有平八郎的花押。這句話相傳是北條氏綱的遺訓,但發揚光大成為格言還是靠東鄉平八郎。連合艦隊解散之辭的結語寫的是「古人曰ク勝ツテ兜ノ緒ヲ締メヨト」,意謂引用古人之語,並未掠人之美。而東鄉大將這篇訓示稿也是當時連合艦隊作戰參謀秋山真之海軍中佐所擬。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