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傑作機[3]: Messerschmitt Bf 109 G-10

第三彈:Messerschmitt Bf 109 G-10,德國空軍第四戰鬥機聯隊四大隊(IV./JG 4)大隊長Franz Wienhusen上尉白21號座機,出廠序號130282。實機機身的淺色區塊應該有斑點狀迷彩。1944年12月3日Wienhusen上尉駕駛此機,於德國亞琛(Aachen)地區攻擊盟軍地面部隊時,遭防空砲火擊落陣亡,生涯戰績12架。




IV./JG 4在1944年10月20日由駐紮於柏林與德勒斯登中途點芬斯特瓦爾德(Finsterwald)的第五戰鬥機聯隊二大隊(II./JG 5)改稱,下轄十三至十六等四個Bf 109 G中隊,當時的大隊長即Wienhausen中尉。同年11月20日移防法蘭克福萊茵-美茵基地(Frankfurt Rhein-Main),受中萊茵戰鬥機指揮部(Jagdabschnittsführer Mittelrhein,簡稱JaFü Mittelrhein)節制,作為帝國防衛及地面部隊密接支援之用。機身後段的黑白黑條紋即JG 4的帝國防衛聯隊識別帶(Reichsverteidigung)。

1944年12月3日中午,JG 4受命攻擊在亞琛-迪倫(Düren)地區挺進的盟軍部隊,於是大舉出動70架Bf 109機群(一大隊30架、三大隊20架、四大隊20架)前往攻擊。三大隊起飛後因天候惡劣而折返;其餘50架以低空飛進目標區,但遭遇猛烈的防空砲火射擊。此役JG4共有九員飛行員遭擊落陣亡(一大隊五員、四大隊四員)、六員被俘(一大隊兩員、四大隊四員)、三員負傷(皆一大隊)。聯隊指揮階層的損失包括一名大隊長及一名中隊長陣亡、一名中隊長被俘:

• 四大隊(IV./JG 4)大隊長Franz Wienhusen上尉,駕駛Bf 109 G-10白21號座機(出廠序號130282)遭防空砲火擊落陣亡,生涯戰績12架

• 一大隊四中隊(4./JG 4)中隊長Roderick von Engelhardt少尉,駕駛Bf 109 G-14藍16號(出廠序號406373)遭防空砲火擊落陣亡

• 四大隊十四中隊(14./JG 4)中隊長Ernst Scheufele中尉駕駛Bf 109 G-14黑2號(出廠序號782354)遭防空砲火擊落被俘,生涯戰績18架。Scheufele於2010年二月辭世。

2017-06-08 8:27 發佈
瑞士空軍(Schweizer Flugwaffe)飛行七中隊(Fliegerkompanie 7)的Bf 109 G-6/R1在特殊場合的機首塗裝,但並非瑞士空軍標準塗裝。



這架Bf 109 G-6/R1瑞士空軍戰術編號J-713,原屬德國空軍第五戰鬥機聯隊四大隊(IV./JG 5),機身識別碼RU+OZ,製造序號162704。1944年3月29日由Lothar Hirtes上士候補軍官(Oberfähnrich)駕駛時迷航,因燃油告罄而降落於瑞士近列支敦士登與德奧邊境的薩梅丹(Samedan),遭瑞士扣留,並在戰後編入本就已操作Bf 109 G-6的瑞士空軍飛行七中隊。



1946年5月29日,該機由飛行七中隊Hans Zweiacker中尉駕駛,在瑞義邊境阿爾卑斯山脈的紅峰(Pizzo di Röd)撞山失蹤。殘骸直到1953年九月才尋獲。


瑞士空軍在戰前就已從德國購置十架Bf 109 D-1與八十架Bf 109 E-3a (E-3的外銷型),武裝及無線電通訊設備則由現地加裝。因瑞士屬中立國,其空軍在二次大戰期間與越界的軸心國和同盟國機群都交戰過,也曾有過Bf 109互相對戰的場合。然而也因中立國之故,無法外購戰機提升戰力,只能以越界扣押或勒索的方式取得兩架Bf 109 F與若干Bf 109 G等新式戰鬥機。






