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減肥運動還是收納都是一個道理,「少量維持」+「養成習慣」,才不會容易半途而廢~

設定清理時間
可透過鬧鐘的設定,幫助自己更有效率的整理,也可以每天規定出15分鐘,固定整理一個區域,把家居整理變成日常習慣,如此會降低了整理的門檻。建議可安排在睡前進行房間的整理,隔天早上便能夠在乾淨整潔的房間開始新的一天。
只放最低限度的物品
家中容易收納空間不足,往往是因為囤積太多預先買好的物品,尤其是日常用品,例如衛生紙、牙刷、毛巾等等,因此建議每一次購買商品時,都先思考家中的收納容量,才能避免家中累積太多尚未用到的物品,佔據收納可用空間。
定義物品用途
將家中所有的物品全部拿出來後,先確認所有物品的用途與數量,並區分成「可用的」與「不可用的」,先進行初步的淘汰,接著再區分成「每天使用的東西」、「偶爾使用的東西」、「很少使用的東西」,按使用頻率進行分組。
每次整理一小區域
不需要逼迫自己1天之內要打掃整個居家,可先從家中的一小塊區域進行整理,並且設定在1天完成,避免將整理工作推遲到隔天,例如從自己的小房間先整理起,創造收納整理的成就感來源,幫助維持持續整理的動力。
善用標籤容易拿取
如果物品一起放在收納盒裡,建議可使用標籤或便利貼,便於記憶盒內的物品。 而每個收納盒也應該運用標籤讓物品可以分門別類。對於平常不擅長整理收納的人來說,有一個較為簡易粗略的方法,就是先將某些相同物品,放進同一個置物籃或置物盒裡,之後有空再進行某個置物籃的整理與淘汰。斷捨離
果斷放棄超過1-2年沒使用的東西,整理最忌諱「捨不得」扔掉,因此斷捨離的決心很重要。如果家中有些紀念品很具意義,建議可以將它們裝進紙箱儲放倉庫,避免佔用日常的收納空間。依生活動線收納
收納原則需要掌握2點,一是盡可能不塞滿家中的收納空間,二是物品在收納與拿取時要順手,依循生活需求打造人性化收納,例如鑰匙可收納在門口的掛鉤上,便於拿取和收納。根據收納與動線的需求也可跟設計師提前討論規劃,讓室內設計結合收納更為便利。

設計知識這邊看: https://bit.ly/3C9m2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