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總是鐵齒的認為,歐美100,200百年的老房子比比皆是,
如果地段符合需求、結構主體完善、價格能夠負擔,適當改造後老屋,自住也能相當舒適。
就醬,就一頭栽進尋找適價老屋的過程裡。
同學看了我購買況狀的照片,笑著說:『這房子...非常具有異國風情。』
我承認,第一眼看到這藍到不行,大量使用20多年前慣用的『豪華』裝修手法的房子時,
實在不知道該說些甚麼?!
但理性分析搞清楚這房子的來龍去脈、地段價格及結構用料後,
就下了決心買下這房子來改造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居所。
先來看看改造前的古早豪華藍藍屋吧。(以下照片為房屋改造前)






購入後,花了些時間,把自己的需求、喜好的風格及可負擔的範圍定義出來,
幾個重點想法如下:
一、不做天花板:
由於樑下高度只有220cm,無論監工、工班怎麼說,我沒打算作天花板,
捨棄天花板單一簡化的視覺,從而讓局部管線露出,這是我想要的空間尺度。
二、以單一木質、色調作為設計基礎:
自己喜歡木頭的質感,卻害怕大量木頭不同質感及多樣的色澤混搭的龐雜視覺,
從面材材質選擇到家具的選購,都會把所有樣品及材質都排在一起看清楚,
如果三天之後還是喜歡自己看到的樣子,才會下單去訂購相關的材料與家具,
當然選購家具時,也會帶著其他材質的樣品去對照、選購。
三、想清楚了就不輕易變更妥協:
不想天馬行空的變更浪費施工人員的時間,也不喜歡施工人員為了『好做』隨意變更細節,
索性發揮自己所學所有事情都用施工圖來進行溝通,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在施工細節裡面,
然後無論監工或施工人員怎樣說:『台灣都是這樣做..』『這樣比較好做..』,
除非自己真的思考後能認可這個施工方式,否則就會請施工團隊以圖說的工法施做。
花了大約一週想清楚、並自己整理出施工圖面資料、打了估價單公版後,
給了幾家不同的廠商進行訪價比價後,
(實際碰面細談很重要,碰面聊過後心裡會明白哪個包商是自己可以合作的)
選定了一家監工統包處理打除、水電、泥作、油漆及衛浴工程,
地板、空調、家具、廚具、燈具等我自行發包直接與相關廠商溝通下定,
開工後每天花一點時間進工地看進度及盯細節,有疑問的地方就直接與現場施工溝通釐清..
就這樣經歷40天的施工期後,把這36年的老屋改造成屬於自己的單身住居,
老宅也可以轉化成適合自己居住的美好居所,以下是改造後的面貌,與各位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