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整理建議文]
這篇文章,是寫給眾多亟需意見的購屋新鮮人,幫助我們能夠以有限的預算,作出更準確的決定.
但由於筆者不是居家裝修的專業,因此只能建議"如何去思考",還不能直接幫您找到正解.
首先恭喜您,擁有屬於自己的家,接下來整理新家的工作,可不比找房子輕鬆.
現在的家,都還是一片空蕩,如何打造出自己想要的"家"的感覺.
要怎麼開始?
先找範例.
[關於風格]
因為範例可以讓你身歷其境的去感覺,去思考.
例如雜誌,例如本站的開箱文,民宿,餐廳,家居賣場的佈置範例,朋友家.
其中最假的應該是雜誌,但我的意思不是說雜誌會故意騙人,而是他本來就應該用"商品攝影"的手法,來呈現主題.
像是速食店海報的漢堡,我們都知道肉不會那麼大塊,所以抱著這種心態來參考雜誌的範例,擷取我們要的元素,這是很健康的.
最具參考價值的,一定是朋友家,特別是入住半年以上的家庭.
因為東西是否實用,表露無遺.
其次我們也很常被問到:"甚麼風格"
風格其實是地方的生活所創造出來的共通性,如果我們覺得好看,當然可以去模仿外國,有何不可.
結婚禮服的白紗,最初不就是屬於西方人的文化,但也真的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很久了.
但是不管是任何的範例,都很難整套複製過來我們自己家.
就連居家賣場的範例也是.
因為最難以捉摸的是我們家庭的生活習慣;居家佈置可是要長期與我們的生活習慣磨合的.
我們要模仿硬體容易,但是我們多數人的居家佈置擺設會有這些共通性,也一定有個道理.
因此,"全選","複製","貼上"的方式是很難成功的,頂多只能滿足初期的感官效果.
所以真正的方法,是從範例裡面的每個配置去思考,擷取自己需要的元素:
例如我們想知道顏色搭配起來效果怎樣.
或是這樣擺起來,通道會不會太窄.
或是吊這裡會不會有壓迫感.
或是為甚麼他們這樣搭配,感覺並不會很雜亂.
或是哪邊有個櫃子,感覺好像很順手.
由於我們個人的審美觀,可能會很鍾愛這套沙發,因此地板,窗簾,牆面粉刷,就會隨之去搭配沙發的風格.
於是整個客廳的風格就出來了.
又或者很愛這組古典餐桌,但是又不喜歡太老氣沉悶的餐廳感覺,這個時候,你也可以依照餐桌的色調(暖或冷),線條(剛或柔),質感(細緻或質樸)去找尋類似,或者對比的搭配.
不一定只照餐桌的風格去佈置,才會成功,你可以想像,我們到過的餐館裡面,類似的餐桌椅,在不同的餐廳也會有不一樣的風情.
所以一定會存在有一個正解.
當你搭配起來了,你該說我家的餐廳是甚麼風?
順眼就對了,是吧.
我要說的是,並非為了"某種風格"去選擇壁紙,貼皮,擺飾,壁貼來營造.
因為這樣去想彷彿是"實用歸實用","美觀歸美觀"
[收納恐慌症]
居家佈置時常不自覺的陷入收納恐慌症.
這時候很容易因為木工或者統包的建議,多做了一些櫃子.
像是木工或統包這樣的專業人士的建議,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們會對地形地物做出精確的判斷.
他們的建議,通常都直接而準確.
不過是否符合需求的問題,你覺得....他們怎麼可能會知道,業主之後的使用狀況.
這時候如果又問朋友,朋友還會跟你說:你自己想清楚就好了......
是否能創造成功的收納環境,在對於自己平時生活習慣的觀察是否深切.
所以,我們自己很難成功的複製別人的案例.
你可以就你現在居住的宿舍也好,跟爸媽一起的家也好,去做觀察:
如果這一區經常很凌亂,不但如此,每當要整理的時候,總有很多東西一拿起來,卻瞬間不知道該往哪裡收.
正常來講,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次大整理,把所有東西都收到不見蹤影,乾乾淨淨,可是下次要用;翻箱倒櫃的找一樣很尋常的東西,那種感覺真的很差.
