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這是我第一次做坦克, 也是第一次嘗試舊化, 但真的很好玩, 以後應該會繼續做下去!

前兩天跟女友去逛模型店, 她突然心血來潮地說想做一個場景模型, 所以我自己買了一台1/72的德軍Panzer IV, 而他買了1/72的Tiger I (最後應該也是丟給我做 ).

1/72的盒子非常小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做習慣了MG鋼彈跟1/24的跑車, 這盒的零件真的是很少!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沒幾個小時就組裝好了. 小歸小, 但細節還不錯說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
.
.
中間製作過程沒拍攝, 本來想說應該會很失敗
.
.
.
我也是第一次用這玩意兒, 用了才發現怎麼這麼好用!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來看成品吧, 製作時間不到兩天, 我自己是覺得還算滿意啦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1/72的坦克究竟有多小呢? 很可愛!
[分享] 我的第一次: 1/72 Panzer IV坦克

第一次做軍事模型, 還請前輩們多多指教!
2011-12-30 6:2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坦克 1/72
真的很可愛,作的不錯,相信你的坦克大軍很快會成立
讚~1/35的更好玩
kwang411 wrote:
這是我第一次做坦克,...(恕刪)
推一個,1/72的戰車可以嘗試看看revell的喔,細節更漂亮




我之前也有作一個1/72場景,不過半途就爛尾了


貝克伍德 wrote:
推一個,1/72的戰...(恕刪)


Revell的的確好很多!
我一直以為日本的會比較好說.. XD
很難得. 現在很少有人做軍武模型了. 更何況花心思讓它舊化. 以前高中大學時代做滿一屋子的飛機戰車. 現在的年輕人好像都上網, 轟趴或玩電玩, 很少有人有耐心一次花幾天時間去弄一個模型.

可以嘗試在履帶上加一些泥巴. 不是用塗的, 而是用乾的塗料做成眞正結塊狀的泥塊.

Youtube 上有很多教學短片. 教你如何作乾泥巴.

這是其中一例

這是另外一例, 共有四集


可以上 Youtube 搜尋 "Scale model weathering" or "dust dried mud weathering effect"

很有趣的是大部份作者都是英國人. 老美好像不玩這些東西.

當心會上癮的.

kwang411 wrote:
這是我第一次做坦克,...(恕刪)

這一支的細節看起來還不錯,
改天我貼上最近完成的某支梅卡瓦,
一樣是1/72的!

話說有人能推薦Sd.Kfz. 251 比例1/35的模型嗎?
因為想要拿來改成可動,所以想請有組過或知道的人推薦一下!
kwang411 wrote: 


,...(恕刪)

這輛戰術編號615的四號戰車G型為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戰車一團「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SS-Panzer-Regiment 1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二營六連一排排長座車,時為1943年二、三月間東線戰場第三次卡爾可夫(Kharkov)戰役期間。


有鑑於東線戰場裝甲部隊面對俄軍中/重戰車火砲效力不足的窘境,德國自1942年三月開始量產首款裝備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的四號戰車F2型,並自六月起改稱四號戰車G型。G型歷經數次小改款增加裝甲厚度,最後在1943年四月開始裝備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亦即後繼四號戰車衍生型的標準武裝。G型可謂四號戰車由初始7.5 cm KwK 37 L/24短砲管步兵支援構型演進至長砲管對戰車構型的過渡款。

LSSAH裝甲擲彈兵師在1942年十月由LSSAH機械化師(SS-Divison (mot.) LAH)擴編成立。下轄的武裝親衛隊戰車一團也由營級單位擴編為兩營七個戰車連(八連未編成)。其中四連為重戰車連,配屬虎式戰車H1初期量產型以及作為對軟性目標火力輔助的三號戰車J型。此虎式重戰車連在1943年七月底衛城作戰結束後即獨立擴編為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schwere SS Panzer-Abteilung 101)。LSSAH裝甲擲彈兵師在編成時刻正於法國整補。1942年十一月底參與佔領南法維琪政權自治區的軍事行動,隨後於1943年1月11日劃歸東線南方集團軍,參與馮•曼斯坦元帥所籌劃的「反手拍」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以緩解1942年底史達林格勒大敗之後,德軍在東線南方戰場幾近全盤崩潰的險峻局勢。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的LSSAH戰車團並未滿編:
• 團部配屬三輛三號指揮戰車(Befehlspanzer III,戰術編號554、555、556)以及三輛二號戰車(戰術編號557、558、559)作為偵察之用。



• 兩營部各配屬一輛四號戰車G型以及三輛三號指揮戰車,下轄四連(缺三連與八連)。
• 除虎式重戰車(四)連外,各連(X)連部配屬兩輛四號戰車G型(戰術編號X05、X04),下轄一、二兩排(缺三排)。三連未參與此戰役、四連則有九輛虎式戰車H1型以及十輛三號戰車J型。




