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答覆一篇文章,想說雞婆的把自己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其實防水材料大多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一般會失敗的原因都是忽略防水材料的特性所導致,施作重點如一下:
一、素地整理:原有裸面(就是素地),地磚或表面剔除後,要清理乾淨,不可以有銳角,可以凹凸不平,但是絕對不可以有尖銳面跟直角的轉角面,要不防水材料會被割破(這部分花的費用會比較多,但是影響防水的年限甚巨)。
二、素地含水:一定要讓太陽曬或電風扇一直吹,約莫兩三天待水吐乾後方可施作(若是滲透性防水材,素地為潤濕狀也可施作,但是不能積水)。
三、搭接面:雨排或落水頭,跟立面女兒牆,或屋頂向下折的地方都要留搭接面,約末10cm,以免水從交接面篡入(浴廁則需由立面往上約末180cm的塗佈比較妥當)。
四、面層保護材:不論是泡沫混凝土、地磚、空心磚、PS板、甚至只有單純的粉刷,都是必要的,大家常會提到防水材料的年限短,但是都忽略了保護材,施作正常的保護材,可以提高防水材料的耐用年限,即便是便宜的彈性水泥,在良好的保護下都可以達到五至十年甚至更高的使用年限,也不用擔心紫外線的傷害了。
五、防水材料跟保護材的交接面若為一般的光滑材質要注意接著度,一般我會再防水塗佈完撒上七釐石,以提高粉刷的接著力,避免以後空心(澎管)的狀況。
防水施作無撇步,大概就是這幾個要點,花費一定比你想像中的高,但是絕對可以一勞永逸。
產生費用如下:
一、素地整理:粗工打除、清理、運棄
二、防水材料及塗佈費用(一般DIY只會看到這個費用)
三、面材貼磚粉刷或其他費用
粗淺經驗跟大家分享,請不吝指教,有錯誤還請指正,謝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