1944年4月28日晚間,德國空軍第五夜間戰鬥機聯隊二大隊六中隊(6./NJG 5)所屬,製造序號740055的Bf 110 G-4/R7 “C9+EN”由中隊長Wilhelm “Wim” Johnen中校駕駛,搭載無線電操作員Joachim Kamprath中尉以及射手Paul Mahle上士,起飛攔截英國皇家空軍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Avro Lancaster重轟炸機。當晚先擊落一架,為Johnen中校個人第19架戰績。但在追蹤攻擊第二架時進入瑞士領空,交戰中左方發動機遭擊損,後亦為瑞士軍方探照燈鎖定,因此緊急降落在瑞士迪本多夫(Dübendorf)空軍基地。瑞士扣留此架夜間戰鬥機;三名機組乘員則在數日後獲准返國。此機組乘員除了Johnen中校為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34架的夜戰王牌飛行員之外,二大隊軍械士官Mahle上士就是1943年五月率先為Bf 110夜間戰鬥機開發雙聯裝20 mm MG FF/M「爵士樂」(Schräge Musik)斜射機砲者。



此架Bf 110 G-4/R7搭載極機密新型FuG 220 Lichtenstein SN-2空用雷達以及20 mm雙聯裝斜射機砲,但瑞士並無意將其返還德國。德國軍方為防止該機落入盟軍之手,在政治交涉後達成共識,以五十萬瑞士法郎單價出售十二架全裝備Bf 109 G-6予瑞士,換取瑞士同意在5月17日將該機就地焚毀。此雷達系統的高機密性甚至使希特勒打算在交涉破局時空襲迪本多夫基地,不惜與瑞士開戰。

瑞士空軍飛行七中隊的Bf 109 G-6就這樣由德國勒索而來,但因大戰後期發動機製造品質不佳,交機後不久就狀況百出,妥善率極低。
物美價廉的Bf 109

1944年四月,瑞士以侵犯空域而扣押的極機密空用雷達系統要脅德國以50萬瑞士法郎單價出售十二架全裝備Bf 109 G-6。雖然跨越數十年的幣值換算在國力消長、貨幣消失與通貨膨脹的因素影響下並不能很精確,但藉由換算可推估概況。50萬瑞士法郎單價以1944年的幣值約合29萬帝國馬克(Reichsmark),而德國空軍全裝備Bf 109 G的取得成本則僅約10萬帝國馬克(不含發動機、武裝、無線電設備的空機體為4.5萬帝國馬克),約等同於一輛三號戰車G型(Panzerkampfwagen III Ausf. G)的取得成本。計入通貨膨脹影響,1944年的10萬帝國馬克約等同於今日的40萬美元。

以帝國馬克計價,德軍在1940至1941年部份武器造價如下。此時期1帝國馬克約略等同今日的4.5至5美元。亦可發現Bf 109 E相對其他軍用飛機廉價許多。

• P08 Luger手槍:33
• Mauser Kar98k步槍:70
• MP 40衝鋒槍:60
• MG 34機槍:325
• 2 cm FlaK 38防空砲:6,000
• 3.7 cm PaK 36戰防砲:5,700
• 5 cm PaK 38戰防砲:10,600
• 8.8 cm FlaK 18高射砲:34,000
• 10.5 cm leFH 18榴彈砲:16,400
• 15 cm sFH 18榴彈砲:38,500
• Sd.Kfz. 7半履帶車:22,500
• Pz II C戰車:50,000
• Pz III G戰車:100,000
• Pz IV戰車:115,000
• Bf 109 E戰鬥機:86,000
• Bf 110 C戰鬥機:210,000
• Ju 87 B俯衝轟炸機:130,000
• Ju 88 A轟炸機:307,000
• He 111 H轟炸機:266,000
• Do 17轟炸機:235,000
• Ju 52運輸機:163,000
• Typ VII潛艇:2,500,000