• 各排(Y)配屬四輛四號戰車G型(戰術編號XY5、XY6、XY7、XY8)。













因此在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LSSAH戰車團在編制上的裝甲主戰力為52輛四號戰車G型、九輛虎式戰車H1型與十輛三號戰車J型。在此之後,虎式重戰車連於1943年五月由四連換為13連、八連於同年七月衛城作戰前編成;在此同時,一營的四個戰車連轉隸新成軍的武裝親衛隊第12裝甲擲彈兵師「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戰力缺口後續以豹式戰車連補齊。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LSSAH戰車團的塗裝形式至今仍有爭議。一派的說法是在暗黃底色上施以冬季白色塗料,戰術編號為實心紅字。底色為暗黃色或鐵灰色尚無定論,因為四號戰車G型由1942年三月至1943年六月的生產區間,絕大部份正處於全車鐵灰色塗裝以及北非與俄羅斯南部區域指定的全車暗黃色或熱帶迷彩(暗黃底色附帶四分之一以下區域橄欖綠)並存的時期,而三色迷彩規範在1943年2月18日才頒布。然而以該團先前在法國整補時的照片可知其戰術編號的呈現方式是在底色上加白框。該團派赴東線前雖接收新戰車,但應仍維持原本的戰術編號形式。施以冬季白色塗料後,字體外緣白框與之混為一體,因此使底色的字體變得纖細。



這項說法可以團部戰術編號555的三號指揮戰車砲塔後方貯物箱編號作為證據,然而就部份白色塗料剝落後的照片卻也不易研判戰術編號是底色抑或底色之外的色彩。



此外,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的LSSAH戰車團四號戰車G型皆在車體左側置放的兩個預備路輪後方設置一貯物箱。十字國徽繪在箱上,而非車體上。樓主模型在這點上與史實有所出入。

戰爭中後期常見的裝甲側裙(Schürzen)間隙裝甲在此時尚未成為標準配備。裝甲側裙發展之初是為了抵禦俄軍慣用的戰防步槍,因此戰車在垂直裝甲薄於40公釐與30度傾斜裝甲薄於30公釐的部位皆以裝甲側裙防護。裝甲側裙在1943年二月底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剛完成測試,三月即由希特勒下令加裝於突擊砲、三號戰車、四號戰車及豹式戰車。因此以四號戰車而言,僅有G型後期量產批、H型及最終的簡化版J型在出廠時附掛裝甲側裙(1944年九月起車側改為輕量化網狀側裙Drahtgeflecht)。戰場現地加裝裝甲側裙則由1943年六月開始進行,正好趕上七月的衛城作戰。由於裝甲側裙也能藉提早引爆彈頭干擾金屬噴流而有效抵禦二次大戰時期的高爆戰防彈(HEAT),因此在不使用戰防步槍的西線戰場仍持續存在。
貝克伍德 wrote: 

...(恕刪)

本模型為四號戰車J型的最終改款,時間點為1944年十二月之後。三叉戟為第二裝甲師在1944年以後所採用的師徽。

第二裝甲師在1943年七月參與衛城作戰後,於東線連串撤退防禦作戰中損失不輕,最終在年底派赴北法亞眠(Amiens)整補。1944年一二月間該師戰車三團(Panzer-Regiment 3)開始接收新戰車。戰車三團下轄兩營共八個戰車連:一營為豹式戰車營,共配發79輛豹式A型(或夾雜少數修復後的豹式D型);二營則由98輛四號戰車H型後期量產批以及J型初期量產批所組成。此時期第二裝甲師也開始採用三叉戟師徽,而戰車三團所屬的四號戰車車身與砲塔皆有防磁塗料,砲塔裝甲側裙上的戰術編號為白框字,也具備特定斑駁條紋模式的三色迷彩。



四號戰車J型為此系列戰車的最終衍生型,將H型大幅簡化以提升量產速度。四號戰車J型取消砲塔電動旋迴系統改採手動,因此車身尾部位於圓筒狀發動機排氣消音器旁的砲塔旋迴系統發電機排氣消音器也不復存在。這是J型與H型在外觀上的最大差異。


以此判斷,1944年初至諾曼第戰役期間,第二裝甲師戰車三團二營八連的825號為四號戰車H型。此外834號為J型,因其車體序號89589清楚標示於右前方(自86394至86573以及89541之後的車體序號皆屬於J型)。而802號則不明。

第二裝甲師參與了1944年夏季的諾曼第戰役,在連串撤退防禦作戰後於同年九月撤至近德比邊境的比特堡(Bitburg)再次整補。隨後在同年十二月劃歸第五裝甲軍團第四十七裝甲軍,投入突出部之役,與第26國民擲彈兵師及裝甲教導師共同作為巴斯通(Bastogne)攻略作戰的主力。此時該師的裝甲戰力為58輛豹式戰車、27輛四號戰車及48輛突擊砲,

本模型應為第二裝甲師於比特堡整補或突出部之役以後所接收的款式,也是四號戰車J型的最終改款。四號戰車J型於1944年八月起將圓筒狀發動機排氣消音器改為雙管式排氣消音滅焰器;九月起取消防磁塗料並改用網狀裝甲側裙;十月起將外翻式車長瞭望塔蓋改為平移式;十二月起將履帶支輪由四個改為三個以提升量產速度。這些特徵除網狀裝甲側裙以外,都可見於本模型。

然而本模型車側裝甲側裙掛架有齒狀突起,這是延續1943年十月起為防止裝甲側裙脫落而採用的改良設計,但並非搭配網狀裝甲側裙的長桿狀掛架形式。此外,當時的車輛塗裝與戰術編號形式是否與模型相同仍待考證。

初始裝甲側裙掛架(1943年三月至十月)



齒狀突起裝甲側裙掛架(1943年十月起)





網狀裝甲側裙長桿掛架(1944年九月起)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