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從小到大,那個什麼事都要自己決定、有點固執又有點酷的小孩,現在連空間都可以表現出那種沈穩中帶點帥的個性,真的讓人又驚又佩服。
不是那種華麗風格、也不是北歐風,而是一種「我就是我,不用多說」的設計感。

整體以黑、白、灰為主,搭一點深藍當個性點綴,空間不大,但該收的收、該藏的藏、該展示的展示得很有質感。
🛠️ 平面圖與設計出發點
📍先附上平面圖

姪子的設計需求不算多,但每項都很明確:
- 空間要簡約乾淨,現代風,帶點輕奢風
- 顏色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再搭配不同顏色,來創造層次感
- 東西要能收乾淨,但也要保留展示的地方(畢竟他超愛他的公仔)
- 電腦、衣服、鞋子、香水、掃地機器人…都要有家,但又不能讓空間被櫃子塞爆
這次的裝修重點也圍繞這些需求去實現:
✅ 客廳、玄關、書房、主臥全面收納整合
✅ 動線優化,讓生活更順手
✅ 色彩調控+光線導引,讓空間放大感提升
✅ 更衣空間整合到書房,創造多功能區
先看看玄關吧!
🚪 玄關:從什麼都沒有,到一眼就有「他味道」的入門儀式感

整個空間是扁平的白牆,進門後只有一段牆與電箱外露,完全沒有收納、更沒有阻隔,一眼望到底就看到客廳,沒有人家說的「轉場感」。他說:「我一回家,第一眼看到的空間要讓我進入自己的狀態,不然一直覺得心還在外面。」 聽到這句話,我當下就知道,這小子真的長大了(笑)。
於是設計師幫他量身打造了一座「三合一玄關櫃」:

- 一側是全身鏡+收納櫃(外出包包、雨傘、鞋子都有家)
- 另一側是面向客廳的端景牆,搭配長虹玻璃,讓光線能流動,但視線不會一覽無遺
- 最巧的是轉角處直接做展示櫃,他的小公仔們就站在那邊迎接每一位來訪的朋友


整個玄關不只是解決實用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承接了外在世界與家之間的節奏,讓回家的第一步,變得有質感也有儀式感。
如果你問我什麼叫「住得像自己」,我想從這一進門的設計就能感受到了。
🛋️ 客廳與餐桌:從狹長壓迫感,到風格與功能都在線的日常舞台



說真的,第一次站在這個空間裡,我腦中只有三個字:「好狹長」。前陽台是整間最通風、最有光的地方,但格局設計就是讓人一進門就會被長長的走道感吞噬掉。空間不算小,卻感覺有點壓。
溝通後,設計師從幾個重點下手去改造:
✅ 一、配色與光線的平衡
- 地板換成淺色超耐磨木地板,跟原本反光強的白磚不一樣,視覺更柔和,整體空間放大感立刻提升
- 牆面選擇霧感淺灰色乳膠漆,搭配白色天花板,保有空間亮度,同時呼應整體黑白灰主調
- 沒有做複雜的天花板設計,只保留簡單線條,把視覺焦點讓給軟裝與幾何牆面
- 沙發選擇的是深灰+藍+奶白的布沙發,搭配抱枕、毯子與幾何圖案,剛剛好把整體空間從冷色系拉回具有線條與溫度感

✅ 二、動線與空間劃分
- 客餐桌中間沒有隔斷或高櫃,改用色塊與家具配置做空間分區,保有連貫性也不浪費坪效
- 設計師特別在客廳電視牆旁做了隱藏門設計,讓整體牆面延伸得更完整、畫面更乾淨俐落。
- 隱藏門打開就是通往臥室的走廊
- 客廳電視牆底部做低矮收納櫃,一直延伸到沙發側邊,小物、遙控器、行動電源都能藏得好好的

電視右手邊,就是隱藏門,通往私領域的空間

✅ 三、機能與日常兼顧的餐桌區域
- 餐桌旁邊的立面結合了餐邊櫃+電器櫃,通通收進一道櫃體裡,外觀看起來像裝飾牆,實際上超能裝
- 餐廳牆面做了一組跳色幾何造型牆,深藍、黑與白的交錯呈現出視覺焦點,也自然界定了餐桌區的位置