二次大戰期間部份盟軍主流軍用飛機的造價如下。這些機種的造價會隨產量提升而較初期降低約15-40%不等,因此到1945年還在提升產量者為其最低單價。其中North American P-51與Grumman F6F也以廉價著稱。

• Spitfire: 1940年約12萬英鎊,約合今日60萬美元
• P-38: 1943年約10萬美元,約合今日107萬美元
• P-47: 1943年約11萬美元,約合今日115萬美元
• P-51: 1945年約5萬美元,約合今日52萬美元
• F6F: 1943年約5萬美元,約合今日51萬美元
• B-17: 1945年約19萬美元,約合今日192萬美元

然而與Bf 109 G的單價折合今日約40萬美元相比,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主要戰鬥機的造價都偏高。因此Bf 109性價比超高,也難怪其系列衍生型總產量高達近三萬五千架,在歷來生產量最大的軍用機種中僅以千餘架之差落居蘇聯Ilyushin Il-2系列對地攻擊機之後,比位居第三的英國Supermarine Spitfire系列戰鬥機還多出一萬兩千架以上,也比排名第四的德國Fw 190系列戰鬥機多出近一萬五千架。
redshoulder wrote:
瑞士空軍(Schweizer...(恕刪)


又有好文了!
推~~~~~~~~

109D-6膿包機好看也好飛~


109E-4比較有型,也不錯飛~





o_0~~~
Scott-pan wrote: 109D-6膿包機好看也好飛~

...(恕刪)

實機是復刻版Bf 109 G-4,德國民用航空註冊編號D-FWME。原型是西班牙授權製造Bf 109 G-2的最終衍生款Hispano Aviación HA-1112-M1L Buchón (球胸鴿)。此1954年推出的最終衍生款,因為原Daimler-Benz DB 605 A發動機無法取得而改用Rolls-Royce Merlin 500-45發動機。

本機從西班牙空軍退役後由民間人士收購,曾參與1969年電影「大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攝製,在電影中為黃11號。機群中黃色編號與同色的橫槓代表二大隊六中隊;紅色編號且無符號代表一大隊二中隊。但機身的聯隊徽似乎實際上並不存在。紅色通常也以黑色取代。



本機之後於1997年換裝DB 605 A發動機,並將外觀修改為Bf 109 G-4形式(與G-2近乎雷同)。可明顯看出換裝發動機前後外形的差異。


https://youtu.be/HCRnQTsAPw4

實機機身後段的白色帶未緊貼十字國徽,因此並非第三戰鬥機聯隊(JG 3)的帝國防衛聯隊識別標誌(Reichsverteidigung),而是部署於北非、西西里、義大利等地與義大利部隊協同的戰鬥機聯隊(如JG 27),為敵我識別需求而沿用義大利皇家空軍(Regia Aeronautica Italiana)標準白色帶識別標誌。紅7號與同色的橫槓代表二大隊五中隊7號機(每大隊配屬三個中隊的時期),但紅色自1940年後幾乎都以黑色取代,以減低明視度。
Scott-pan wrote:  109E-4比較有型,也不錯飛~

...(恕刪)

這架隸屬於德國空軍第二教導聯隊一(戰鬥)大隊(I. (Jagd)/Lehrgeschwader 2),製造序號3579的白14號Bf 109 E-4,咸信是擁有「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稱號的Hans-Joachim Marseille上尉軍旅生涯最初期所駕駛的名機。第二教導聯隊於1937年十月成軍,專責新機種實戰測試及戰術發展。1939年開戰前已編成三支大隊:一(戰鬥)大隊操作Messerschmitt Bf 109戰鬥機、二(攻擊)大隊操作Henschel Hs 123俯衝轟炸機、三(偵察)大隊操作Donier Do 17 F長程偵察機,下轄實驗性的十一(夜戰)中隊,操作Arado Ar 68戰鬥機。本機機身十字國徽後的圖形即I.(Jagd)/LG 2的大隊徽。