如此產生惡性循環,因此解決之道,就是幫同一類的東西,規劃一個"家".
不但是同一類的收納在一起,也要依照"經常用的","不常用的","很久用一次的",以現有的收納空間,按照存取便利程度,去安排.
越接近這樣的原則,收納成效越持久.
常用的東西,以目視可及的收納方式最理想.
這就是雜誌為什麼讓人感覺最假,因為雜誌的流理台,經常擺一些好看的東西,而不是需要用的東西.
例如我們在做一件事:在廚房沖一杯即溶咖啡;你能不能想像得出,有沒有"目視可及"會產生甚麼效應.
如果是"目視可及":
在我接近櫃子前,眼睛就選好自己的杯子,茶包如果就在杯子旁邊,也會很順手,感覺一氣呵成.
如果馬克杯在櫃子裡,你會注意到,開櫃子後,你必須短暫的"想一下".
如果即溶包在抽屜裡,你必須稍微彎腰去拿,感覺好像"多了一動".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不太喜歡被打斷的感覺.
如果你的頭腦其實是在運作著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比較喜歡不假思索的就拿到這樣東西,而不是中斷你正在進行的這件事,去"找東西".
其實我們日常起居,多半是這樣的狀況.
你會想要"沖一杯咖啡"時,通常不是有心思在辨認杯子上面,這時候你頭腦裡想的,是沖好一杯咖啡的那種感覺.
而且更多時候,是有客人來,或是電影看到一半.
我們居家所做的動作,經常都是不斷重複的.
尤其是對於你認為工作量比較重的部分,像是煮飯,洗衣服,掃地拖地.
能妥善的安排收納,一定對效率有幫助.
基本上,每天都會拿出來用的東西,都可以考慮讓用"暴露"的收納方式.
擺整齊就好,不要為了一時的整潔太為難自己.
要不然就是收在一個比較順手而且固定的位置.
能"維持原姿勢",一打開就看得到的,最好.
能不用彎腰,跨半部,或是蹲下來找的,會感到比較方便.
同一種類別,收納在一起或附近,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因為比較好聯想,比較記得住.
但有時候,也可以打破這樣的基本原則.
例如很奇怪,外套總是會出現在沙發上.
這時候就是代表"我們的潛意識,替外套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擺放位置".
但是基於世俗對於居家整潔的定義,有些衝突,因此,我們必須做一些調整.
就是在客廳規劃一個掛外套的地方.
順手的東西,才會覺得好用.
在居家裝修的階段,收納與"櫃子"很常被聯想在一起.
這裡到底需不需要做櫃子,說真的,不是使用一段時間的話,還真的很難光用想像的就得到正解.
不如"有把握的"就做,不確定的,就先把空間留下來,先不要做.如果還有考慮到預算的話.
因為木工的東西不像泥作,必須講求一次到位.
因為我們只會想到這裡可以放甚麼,其實到時候,也不一定就是放這些東西.
也不要忘了,櫃子也要需整理,而且是比開放空間更難整理.
長期未按分類收納的櫃子也是相當恐怖,塞到最後,那麼深的櫃子,可能只剩門附近的一點點小空間還可以運用,後面堆了甚麼都不知道.
所以切勿聽信.....
因此,成功的收納,是需要相當的管理與實踐,不可能只依賴硬體幫你藥到病除.
[ 統包還是設計師 ]
這種問題回答起來都會有點主觀,例如說我只有一次整理房子的經驗,是給設計師做的,然後有了不好的回憶,於是我就會建議別人不要找設計師.
目前我們對於"設計費"的認知的關係,因此造就了現今的市場型態.
說真的,除非高消費國家,要不然我們很難讓人冠冕堂皇的收一筆"設計費"而不會心痛的.
而這樣的市場上,的確有些是"假裝設計".
你也可以這樣想:會有假的,代表也有真的.
我也有看過真正是為業主打造的一個家的設計師.
這些集合美學,實用的專業,搭配的幾乎天衣無縫的例子.
