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太座到英國旅遊的時候,非常喜歡當地Home媽家中除了客廳外還有一個起居室的溫馨感。因為我們夫妻沒有小孩房的需求,與設計師討論後針對建商原先三房的格局進行修改;改造成兩房的空間外加一個小的開放起居室,並針對將來可能母親一起來住預留預留伏筆。


從修改後的平面圖可以看到原先第三房成了主臥外的一個小起居室;修改了主臥與次臥門開的位置後,設計師巧妙地幫我們留下伏筆。即便將來長輩前來同住,我們的生活空間跟動線會很自然的區分開來,擁有各自的房間與起居空間並在餐廳的長桌共享生活。這個貼心的平面設計成了我們夫妻的首選,雖然次臥暫時是我的書房及更衣間;但也保留了將來延伸的空間。
原先以為平面確定後一切就會順風順水,後來發現接下來的立面、風格的討論才是真正困難的階段。我太座對家的要求就只有六個字–"簡單、素雅、溫馨"。我自己就有些喜好的風格與想法–"木頭、鐵件、藍灰色調的油漆、粗曠且最好有地方可以放些自己旅行出遊的風景照片”。但在跟設計師討論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我喜好的每每與太座的六字真訣有所抵觸;設計師一些設計概念也讓太座擔心與”簡單”有所悖離使得最後整個呈現出來的結果太複雜,讓他回家後無法有放鬆的感覺。
整個裝修過程其實就是透過設計師不斷將我們夫妻以及他的想法揉合,最後透過他們的施工團隊呈現出完整的結果。討論中光是太座與我的喜好就有差異;兩人的交集可能有點偏向美式的風格,但對想營造出來的感覺卻又有些許的不同。最終非常不容易地找到我們夫妻共同喜愛的鐵件玻璃門以及穀倉門請設計師幫忙融入設計之中。
設計師也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想法–文化石牆面打造主牆風格、假樑區分客餐廳天花板、大餐桌及餐桌上的層架打造全家的核心區域。設計師利用大圖輸出,將屬於我們獨有的回憶安排到幾個牆面上,期望能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獨有的居家氛圍。屬於我們的設計就在這當中發生了。



我們在傢俱的挑選上並不特別傾向某種風格;重點在於合適與協調。有現代的沙發,也有美式的沙發,有古典的燈飾也有粗曠帶著原木皮的餐桌及板凳。經過三四個月的等待,最終我們夫妻的小宅終於完工啦!
杉木紋的大鞋櫃搭配樹枝狀的把手,是進門後的第一個驚喜;保留木頭色的鞋櫃與客廳的OSB天花板互相呼應。

其他牆面用不同深淺以及塗料的灰建構起客廳、餐廳的層次感;搭配上黑白的大圖牆面以及黑色鐵件,讓客餐廳擁有各自不同的表情卻也保持互相輝映的整體性。


雖然採用灰色的牆面不像用白色牆面那般明亮,但灰階的牆壁比上全白多了一點點內斂的氣息。尤其到了夜晚,透過不同燈光照明可以讓家中展現出不同的表情。我們每晚常在研究品酒的時候該開哪幾盞燈,吃飯要開哪幾盞燈,看電視要開哪幾盞燈;不同的燈光帶來不同的氛圍、不同的情緒與不同的表情。






書房是個簡單的空間,大櫃子連同更衣室構成家中主要的收納區。而書桌與後方的展示架以及書房鐵門就像是客廳延伸出來的小空間;我們喜歡在客廳沙發上觀賞書房展示架後的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街景。


主臥的大衣櫃則是太座專屬的空間;由於空間有限,設計師幫太座留下一個小空間作梳妝台使用。臥房則是卡其與白色的搭配,讓空間感覺較為明亮與溫暖。


我們夫妻還蠻喜歡最後呈現的感覺,不同主題的牆面與不同風格的傢俱最後混搭在一起後,不會感覺得突兀或不自然;而是更能表現出屬於我們自己家的風貌。一個讓你可以窩整天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