Marseille在1940年8月10日以上士候補軍官(Oberfähnrich)階分發至第二教導聯隊一(戰鬥)大隊一中隊(1./LG 2),參與不列顛之役。8月13日派飛個人首次戰鬥任務,8月24日即擊落首架英機(可能為噴火式或颶風式)。9月2日再度擊落一架噴火式,但當時駕駛的這架白14號亦遭擊損,返場迫降位於北法加萊(Calais)至馬克(Marck)間的基地後重損。之後於9月11日再擊落一架噴火式,但當時駕駛製造序號5597的Bf 109 E-7亦遭擊損而迫降重損。

Marseille在1940年十月轉調至第52戰鬥機聯隊二大隊四中隊(4./JG 52),總計在1./LG 2的兩個月期間就已擊落七架英軍戰鬥機。


1940年12月24日他因軍紀問題被4./JG 52中隊長Johannes “Macky” Steinhoff上尉(生涯戰績176架、橡葉佩劍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剔除,轉派部署於北非戰場的第27戰鬥機聯隊一大隊三中隊(3./JG 27)作為懲戒,但卻因此締造擊落158架的生涯戰績,獲頒橡葉佩劍鑲鑽騎士鐵十字勳章,成為家喻戶曉的「非洲之星」。Marseille上尉在1942年9月30日於飛行途中因發動機起火失效棄機跳傘,但脫離座機時撞擊垂直尾翼而昏迷,未開傘墜地喪生。



這架白14號Bf 109 E-4於1940年9月2日迫降重損後大修復原,隨後送往東線戰場。1942年八月遭擊落,機體殘骸直到1991年才回收,經長時間復原為可飛行狀態,同時以Marseille上士候補軍官當年於1./LG 2時的塗裝重現。

Kohlenklau und Boeingklau

絕大部份德軍裝甲車輛只會漆上戰術編號、單位徽章、戰術符號;少數會加上暱稱(以武裝親衛隊居多),但個別車輛的塗鴉在大戰中後期極為罕見。以附圖在1944年七月底盟軍眼鏡蛇行動中,於聖羅(St. Lo)西南方約25公里龍塞(Roncey)附近遭擊毀的武裝親衛隊帝國裝甲師裝甲砲兵團這輛Sd.Kfz. 124 Wespe 10.5 cm LeFH 18/2 L/28自走榴彈砲車而言,車身除了戰術編號307以外,明顯可見的還有暱稱Scharnhorst。這大概就是最多的程度了。


德軍裝甲車輛上的塗鴉在大戰中後期比較著名的是1943年初東線戰場獨立第561戰車驅逐營(Panzerjäger-Abteilung 561)三連Helmut Kohlke下士的座車,繪上19條戰車獵殺環的Sd.Kfz. 131 Marder II 7.5 cm PaK 40 L/46自走戰防砲車,暱稱Kohlenklau (盜煤賊)。



然而這Kohlenklau也不脫政令宣導的目的,因為它是從1942年底開始,德國國內雷厲風行的節約能源運動的反派「吉祥物」。因此跟空軍相比,陸軍是沒什麼自由度的。


Kohlenklau這節能運動的吉祥物在1943年間也登上了幾位德國空軍飛行員的Bf 109座機。東線戰場第52戰鬥機聯隊二大隊六中隊的Heinz "Wimmersal" Sachsenberg士官在Kohlenklau的包袱上漆紅星來收蘇聯戰機。





Sachsenberg為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自1943年四月至1945年四月共計擊墜104架,其中只有最後一架擊墜的Bell P-39 Airacobra屬於西線戰場。他較著名的事蹟是1945年四月起擔任德國空軍菁英聯隊JV 44 (操作Me 262噴射戰鬥機)的機場護援中隊(Platzschutzstaffel)少尉中隊長,以Fw 190 D-9/D-11機群戒護Me 262起降,防止盟軍戰機乘隙偷襲。