不過應該也是有某些業主,認為會出3D的設計圖,感覺就有設計到了.
甚至作出來的尺寸跟設計圖的都不一樣,連眼睛都看得出來尺寸走精了,那這設計圖不就只剩下取悅業主的功能而已.
所以才會衍生另一種消費型態.
我換個方是比喻:
假如是你自己,你很用心的幫人完完整整的規劃了一個室內設計,連他家中成員的使用習慣,愛好,都摸得清清楚楚.
要不就是有交情的,如果不是的話,你要跟他收多少設計?
普通人都訂不出來,因為要嘛覺得根本不夠自己的工時,要嘛就是覺得對方一定會認為收太貴.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觀念.
這也代表,你自己可能也不願意付這筆"合理"的設計費.
但是不管怎樣,因應需求所產生的消費模式一定會被想出來.
這些就是,商人.
所以名片上不管是印統包或是設計師,如果你覺得在對談的過程,感覺好像在"談一筆生意",那就代表"這樣的消費模式".
跟他們會勘的好處就是,他們見過相當大量的"befor"與"after"的案例,這個idea是否可行,你可以直接請教對方,他很清楚做出來的效果.
甚至我們在監工時,最需要知道的:工法.
在更早之前,住宅的裝修,都是個別發包,然後這些師傅再互相介紹,成為居家裝修的工班.
統包就是因應時代,產生的另一種模式.
你問我找統包好不好,我說,如果這的確是因應時代而產生,那一定是有某個族群符合這樣的需求.
這樣的問題,就好像第一次出國該不該自助.
除了考量本身的身心狀態之外,也要看你是去香港,日本還是澳洲紐西蘭.
多一點了解,就有多一點判斷的依據,不過居家裝修這件事,通常了解越多,就會越傾向各別發包.
就是因為沒時間了解才會找統包啊,既然你已經了解了嘛!
[該怎麼著手]
一開始哪知道哪些東西要怎麼整理,要花多少錢,要找誰做.
雖然我們知道一開始想像的,跟最後真正有做的,會有很大的出入.
不過還是把要做的項目,先列出來,再一樣一樣修正找答案.
由於預算有限,所以必須去準確的去取捨,哪些是一定要做的,那些是自己想要的.
[以廚房來講]
廚房之所以會很理想,是因為機能性完整,東西耐用,然後再加上一點點美觀.
說真的,廚房設計得如何,多少都會影響開伙的頻率.
但是這筆錢該不該就這樣花下去,總是教人猶豫:
再早一些時候,多數家庭的流理臺比較沒有變化,就是一字型.
一字型的流理臺,扣除瓦斯爐與水槽,真正用來做事情的檯面長度,都在50公分左右.
也許你曾經聽過親戚朋友提起流理臺:"太小",指的就是這一種.
因為這一段空間就是擺覘板切東西剛剛好,如果同時還要擺別樣東西,就沒了:
煮好的菜.
冰箱拿出來的材料保鮮盒.
以及我們買菜回家,通常一進門,眼睛就是在物色哪一個地方,可以馬上把這幾袋東西放下.
如果通常都先放餐桌,也就意味著流理臺不夠大.
煮一頓飯會讓人有點像八爪章魚,如果檯面的空間大一點,就不用蔬菜和蛤蠣都擺在地上,多拿一樣東西到檯面,就還要挪個位子才放得下.
這不是很好嗎?
當然了,誰都想要這樣,問題是廚具設計還蠻貴的,這可怎麼辦才好.
這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首先不必選鋼琴烤漆面板,因為真的好貴好貴,這是第一個可以考慮剔除的項目.
其次也不用選擇特別漂亮的把手,只要安全耐用就行了.
檯面其實可以考慮用不鏽鋼.
這就看個人了,也許有人認為,新一代廚房,檯面的材質是一個主要的象徵.
以實用為前提,讓自己接受不銹鋼檯面其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那也是因為天然石跟人造石檯面的價差也蠻大的.
如果想折衷用人造石,應該先參考一下使用者的意見,因為人造石有刮傷,耐熱與吃色的問題.
還是超出預算怎麼辦?那你一定是用了超貴的五金櫃,(小怪物,大怪物)
這也可以考慮剔除.
