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良心裝潢業者的悲鳴

不知道那些購買幸X空間節目置入的設計師,
或者裝潢設計雜誌:室X雜誌、室內設X雜誌、
DXCO居家雜誌、漂亮家X雜誌、當代設X雜誌。
上面的設計師,收費是不是比一般的設計師還貴?
版上有哪位大大有接觸過嗎?

p.s.為了避免廣告嫌疑,都加上X!!
Luxury888 wrote:
不知道那些購買幸X空...(恕刪)

上了雜誌..或買了廣告頁..

會便宜嗎...
freemandesigner兄提的我也都能體會
因為我們也是有接珠寶設計的客製化CASE
或許應該提這個會比較接近設計師與業者的狀況

我們也是會常遇到你說的狀況
遇過幾次這樣的客人
前面要求再三
設計了十幾張圖之後
然後就丟一句
那圖先給我
我回去考慮一下

聽到這
我們當下心裡就有底了
我們會很清楚的跟客戶說明白
圖要離開我們的店
那就是使用者付費原則
我個人寧願先小人後君子
大家先講清楚

有時候客人也是不理性的說
就畫幾張圖
也要收費啊

我們還是會跟客戶分享說明
告知我們要畫出這張圖來
是花了多少成本
包含上課的花費與訓練
個人的時間成本與技術能力
然後最後跟他報個價
這就是我們這張圖的價值

另外更別提已經報好價錢
做好成品後
還要殺價或是欠款的奧客了
這種行為
基本上已經沒有遵守買賣雙方的誠信原則

我覺得台灣人普遍有一種很不洽當的觀念
就是只要沒有看到具體物質型態的商品
都不願意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簡單的說
就是維修、保養、設計、、、等等屬於服務性質的"勞務"
都認為那是沒有成本的
(像以前在電腦公司常被客戶拗免費重灌系統)

我覺得這部分是消費者也需要改進的
而業者的部分
真的是要提供更清楚透明的報價
這樣雙方才會皆大歡喜



freemandesigner wrote:
我回覆文不是針對您,...(恕刪)
決定要做這一行(裝潢統包)
是因為某位前輩的一段話
"""作裝潢設計 是為每個家庭完成他們一輩子的夢
只要願意全心全力投入此行 低頭默默耕耘個五年 不問收益 只求無愧良心
那未來的五十年 都可以吃穿不盡
因為 每個完美的作品都可以讓居住其中的家庭成為自己永遠的活廣告""""""""

或許 網路宣傳 有其固定不可抹煞的效益存在
但是 曾在網路接單的同業應該都很清楚
有哪個千里跋涉前往丈量報價的物件 是沒有經過三四家比價的??????
沒有人在比品質 因為沒有完工前 品質是虛幻的想像 價格才是最實際的現實
可是 如果是透過口碑相傳而承攬的物件 情況卻又是全然不同

所以我才會在這裡po文
邀請消費者與此間同業彼此共勉
iamallan wrote:
...(我用的是反詐騙裝潢監督聯盟的合約範本)
.....(恕刪)


我猜想沒人要接案原因在這裡,那個網站我也去看過,老實講提出的要求光是一項不用談了。

是否達到完工的標準由誰結定,那邊要求完全由業主來決定,提出幾項缺點分項扣錢,任何
理由都可以,不用專業的認定。還要設計師放心好人是大多數,別擔心業主惡意欺壓。

如果拿這當標準,可不可你領薪水的時候老闆拿這當範例,你星期一早上沒打招呼我看你不
爽,星期二沒笑臉我看你不爽.....一項一項"自由心證"來扣錢。

我建議你自己DIY吧,或是如同那個網站建議,找系統家具或是IKEA。

我也認同那網站所說,平價裝潢盡量找有廠牌的系統家具,有五年保證還有18月分期零利率
,五成以上的機率會比找設計師花的實在,至少盡量花在你看得到摸得到的系統櫃。

我也同意現在這種小包滿天飛的室內設計業界現象未來會改變,未來個體戶設計師除非有成名
,可能只能專撿大廠不要低價流血生意,遲早室內工會評鑑會上軌道,會結合保險,保險公司
會自己找法務銀行跟專業室內工程人員來配合評鑑,人孤勢單個體戶沒有保險的情況玩不起官
司訴訟。

甚至可能變成日本像是建築師的案例,設計師專做設計跟監工,工程另外找工程公司來統包,
設計師作為甲方(業主)代表,專心替業主設計跟監工,也就只賺設計費跟監工費,這部份有多
少?日本是佔工程費用的兩成,美國是一成五,台灣是多少?至少現在在台灣智慧財產是個屁。

照現在市場廝殺下去,遲早做系統家具的要做大,要出得起合理薪水僱用有經驗的設計師,這
樣才能提高產品價值(有好設計師服務規劃的系統家具比起沒有設計師青菜做作的系統家具,差
別很大),尤其系統櫃產量大,可以壓低成本,組合時間快可以壓低人工費用,更多半瓶水的室
內設計師跟從業人員,會面臨轉業的問題。
coffeepig wrote:
是否達到完工的標準由誰結定,那邊要求完全由業主來決定,提出幾項缺點分項扣錢,任何
理由都可以,不用專業的認定。還要設計師放心好人是大多數,別擔心業主惡意欺壓...(恕刪)


小弟我不知道coffeepig大手邊是否有反詐騙裝潢監督聯盟的合約範本,
但是完工於否不是原本就是由業主認定的嗎?!
如果是由設計師認定的話,那我想應該會有更多人鬧上法院吧!(笑)
而且驗收方式及項次是根據Check List,
在簽約時就會由設計師確認無誤並同意後才會依照此方式驗收,
而並非自由心證來驗收喔!

