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了大半輩子就為了打造一個舒服的窩,很幸運的這裡就是我們後半路途的休息站。
第一間房子還不會賣所謂"起家厝"總是留著,這是隔了二十年後的第二個家,也就是我們的第二春。
房子並不大,在扣掉三成的公設後只剩下約三十坪的空間,
建設公司做了三房雙衛浴,感覺每個空間都太小;
乾脆就和裝潢設計的朋友要求,去除隔間重新規劃成簡單舒適目前的樣子。
前後也花了五個月的時間連裝潢和家具才大部份搞定,後續的設備再慢慢添購,
第一間房子從空無一物到如今滿屋裝設,所有採購的設備一定要考慮再三,
一切都要慢慢來。
進門的玄關處做了鞋櫃,與客廳之間只有簡單的金屬格欄,避免阻礙視覺。


客廳的背牆上放置了幾塊層板用來擺放照片,可以隨心情放置不同的照片或擺飾。

沙發顏色本來有想用愛瑪仕的橘色,或是鵝黃色最後還是採用比較有現代風格的淡綠。

電視牆則採用白色噴漆,為了配合電視擺放的位置不至於突出,採用凹陷的設計,
也刻意做了幾處的凹陷除了配合電視,也可以放擺飾不致使白牆太過單調。



同樣的凹陷手法也運用在餐廳的牆上

放上一 些小物品打上燈光,用餐的氣氛就出現了。



刻意把原先廚房的門拆除,改建成開放式的廚房,就是想把空間放大。




保留的衛浴內部就沒有作太大的更動只換了洗手檯、馬桶和乾燥暖風機



原來的臥室靠近街道,為了有安靜的睡眠環境
就把原來的主臥室改成書房,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景觀。



主臥的部分容我們保留一些些隱私就不登照片了,我們是採用飯店式的設計,
因為把餐廳和臥室之間的小房間拆除,也把原來的主衛浴改成大大的穿衣間,
這樣再多的包包衣服都不怕沒地方擺。
以下的幾張照片則是這房子所坐落的小區環境,僅供參考。
打造一個溫暖的家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會緊緊的守護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