因為五金配件也是廚具的一大吸金殺手.
尤其是大怪獸,造價不斐,以我的認知,起碼要年薪百萬的消費等級才用得起,所以請放下無謂的偏執.
這個東西設計出來,當然實用,但不是必須.
小怪物也要五千三千的,別說這點錢你不看在眼裡.
如果只用普通的層板,其實用來收納"很久用一次"的東西,也算適合,同樣沒有把空間浪費掉.
如果是

所以小怪物的迷思也被打破了.
放棄漂亮的水龍頭吧.
廚房的水龍頭其實只要發揮實用的功能就行了,他對廚房整體是否具有質感,影響是很小的.
更何況,水龍頭想要換,隨時都行.
廚房的水龍頭在洗碗的時候,會頻繁的被開關多次,如果水龍頭的開關是螺旋式的,就可以確定是個錯誤的選擇.
有可能因為這樣,你在洗碗的時候,就乾脆讓水一直開著...
一定要是扳手式的.
因為洗碗的時候,你的雙手都在忙,所以這個扳手式水龍頭,最好就是能讓你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能輕易的關閉水龍頭.
也就是由上往下一扳,這個簡單的動作.
還有哪些可以省的,照我看來,如果你選擇了冰箱上的收納櫃,那你一定是有"收納恐慌症".
一定要也沒關係,你可以讓木工幫你做一個.
電器櫃.
最理想的電器櫃其實是橫式的,因為符合我們的操作高度,而且沒有透氣的問題.
會用立式的電器櫃應該就是空間應用上的一個方案,要不然就是你被洗腦了.
這樣還是超過預算的話,怎麼辦?
還不要放棄,吊櫃先別做,改天再做,總之不要輕易放棄廚房的理想.
你不見得立即需要這麼多的收納空間,這都可以慢慢商量的.
如果還有一樣沒講到,那應該就是掛高腳杯的櫃子.
這前提是,如果你有用到的話.
如果你目前為止都沒在用高腳杯,通常就代表你以後也不會用.
要是有個高腳杯收納櫃,然後一直沒在用的話,終究有一天你還是會承認,這是一個很蠢的決定.
另外還有一些疑難雜症,
烘碗機要壁掛式還是落地式.
電影畫面可以讓我們當一個指標:
老美家裡空間大,都會用落地式,日本家裡空間小,就常見壁掛式.
其實這兩者實用性的差距沒那麼大,選擇壁掛式的好處,就是可以騰出地櫃的空間.
要不然好用的話,當然是落地式烘碗機.
因為碗盤也是有點重量,這些有點重量的易碎品,舉高高的感覺....
順帶一提的是,如果你覺得流理臺上面,在牆上安裝一些層板或是開放式的層架,感覺很清爽好用,那這一定是參觀了居家買場之後的心得.
要不然就是外國電影.
而且拍攝電影的國家一定不是處於地震帶....
又或許,你是在考慮要不要裝烘碗機.
烘碗機的意義倒不是臭氧殺菌甚麼的,而是提供一個"絕對乾燥"的儲存環境.
如果你居住的地方,平常溼氣並不重,洗好的碗盤很容易就乾透了,那麼烘碗機也不是絕對的選項.
"調味料的架子"
扣除掉一些可以收在櫃子的醬,油,酒,醋,糖,太白粉這類的,真正需要時常擺在流理檯上的其實沒有幾樣.
大概就是鹽,胡椒粉,味精.當然我是指一般家庭啦.
大罐的東西收在櫃子裡,煮飯的時候再擺出來,並不會不方便,其實我們常用的調味料沒有那麼複雜,只要使用習慣上,稍微管理一下就行了,不用太過刻意去安排調味料的收納.
兩段高度的檯面.
訂做廚具的過程裡,廚具公司會請你試檯面的高度.
就是煮菜與洗碗的高度.
以煮菜來講,檯面不能太高,尤其是有要表演甩鍋煎蛋包的人.
以洗碗來講,檯面如果太低,腰痠不舒服.
這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種檯面是兩段式的,水槽與瓦斯爐這邊的高度不同.