姪子自己講得很直接:「現在我最常坐在這裡放空,然後不小心在沙發睡著。」
我想,這就是設計成功的地方吧,讓人從容地活在自己定義的節奏裡。
🛏 主臥:從「空間太小怎麼住」變成「賴著不走」



空間不大、格局偏窄,靠床頭那側還有一根明顯的橫樑壓在上面,視覺上感覺頭重腳輕,整體氛圍有點壓迫。
姪子一開始就跟設計師說:「我知道空間小沒關係,但拜託要睡得舒服,然後我想要有個角落可以擺一點日常會用的東西,像書、香氛、小型音響這種東西不要到處亂放。」
他說得很清楚:「房間要安靜、好收、夠放鬆。」
結果設計師的設計是超出預期的:
✅ 一、壓樑處理與床頭背牆設計
- 把壓樑那段天花板做了順勢包樑設計,視覺上柔和很多,也不會有那種躺在床上被壓到的感覺
- 床頭牆選擇霧灰色調搭配低彩度木質床頭板,延伸出微凹平台,不僅能擺放夜燈與書,也讓整體畫面多了層次感

✅ 二、空間分配的靈活安排
- 因為空間有限,姪子最大的衣櫃被安排到書房與更衣室整合區,主臥內則只保留開放式簡易衣架+化妝桌結合櫃體設計,提供他常穿、換洗的衣物使用
- 這樣的配置其實反而讓空間感更寬敞,不再因為一整排大衣櫃而顯得壓迫
- 窗簾改用風琴簾,早上拉開有柔和自然光,晚上拉起來整個空間就像包在安靜的灰霧裡

一邊床頭櫃是現成家具,另外一邊是化妝桌,讓放手機、鬧鐘、耳機這些習慣位置剛剛好

現在的主臥,真的很像他這個人——展現他自己的個性,設計與他的生活節奏搭配在一起。
📚 書房+更衣室:從尷尬閒置房到多功能生活角落
這間原本是第二房,但格局真的滿難發揮的。
坪數偏小、採光只有一面窗,角落還有冷氣銅管明顯露出,加上沒有固定用途,一開始真的只是個「不知道要幹嘛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左邊是書房,往前走就是主臥,空間區域上,幾乎是可以看做一體。
所以設計師也藉由這個角度,把這間完美的與主臥結合打造出一個綜合的機能生活空間。
主臥+書房=一個完美的私領域空間,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
✅ 一、系統整合衣櫃+開放吊掛+展示架
- 牆面靠一側整排設計為開放式吊掛區+抽屜收納+層架組合,作為主衣櫃使用
- 搭配簡單乾淨的線條,讓整個牆面不會顯得過於龐大
- 中段穿插一格展示區,剛好能擺他幾樣喜歡的小物或耳機座、模型類收藏品

✅ 二、書桌設計與自然採光配置
- 書桌安裝在靠窗那側,特別選了深木色桌面+霧黑鐵件腳架,看起來穩重又有質感
- 視線正對窗景,讓人坐下來就很想專心做事
- 窗戶搭配與書櫃同色系的木百葉窗,讓光線變得更柔和,有需要的時候也能完全遮光,適合專注工作

這個空間的轉變,真的太讓人驚艷了。
說真的,如果是我自己住這,我可能會嚴重選擇障礙,到底該待在舒適的客廳區域,還是靜謐的主臥+書房的私領域空間?

✅ 結語:設計不是設計師「做自己想做的」,而是讓居者的心靈與生活更昇華
附上Room tour:
https://youtube.com/shorts/f-mezG39CaU?feature=share
整體走完一圈後
沒有過度華麗堆疊,卻每一處都剛剛好。該收的都能收,該看的地方夠美,重要的是:這裡有他自己的生活節奏,有屬於他的寧靜與個性。
像是展示櫃的位置、書桌的高度、衣櫃的開放與閉合搭配、掃地機器人藏在哪……全部都是貼著「他怎麼生活」來設計。這就是我覺得設計最打動人的地方。
我也都經歷過,只看圖片漂不漂亮,但可能生活在那空間一點都不自在,因為跟自己的生活樣貌根本沒有連結。
所以找一個懂得讀懂生活習慣與個性的設計師,把空間打造成屬於「那個人」的樣子,才是設計的本質。
這次姪子的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房子還是那間房子,但現在是他可以安心放鬆、自在生活、做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