Kohlenklau在西線戰場則變形為Boeingklau來收美軍重轟炸機,使用在第11戰鬥機聯隊二大隊六中隊中隊長Hermann Hintzen上尉的座機。Hintzen上尉自1943年五月起至同年底共計擊墜四架Boeing B-17 Flying Fortress與兩架Consolidated B-24 Librator重轟炸機,但自1944年起即未再添紀錄。




此外,第11戰鬥機聯隊二大隊五中隊中隊長,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Heinz Knoke上尉(生涯擊墜33架,包括19架重轟炸機)據說也使用了同樣的Boeingklau標誌。但實際上他應是持續使用妻子的名字Lilo作為暱稱。
在某個討論區看到,ixo這批給迪亞哥的bf109機體垂直尾翼方向舵錯誤。g10應該是直的,此機及接下來的k4卻是與ef型及舊款g型相同的折角形式,但ixo自家市售的109尾翼又是正確版本,難怪有ixo把瑕疵機倒給迪亞哥的傳聞。

此為飛驢網站照片


此圖來自迪亞哥日方網站
adolfo wrote: 在某個討論區看到,ixo這批給迪亞哥的bf109機體垂直尾翼方向舵錯誤。g10應該是直的,此機及接下來的k4卻是與ef型及舊款g型相同的折角形式,但ixo自家市售的109尾翼又是正確版本,難怪有ixo把瑕疵機倒給迪亞哥的傳聞。...(恕刪)

加高的垂直尾翼(即所謂平的尾舵)是為了改善地面滑行及高速飛行時的操控性,由Bf 109 G-6後期量產型開始採用,延續到大部份的G-14,並成為Bf 109系列終期衍生款G-10 (上二)及K-4 (下一)的標準量產構型。因此以G-10構型來說,確實本模型的垂直尾翼是錯的。




這些照片中的G-10與K-4都裝配較高的尾輪以擴大地面滑行時的視野,但這對G-10而言並非標準配備。此外,約略與加高垂直尾翼開始採用的同時,視野較佳的Erla Haube座艙罩亦成為出廠標準配備,也用以換裝舊有機體。

另有一說認為Wienhusen上尉的白21號實際上是Bf 109 G-14,而非G-10。若此說法為真,則本機就有機會是原始的垂直尾翼設計(如照片所示)。但模型的發動機整流罩卻是G-10的構型,與G-14又不相同。


附記

Messerschmitt Bf 109主起落架建置於機身下方,單純是為了在車輛運輸時便於拆卸主翼,且機體仍能以起落架站立,不須另行支撐。

Norden轟炸瞄準具的迷思

Norden轟炸瞄準具的神話,其實來自兩次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兵團典型的宣傳手法。藉由整合各項尖端科技而能在高空進行精確轟炸的宣傳,塑造航空兵團有別於陸軍、不濫殺無辜以人道方式作戰的形象,爭取國民支持。而號稱使用Norden瞄準具即能在可觀高度將炸彈投進「醃菜桶」(pickle barrel)一語,也是源自該公司負責營運的共同創辦人Theodore H. Barth的廣告詞,經媒體大量引用。


然而Norden瞄準具的實戰表現卻遠不如預期。於是美國海軍在1942年秋冬瓜達康納爾(Guadalcanal)戰役後即捨棄高空精確轟炸,改以俯衝轟炸提高彈著精度;美國陸軍航空隊亦在1944年改以大規模編組機群進行地毯式轟炸。2024年Apple TV+影集「空戰群英」(Masters of the Air)第一季第五集呈現的橋段僅有領隊機瞄準目標,而所有僚機皆在目視領隊機投彈時才一起投彈,就是地毯式轟炸戰術的呈現。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