雖然高度很難抉擇,不過也很少人採用這種有段差的檯面設計.
因為段差這邊的空間使用受限.
而且煮完飯會有一個動作,就是用抹布把檯面上的渣渣,一口氣掃到水槽裡,有段差的檯面就不能這樣盡情揮灑.
三口爐實不實用
三口爐這麼先進的東西,我到是沒有採用,不過以煮飯的心態來講,尤其是趕時間的時候,都會很講求同時進行多件事.
例如要烤的先用下去烤箱烤,電鍋正在煮飯,瓦斯爐一邊煮湯一邊炒菜.
如果還多一口爐,我覺得應該是如虎添翼吧.
最完美的廚房三角關係.
可以參考家居賣場的廚房範例,他也會稍微跟你解釋一下冰箱水槽與瓦斯爐的絕佳相對位置.
最完美的位置,就是不用彎腰,或跨步就可以拿到要用的東西,你也不必去想像你在廚房會做哪些動作,總之所有要用的東西都很集中,這樣就對了,這就是為甚麼會設計成

因為這種流理檯的感覺會,很像坐在太空梭的駕駛艙一樣.
最時尚的就屬中島型.
但是那座島,所費不貲,而且廚房的空間也要相對的大,中島才會發揮功能.
其實廚房的意義在於說,煮飯與一起吃飯,應該可以說是每個家庭每天最重要的活動吧.
如果一個人會回憶起家人,或是家庭,通常都是一起吃飯的這一刻,而不是在客廳看電視或是在房間上網.
所以有心要營造一個家,廚房才是裡子.
[衛浴部分]
如果說整個裝修起來會超出預算,衛浴通常就是元兇.
因為衛浴是集中了很多專業的工法與昂貴配備的地方.
通常"完全懂"以及"完全不懂"的人比較不容易被騙.
略懂.
對了,略懂,就是稍微知道材料的等級這樣的略懂.
因為選擇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對於材料的略懂,所以就會因為某種原因選擇了"好一點的".
這個加一點那個加一點,整間不到半坪大的浴室也可以讓你多花兩三萬.
雖然我並不清楚是基於甚麼理由,但是如果你是的話,我想請你放棄"日本進口的馬桶".
不管是抗污或是靜音.
因為真的是太高檔了,請您重新考慮,對生活品質是否要求到這樣的程度,是否家中不能出現沖馬桶的聲音.
或是您認為一個禮拜刷一次馬桶能不能取代您付出如此昂貴的代價.
單體馬桶也是.
未來您的生活中,是否願意付出相對的心思來欣賞這個....藝術品.
再來就是可以考慮剔除掉花崗石門檻.
這也是一個價值不斐的東西,如果你的報價單是來自設計師或統包,就會出現這一項.
我必須很公正的說,這條門檻,設計師也只是收取合理的利潤,因為花崗石加工品本來就不便宜.
浴室整體的質感,門檻就像他所佔的面積一樣,只是一小部分.
腰帶
就是一種比較小片,然後花色精美的同系列磁磚.
因為製程不同,所以價格不斐.
如果你一開始有考慮這種壁磚的搭配方式,不妨評估一下這樣的價差.
特別是浴室坪數並不大的情況下,衛浴的配件顯得比較密集,腰帶的效果就沒那麼突出.
除非說一進浴室就先看有沒有腰帶,如果你有這樣的習慣的話.
其實整間衛浴只要磁磚的質感與色調搭配成功的話,效果就會出來了,不需要為了有沒有腰帶而煩惱.
五金配件
毛巾桿,鏡子這些東西,可以自己去賣場找,樣式跟價格都很有選擇空間.
而且鏡子也不一定要除霧.
因為我就覺得,好像不是所有人都會把除霧打開來照鏡子.
除霧加熱需要一小段時間,如果浴室那面鏡子,你只會用來照一下下,那麼也代表,你不可能等鏡子加熱.
直接用手抹一下比較快吧.
鏡子下面是不是一定要有那一塊層板.
擺洗面乳,香皂,牙刷,刮鬍刀,髮夾...
