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gen wrote:大家覺的好的是日本的(恕刪) 房間格局也是工匠精神啊實際日本看過房也會覺得他們在格局的規劃上很用心不同方位、坡度、區域的土地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格局規劃不像台灣頭到台灣尾格局就大概是哪樣你抄我、我抄你在台灣我也看過真的用心的格局,不過都是為建商著想把建築面積最大化
你的需求 自地自建 可以達成只是台灣建地貴工貴(非常用營建工法)鋼構能達成細柱薄壁 但是造價高(至少一般RC的1.5倍)浴室整體衛浴 台灣有但廠商款式沒日本多廁所乾式工法 這算最好處理留洗衣機位置 也好處理建商為啥這樣蓋連棟住宅是連續結構 有共壁共柱 窗戶開孔也只有前後 可以減少營建成本舉例獨棟1戶4支柱4面壁獨棟10戶 就40柱、40壁連棟10戶 只要4+(2*9)=22柱 2*10+2+9=31壁外牆需要施作防水貼磁磚的面積也少 只要外圍一圈整體算起來成本就少很多營建上的移動距離也差很多 不用上上下下獨棟不是沒有 但售價一定賣你2倍以上日本住宅基礎是RC(跟台灣一樣)但是住宅上部是木結構日本木結構產業很發達(主流) 梁柱能直接用工廠機械化生產木頭因為相對重量輕 且本身即有抗拉與抗壓能力梁柱設計可調整性相當高所以梁柱體積可以小 躲進牆壁裡 只要數量夠即可RC梁柱就無法做到那麼小 SC可以但造價高木結構還有最大的優點木材本身就是裝潢材料所以隔間靈活性很高 可以結構、空間設計同時處理如果把建築結構比喻成積木RC結構就是一般積木木結構就是微型積木有農地能自建蓋一層樓其實是最划算的 頂面隔熱注意一下三合院其實是相當好的設計
沒甚麼好奇怪的...你所指的就是一般最普遍的連棟透天建築,基本上,建商就是以最少的成本來蓋普遍這時期所流行的隔局風格.......設計?我想根本沒有甚麼設計吧....只有依照取得的土地蓋屋的容積率來最大化....但你還是會發現有一些小細節上的規畫不同...有些房間的廁所會在陽台外面,有些一樓是停車位,有些則只是客聽和餐廳.......至於你說的樑柱問題,因為是連棟的所以中間一定有共同的樑柱...這些是無法避免的就如同你所說的,以前的透天都是狹長型的,那個就是那時期的流行.....但你說連棟透天就一定是這樣子設計的嗎?也未必,高檔一點的建案或許就不一樣了....
資深邊緣人 wrote:現在好像90%的大樓不會有玄關這結構陽台進出是種折衷辦法,可是現在也很少 大樓的坪數都不大,大多是一開門就進客廳,就不會有玄關的配置。陽台進出,幾十年前的公寓很流行這種設計,這些舊公寓到後來把牆外推來增加室內空間也很常見。現在的公寓也是在追求最大的室內使用空間,陽台也變小了。室內空間大才能做明確的空間使用區分,小坪數的住宅,很多會把餐廳跟客廳合併來折衷使用。
如影隨行 wrote:沒甚麼好奇怪的...(恕刪) 可能貧窮真的限制了我的想像只是我覺得現在流行的格局真的就是建商為了讓容積率能最大化使用台灣、日本一樣買房都是背30年的房貸可是台灣人買房卻不能依自己喜好的格局選擇而是必須屈就建商的利益真的比較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