其實我自己也同意那份合約範本中有部分條款其實真的是強人所難.
像付款方式就拉長到了7-8次付款,每一階段完成後才付下一階段的費用,
這條就與業界常見的"簽約30%/水電完工30%/木作完工30%/驗收10%"差距太大
光這樣的付款方式應該就沒有設計師願意接受吧!

我本身了解其實就這樣的合約其實太過理想化,
但當初會有這樣類型的合約起意應該是因為台灣的裝潢法規不夠完善,
在法律上僅能認知是否"堪用",而與業主所追求的"美觀"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才會有這樣的合約出現...

就我目前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中,那些強人所難的條款其實我都已經刪除了,
我所保留的幾乎都是責任歸屬及釐清部分(如:材料檢驗,鄰損條款,保固責任)
讓我難以理解的是,我卻還是常聽到有設計師說:
"簽屬這樣的合約,其規範及細節會磨耗我設計的精力,綁手綁腳地做出來的品質會不如預期"等等巴拉巴拉的...
報價單上列舉什麼材料及設備,那就應該進相符的材料及設備,
而原物料本身發生了異常,在進料的時候不檢驗或沒檢驗到,這原本就應該是設計師及工班的問題!
工程進行中影響到建物安全或是造成鄰損狀況,更是設計師及工班的責任,
在保固期限內非人為因素的損壞,設計師也該負起修繕的責任,
這些不是原本就該是收了設計費及監工費的設計師應做到的事情嗎?!
那你設計師嘴裡都說著"這些原本都是我該做的"
那將這些原本就該做的事情加進合約條款裡很困難嗎?!
這些條款又跟設計的精力哪裡扯上關係了?!
我就是為了品質才會訂出這些條款,寫進去之後品質反而會不如預期?!
許許多多不合常理的說法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跟設計師溝通的這半年,我發現隨著時間越長,對於裝修業種種不合理的狀況就發現的越多
而且還幾乎每個設計師都說是第一次遇到像我這樣"謹慎小心"的人,
我實在不知道是我自己從事品質系統規劃人員的思維太過制式及理想化,而讓我小題大作了
還是這個業界這些不合理的事情原本就是他們所認定的潛規則,
對於簽署合約這樣加強業主信心度的事情,反而被解讀成是種阻礙及麻煩,
我想,應該沒有業主花了大錢是想上法院訴訟的吧!(笑)




不小心重複發文,將發文內容刪除




iamallan wrote:
其實我自己也同意那份合約範本中有部分條款其實真的是強人所難.
像付款方式就拉長到了7-8次付款,每一階段完成後才付下一階段的費用,
這條就與業界常見的"簽約30%/水電完工30%/木作完工30%/驗收10%"差距太大
光這樣的付款方式應該就沒有設計師願意接受吧!


業界常見到的模式並不是適合全部的案例

小弟通常傾向依承包金額及施作項目做請款

比如承包金額只有2~30萬

30%也不到10萬

若是再分7~8次付款

不只是承包商累

業主也很累吧

承包金額若是多到近百萬甚至百萬以上

分個8~10次請款

小弟都覺的很正常

畢竟對業主來說

若有不測損失也可降低

對承包商來說也不用負擔第一次至第二次請款中的資金壓力

至於驗收小弟認同是應由業主主觀認定

但承包商有義務將某些工程施作上的難處告知業主

業主更有責任於每次付款前至現場已完成項目視察

小弟於每次請款前都會請業主到現場觀看已完成項目

及告知後序進行工程施作方式

若有問題尚可進行變更

盡量減少施工完成雙方的糾紛

不過業主與承包商至始至衷都是對立方............





網路充滿比價效應 , 衍生惡性循環.
建築裝璜使用年限 遠超過汽車, 全新完工美美照 .... 其實意義有限.
包起來的 , 看不到的 ..... 少花工 , 少花錢 換來的低價 有何意義 ?

為了驗證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 分享文 應多說明 貴在哪裡, 用心在哪裡
便宜的原因在哪 , 讓消費者依預算取捨.
畢節望族後裔
反詐騙裝潢監督聯盟的合約
基本上真的遇到要詐騙的,也不過是廢紙一本
規範的再嚴格的法律,還是阻止不了電話詐騙
就算判死刑還是一堆人會販毒
並不是說這樣就不去規範
只是太過嚴苛的合約,只會嚇退一堆安分做事的從業者
因為只有守法的才會去在意合約寫了些什麼
既然案子多又做的好的人不會去碰這樣的合約
那最後誰會願意去簽就看運氣羅
至少要是我,我寧可不簽
也不受刻意的刁難

天大地大不做最大

恕我直言
反詐騙裝潢
這幾個字就像把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都當成騙子一樣
這種感覺不是很舒服
再多的言語包裝 掩飾不了個人的私利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