我也看過沒有這塊的.
沒有這塊層板,視覺上也很舒服,沒有雜物,原本的東西擺轉角架,也不會不方便.
通常有這塊層板,就一定會有東西,因為你沒道理總是把層板"收乾淨"吧.
這兩個不同的思考方式,提供你參考.
浴室還有另外一個大魔王,就是水槽下的置物櫃.
增加收納空間這是沒話說,不過基本上,浴室兼作儲存的功能,這是不得已的情況,要不然,並不適合.
這就回歸到收納的問題了,你必須先評估,"每次洗澡都會用的東西",會不會多到不夠放,再來考慮水槽下的置物櫃.
如果單純放洗髮乳,衛生紙的備品,意義並不大,因為這裡空間不大,還是有可能忘記補貨導致斷炊.
而且溼氣較高的地方,儲存物品也不理想.
最重要的是,這一樣也很貴.
乾濕分離浴室
這個選項是坪數較大的浴室,才有的選擇權.
但就算浴室坪數夠,也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喜歡乾濕分離的浴室.
這就純粹是個人口味.
有人不喜歡在那麼小一間沖澡的感覺,因為很像在當兵.
如果浴室的通風條件好,還有西曬,那倒也不必考慮這個方案來解決溼氣的問題.
[怎麼決定搭配性]
這麼多項目裡,還是感覺很沒有頭緒.
因為講起來每一樣如果都了解一點的話,好像每一樣都很重要.
要捨棄的項目又不知道會不會影響"整體性"
是阿,如果你有讓廚具公司作電器櫃,應該有部分原因是考慮到"整體性"吧.
要不然,一樣是櫃子,廚具公司的就是比較貴.
我們的確會有點擔心,萬一東拼西湊的,要是搭配失敗怎麼辦,因為我們是素人設計師,沒辦法出3D設計圖.
其實在列出所有要做的項目之後,我們也要用大方向來思考,我要的是怎樣的家?
你可以自顧自的,用一系列抽象形容詞,來回答這個問題,來當作大標題.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確保自己在幾個月半年的一場大混戰之後,仍然維持一致的方向性.
像是:溫馨,有機能性,通風舒適,....
其次才是:我想要有自己的空間,隨手閱讀的地方,一下班舒舒服服的躺在沙發上,達人級的園藝陽台.
然後每次調整完施工項目之後,就回到這些大標題來做檢視.
我很能明白很多人要居家整理時候的那股雄心壯志:要讓家裡看起來像精品飯店.
這還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飯店業者長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讓人像回到自己家一樣,原來到最後,這些客人根本不是因為想家阿!
飯店之所以像飯店,是付出了相當的管理成本;飯店打掃人員忙碌的穿梭打掃,以及換掉多少床單毛巾杯子,這都是我們看不到的.
所以回歸現實,我們應該怎麼做?
就是你內心,對於家的描述,就用這個當大標題.
因為裝飾性的東西,都不會讓你興奮太久.
你也不用考慮客人來家裡的時候怎樣,除非真的有能力整理到那個檔位,要不然客人會很仔細欣賞你家的佈置的,多半都是在新居落成的時候而已.
當然不是完全不用考慮客廳的美觀大方,這樣的問題很像拍婚紗,一生只有一次,這是一定要拍的,但是照片好看就好,也不要花太多錢在婚紗上面,因為將來小倆口過得好不好....
只有你們自己清楚.
藉由這個機會,重整你對居家風格的定義:
最高明的風格呈現,並不是靠誇張的裝飾品去強調,而是屋子裡每一樣會用到的東西,讓這些東西默默的去展現,訴說風格.
例如說我們參觀木雕創作者的工坊,你一定會徹頭徹尾的感受到"原木質感"
角落堆滿成品半成品, 木製工作檯上散佈幾樣工具,還有創作者隨性削切出來的小椅子....
在加上工坊裡面,如果符合這些基本原則:整潔舒適,採光通風,甚至還親近大自然,這簡直是完美的工作環境.
但是你能說這是根據甚麼風格去設計的嗎?要不然怎麼這麼有風格.
