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即將走入歷史的三重吉慶居古厝

我今天也去看了,也拍了一些照片回來!
我覺得這樣的紅磚古厝真的很普遍!
看了正身的磚塊,應該是日據時期的磚!
但護龍的磚應該光復後才增建的!
因本人曾參與台北市的古民居田野調查,所以略知一二!
這樣的建築在金山.三芝.淡水那一帶都還有一大片!
這吉慶居如果說旁邊還有好幾棟古厝串聯在一起的話!
那說要保留這代表田心仔的傳統聚落還比較有說服力!
而且要保留也要當地其他居民有共識才行!
只剩它單獨一棟,如果硬要保留,難保不會發生一晚被縱火三次!
或是屋主迫於鄰居的壓力半夜找怪手來鏟平了!
大家還是別浪費時間在這邊東罵西罵!
想看還是趕緊帶相機去好好拍下來留念囉!
小弟是宜蘭人,剛剛也寫了一封信給本地知名的黃聲遠建築師(希望他能收到)

Liang wrote:
小弟是宜蘭人,剛剛也...(恕刪)


謝謝你的協力~
我也很想了解黃建築師的看法
他在宜蘭的一些作品
有獨特的空間理念
有機會一定要一一去參訪.
珈品設計 周家平
照片已上傳至部落格
歡迎大家進來看看吧!


 台北縣三重即將被拆的古厝

 http://web.hach.gov.tw/hachweb/blog/kuo3546/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15437
這樣的古厝在台灣很多,甚至有整個聚落都是這樣的房子.....
但在三重是很特殊的,三重的發展是農業開始. 商業的發展新莊或河
對岸的大稻埕發展都比三重早且好;三重一向在"支援"的角色.例如大
稻埕出口茶到各地,三重就種花(供應茉莉花),這樣的建築很明顯可幫
三重留下發展的痕蹟.


三重剩下的古蹟不多"先嗇宮" "捷興宮"(都是廟) "崇德居"(我猜
跟吉慶居差不多時間建好).三重的古蹟不多,原因很簡單.三重的支援角
色的伴演.三重破壞很快.需要工業就建工廠,搭鐵皮屋.小工廠一家一家
開.人手不夠;回家鄉找親朋好友來當學徒 ......扯遠了!

個人認為需要保存的理由很簡單

1.三重剩下的古蹟很少 .
2.路很多條 但古厝很希有.
3.地既然已經是政府徵收了,要怎麼處理很容易.

政府告訴我們:因地主無保留意願.所以照計畫拆屋造路.....

屋主告訴我們:我們無能力保留 所以同意政府徵收 ......


所以球在台北縣政府,台北縣政府可以把古厝整修;把週邊土地當綠地.
變成文化園區.也許地不大.沒辦法像 435藝文特區這樣大,但不無小補.
把規劃拿出來讓居民瞭解,除了道路;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一條路的拓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政績.但是可以留下一棟古厝給後代子孫.
周錫瑋縣長,李乾龍市長.兩位功德無量! 要經費 ..不是有擴大內需嗎?
novell_75169 wrote:
二重國小的捷徑


嗯,
我也走了 6 年的路.

以前, 二重國小的手球很厲害,
現在, 不知道是不一樣厲害.

.
dov wrote:
這樣的古厝在台灣很多...(恕刪)

一棟建物不論好壞.
只要經過歲月的洗鍊.
就是歷史的見證

dov兄從另個角度來觀察
更可顯現出這類歷史建築物的珍貴.
經過百年的洗禮相當不容易
拆了以後.所有的鄉土記憶一瞬間都消失殆盡
僅能靠些影像紀錄來回憶了.
珈品設計 周家平
近日來,與幾位有社區營造經驗的朋友聊了一下,談到吉慶居古厝的狀況。

誠如k81870網友所言,這樣的古厝,全台灣走一圈恐怕還為數不少。官方稱找了三位專家學者鑑定不符古蹟標準,自然也可能是以這種齊頭式的比較來判斷。

但對於三重來說,這間古厝跟千百間古厝沒有兩樣嗎?

住在三重的居民,有多少人能像dov一樣,能理解孕育自己的這塊土地曾經歷甚麼樣的過去?三重扮演著輔佐主要都會區的角色,難道它的歷史也是"用後即丟"?既存的古蹟,與碩果僅存的古厝,將是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的關鍵鎖鑰。在這些被保存下來的空間氛圍中,人們有機會了解這塊土地的過去,進而讓"故鄉"的概念在心裡紮根。有許多體驗,是無法透過文字、博物館來傳遞的,而在三重,能夠傳遞這種體驗的場域還有幾多?這當然不是齊頭式比較可以衡量的。

然而,這些歷史記憶對誰有意義?答案是在地。也因此,在地人最有資格站出來告訴主管機關,這個古厝對我們有意義,它不是公所口中的治安死角,它是保存在地記憶、傳承三重歷史的重要寶藏。

試想,淡水三芝倒了一間古厝,還擁有多少間?三重拆了吉慶居,還剩下幾間?

住在三重的朋友們,吉慶居的去留,無論我等外地人如何擔憂如何走奔,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你們手上。因為這是屬於你們的記憶,唯有你們擁有在地事物倡議決議的權力。

~Pain is inevitable, yet suffering is optional. ~
請各位拿出實際行動,
買下游家古厝,然後申請成為三級古蹟
關於買下文化資產
我覺得英國的National Trust就是這樣一個組織
面對文化資產不敵'建設'潮流的事實
招募會員出資 把資產買下 再加以經營管理
現在全英已有會員一百多萬人 我是覺得他們做的很好 值得我門效法
我相信全國一定有很多的人願意出資把吉慶居買下來
只不過 如何募集是一個問題 有沒有具有公信力的組織在運作
而且 這是政府的施政 一句'國家重大建設' 就把一切的聲音都壓下來
很多觀念都需要啟蒙的....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