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後果
祖先是大約十七世紀時,來台灣開墾的閩南人,跟著吳沙等三貂社的漳州人,一起去蘭陽平原開墾,經過時代的移轉,一代一代的開墾,居住地慢慢地往南。詳細的宜蘭歷史可以參考宜蘭縣政府網站http://www.e-land.gov.tw/ct.asp?xItem=2251&CtNode=396&mp=4
一代一代的相傳,到近代時,家族已經分出了許多旁根,我祖父這支分根就落居到冬山鄉的偏遠地區,艱困的繼續開墾的步伐,一步步的把荒地開墾為良田,並傳於子孫。
我父親,因機緣而早年即移民至國外(又一部的開墾故事),在國外奮鬥了幾十年後,落葉歸根的念頭沒有中斷過。自己也因為長期旅外,對於台灣這個故鄉一直很嚮往,在讀書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決定移居回國,這條路,我相信,是正確的。
回台後,除了工作打拼、成家立業外,在跟朋友的聚會上,大家討論著台北的房價、大城市的居住環境、通勤交通的問題,朋友開玩笑的提到想移居宜蘭的念頭,當下的想法 why not? 這個也許是個不錯的建議。
之後上網查資料、研讀建築書籍、與網友的交流溝通成為了我下班之餘的活動之一。在網友的建議下,在2011年時,參加了一位建築師的研討會。之後更進一步討論是否有機會在宜蘭自地自建,考量點除了天氣及預算外,實際生活的交通通勤、台灣建築的工法跟對這片土地的認同也都是大家在討論的議題之內。
經過快一年的討論後,在獲得父母親及老婆的肯定和支持後,決定跟建築師簽約,開始進行這個計劃。
1- 土地條件
父親在冬山鄉有多筆祖先留下的地,大部分因為荒廢已久,雜草叢生。考慮到台灣法令的規定及交通路線,所以選定近梅花湖五分鐘的車程的土地為建設農舍地點。
前置作業包含土地整理、鑑界立樁等。
土地原始狀況 久未整理 雜草叢生 土地偏長條型 長面臨路

請小怪手來粗略的整地 被雜草淹沒了

去地政所申請土地界量

2013 1月的時候 居然被偷倒廢土

上個月 (2013 11月)的時候,發現雜草長的又高又快又壯。

再次的整理土地,以方便申請農地農用證明。

2- 設計概念
我想要…. 我老婆想要…. 我老爹想要….
除了四面八方的資訊外,每想到各種的需求、想法、見聞、甚至作夢奇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一番討論。在有一定的想法後,開始與建築事務所洽談,東改西改,經過大約快一年的討論後,才正式設計委託簽合約,在此真的很感謝建築師團隊的耐心跟熱心!
關於我們對房子的設計討論點:
a- 如果家人從國外回來,人很會多,所以房間會多點。
b- 房屋可以符合民宿法規,在房間平常不用時,可以當成民宿出租。
c- 個人使用空間跟民宿使用空間要互相獨立空間,但又在一起。
d- 房子主體要光線好、空氣對流佳。
e- 樸素不奢華、簡單不複雜。
f- 融入自然、愛土地。
g- 節能省碳。
h- 建材盡量MIT。
i- 景觀不做作,建坪外的土地使用於造林、果園、菜圃、溫室。
從網路上大約的找尋我們想要的感覺:
非常大氣的英式庭院,出局,預算肯定破表


簡單通俗的美式小屋,出局,很沒有特色

森林小屋,這個感覺我有喜歡,但是怕光線不好

這個又比上面的更好些,有點我想要的格調跟外型

3- 設計視圖
3D視圖

3D樓層圖

2013年出國了五六次,2014 一二月也幾乎不在台灣的情況下,進度嚴重落後。
土地水土保持報告就被技師耽誤三個月,挖井的計畫也在延後中,以及再次的見識到公家機關的效率跟煩沉的文件申請過程。
水電圖前後再次的修改中,預計本月可以完成。
話說草又長的大樹還要高了,有在想是否應該入手除草機,只是工具多了家裡根本沒有地方可以放。
是時候買Costco的塑膠小屋來當工具間嗎?


2014年進度:
1- 電:申請用電被台電拖了半年左右,直到2014年11月才接通。接通後,立馬聯絡水電立電線桿、弄電箱、拉電線。。
2- 水:因為自來水主線管在外環道路,彎進來的產業道路到基地將近長達500公尺,如果按照自來水公司的收費,至少要五六十萬起跳。所以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商請臨路地主們借放水表,並授權自己私人外接水管可經由他們的土地簽到自己的建地上。講得很簡單,但是並不是人人願意把身分證、地契等重要資料給一個外人。。最後還是透過親戚的幫忙,說服地主們義氣的提供相關資料及簽下授權書。
3- 建照:就在提供水土報告後,六月就順利拿到了。
4- 搭排:廢水的排泄,經由汙水處理後,跟水利局(河川署)申請並繳交保證金後,就沒問題了 (最順利的一項工作之一)



整個工程拖了將近快一年。。及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於等待公文的處理及政府部門及部門的互相推卸。。
最近會比較常來更新狀況了 目前已經開工在整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