所以說,這個家的主人特別愛好甚麼,很容易就在舉手投足間,讓居家環境表現出來.
這就是家中的物品,自己會默默地訴說風格的境界.
同時可別忽略,我們對於風格的了解,最容易取得的資訊,通常是由商人發佈出來的.
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如果說北歐國家的居民,也用這麼多夾板來佈置家裡,也做間接照明,我對我魯莽道歉.
如果是商人來幫你做居家整理,就會無視你的需求,而多塞很多產品給你.
如果你想自已做素人設計師,以下是我的心得:
室內空間裡面,最大面積的東西,占視覺影響最大.
其中像是牆面粉刷的顏色,窗簾,這些都不是花很多錢就可以得到幾乎"壓倒性"的效果.
只要這些部分,搭配成功,你的家裡就會很好看.
要怎麼觀察這兩個東西有沒有搭配性?
色調有分冷,暖.
也可以用冷暖對比的方式去搭配,但是兩種顏色的飽和度要一樣.
質感也要考慮進來.
光滑,粗糙,質樸,新穎,溫暖,冰冷....
通常色調接近,質感一致,成功率比較高.
質感也許可以嘗試用對比的方式去搭配,不過要記得,很多個一樣,只有一個不一樣,才是叫作對比.
家俱大大小小很多樣,的確是不可能風格一致.
主要是比較大件的家具,佔視覺比例比較大,如果是小件的層板矮櫃甚麼的,就可以選擇比較中性一點的,不必總是堅持風格.
因為那還是有可能讓你多花一些錢.
所以具備這些基本的觀察能力,在挑選家具的時候,就比較有主見.
"沙發是南洋風的,那我們的電視櫃是和式的,會不會不搭呢?"
這時候我們就不會很焦慮的問店員,這家具是甚麼風,因為我們可以觀察出兩者的色調,素材,線條,質地,以及整體感覺.
最厲害的是,自從知道怎麼觀察之後,就連我們去餐廳,去逛街,去住民宿,也都可以偷偷學到他們運用搭配的技巧與通則.
如果你不想要做出來都是一個樣子的話啦.
設計師,統包,工班還有自己的長輩,都會給我們一些建議,這些建議通通集中在一起,就會做出最"親民"的風格.
因為如果你拿不定主意,設計師就會給你一個不好不壞的意見,這是最妥當,最保險,同時也符合大眾口味的意見.
如果不是做到高檔裝潢的話,多數人都會傾向選擇最安全的搭配方式.
所以你也會發現,室內裝潢來講,好像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最盛行的一個風格.
而且這個風格就好像印模子一樣....
真正在跟設計師交涉的過程,可能也會發現,好像都是設計師給我們選項,選磁磚,選貼皮,選顏色.
如果設計師混一點的話,他所提出的選項就會更有限,好像在吃速食,一切以便捷效率為原則.
一本磁磚目錄有三塊磚頭這麼重,這還只是"一家"的目錄.
如果你磁磚選了幾次都選不到,設計師又不是在練身體,不如親自去一趟建材行,讓老闆介紹,跟老闆討論,就會知道自己要哪一種.
而且老闆本身也都有實務經驗,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要不然,假如我自己是設計師,業主甚麼都不知道,我就會直接問他,你要拋光石英磚還是傳統石英磚.
應該有九成的業主會回答:拋光石英磚.
然後我就問,要60*60的還是80*80的,要三洋的白馬的還是冠軍的?
業主會問那多少錢,差在哪裡?
我就會回答這些磁磚的價錢與差異.
相信經過我的解釋之後,下次再帶一本目錄來,業主就能夠決定了.
所以我猜,很多人客廳貼拋光石英磚,應該是這樣來的吧.
拋光石英磚的優點是,質感佳,也很好搭配各種家俱及牆面的顏色.
換句話說,這是"安全"的選擇.
如果地磚選擇安全的搭配,牆面也選擇保險的象牙白,那麼室內佔視覺面積最大的這兩樣,不就選好了!接下來還有甚麼戲唱?
最敢用顏色的,就是民宿了,為什麼民宿可以有異國風,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牆面粉刷的顏色,用得特別大膽.
民宿一個晚上只收你兩三千元的話,他可不會真的去買高檔的進口家俱讓你用.
但是我們都會擔心,牆面顏色如果不亮一點,室內恐怕會感覺暗沉.
不會差那麼多啦,不信你可以去民宿體驗一下.
[客廳來說]
此外,客廳也有幾樣裝置是非必要的.
多數情況下,如果客廳坪數較大,為了不讓客廳看起來空蕩,所以就會有電視牆,與酒櫥的安排.
但是不要把這些東西,當做是理所當然的搭配.
如果是小家庭,客廳以"起居室"作為主軸,這樣的概念會比較理想.
古人的住宅是真的有客廳的,就是接待室的意思.
是真的把外人與家中的起居空間區隔開來.
因為既有的觀念如此,老美所謂的起居室,我們仍然翻譯成客廳.
居家賣場的客廳範例,概念就很好,簡直是出將入相,自用宴客兩相宜.
而且你會發現,不是每個客廳都有酒櫥.
除非你是這方面的愛好者,要不然,如果只是為了"像個客廳"而擺洋酒,獎牌,或是公仔,模型,總有一天,你還是會懷疑當時自己在想甚麼.
當里長就適合多了,尤其加個匾額.
另外,客廳的收納空間.
我有看過座位底下可以收納的沙發,這是蠻聰明的.
不過不是隱藏越多收納空間就越好.
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這個收納空間,而猶豫要選擇哪一組沙發,那還是選擇你真心喜歡的那一組吧,因為客廳的收納問題,也許沒有你想像的嚴重.
我們會對客廳的收納,感到如此頭痛,可能是因為沙發一帶永遠散落東西.
尤其是茶几底下,好像永遠收不乾淨似的.
其實客廳會這麼多東西,很有可能是因為茶几底下可以擺東西的關係.所以茶几底下總是成為犯罪的溫床.
這跟我們都在客廳做些甚麼事有關.
看電視.
看電視的時候需要用到遙控器,或是一個杯墊放茶杯.
看報紙.
需要報紙,雜誌,加上一個杯墊放茶杯
聊天嗑瓜子,吃洋芋片.
這些東西都是要用的時候才會陳列,用完垃圾收走,所以也沒有長期占用甚麼空間.
說到這裡,如果你的客廳還是有其他來路不明的"贓物",那可能表示,你的家中成員,需要在客廳做別的事:
胡椒粉...
好吧,也許你們比較習慣在客廳吃飯.
襪子..
你需要一張穿鞋椅.
文具,尺,美工刀.
因為書桌都放電腦,你需要的是一張夠寬敞的書桌.
既然客廳會出現這些使用跡象,就代表我們總得規劃一個"做這件事的地方".
這是依照家中的動線,或是可運用空間來講.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有可能在客廳最合適.
既然如此,就真的是需要用整齊便捷的方式,規劃出這些東西的家.那麼多一些收納空間,就是必要的.
如果不是這樣,其實真正屬於客廳的東西也沒有幾樣.
像是牙籤罐...
除非你很堅持剔牙的時機與位置.
或是垃圾桶.
因為客廳並不會持續產生垃圾,除非是考量動線連續性的問題.
[居家賣場或是收納參考書給我們的意見]
應該有些朋友也會認為,這兩樣東西並不是萬靈丹.
特別是前者,我認為"收納"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商機.
因為的確有廣大家庭,包括我自己面臨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我想再次強調,收納真的不能只靠"產生空間"來藥到病除.
是需要管理的.
這兩個管道,都會提供我們很多實踐收納的方式,但是他們的角色是從旁輔助我們.
我的確在居家賣場買過很多很棒的商品,就是說很聰明的設計打動了我,結果想不到買回家只有用一次.
因為這樣的東西,終究無法融入我的生活習慣.
所以我們在收納這件事情上,的確是一直作實驗.
還有收納參考書.
可能有上百個點子,但是不論甚麼原因之下,最終我們可能只採用五個.
不要覺得灰心,因為這都是實驗的過程得來的結論.
以上,希望我所經歷的經驗與心得,可以回答你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