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不知者不怕-砌磚的恐懼

這篇看起來有專業,
收藏起來 ^^

roxi wrote:
那個是雷射不是紅外線啦
妳未婚夫是做哪一行的呀?
怎麼好像他什麼都不清楚
都妳在煩惱


拍謝啦!這個是我的敘述有問題,昨天時間很晚了,我想到紅紅的水平儀就打上「紅外線」,就像電影裡面小偷要偷東西不能碰到的那種 我搞錯了啦!

未婚夫是食品業,所以對不能吃的當然不了解囉!

我的飯碗好小 wrote:
可否請教一下,磚牆的...(恕刪)

磚塊強度也是有分等級的,基本上磚塊是沒啥強度的...
來回個文
收藏一下這篇好文章
現在住的就是磚造房
我的飯碗好小 wrote:
可否請教一下,磚牆的抗剪強度如何計算...(恕刪)


小弟必須先佩服你好學的精神,僅提供以下方向希望對你有幫助:
查詢營建署的「建築物磚構造設計及施工規範」中的「附錄A 紅磚牆之抗剪能力計算法」
小弟目前也在裝潢中~
雖然不用砌牆~
但本身是個門外漢~
所以很羨慕家人有懂這一塊的~
除了看看01的資料以外~
還是只能任由設計師擺佈了 = =+


柚橙 wrote:
如果以"砌磚標準規範...(恕刪)


看您提到"灌漿輕隔間牆"是屬比較安全的隔間法,我很想多瞭解一下,這種施工法很普遍嗎?而且適合在修改的室內進行嗎(一般灌漿不是都要在室外才有辦法進行嗎),再者,費用比起砌磚高出約幾成啊...有網路資料可參考嗎?


希望您指教一下謝謝...
那不是承重牆,又是屋內沒強風(剪力),只是隔間的應該沒什麼差。磚造記得最高可以到12層樓,就算強度只有 1/12,只砌一層樓勉強可用...也許吧,不過地震也是剪力....
磚造記得最高可以到12層樓??!! 請告訴小弟台灣哪裡有這樣的建築,真是開眼界了...
而且牆頂沒砌滿喔,1面牆3端膠合,1端是自由端,真不知道要怎麼計算強度
砌之前噴水不是養護,是讓磚塊吸水達到面乾內飽和狀態,這樣才不會去吸水泥砂漿的水,水泥化學反應時,若水分不夠會反應不完全,產生蜂窩現象。砌之後噴水才是養護。水泥初擬24小時,終擬好像15天還是30天....養護期就是施工完到終擬的期間。
除非是特殊的水泥,一般水泥初擬2~3小時,終擬也不過十幾個小時,混凝土養護一般是28天
砂漿的初凝時間沒背,但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是1.5~2小時,這個技師有考,而且也寫入施工規範,一般施工規範要求預拌車出廠到澆置要在90分鐘內,就從這裡來的;水泥的初凝時間是1小時;依此類推,砂漿的初凝時間應該是1.5小時;另外,蜂窩是混凝土搗實不佳,砂漿那來搗實問題?水泥的終凝是3小時,混凝土是10小時,砂漿在兩者之間
要讓材料達到面乾內飽和,照理論來說是要用浸的才對,但一般現場都是用噴的,工地現場很難做到精準量化,比如1:4水泥砂漿,難道還真的用量筒在那量,都嘛大略估一下而已,加水也是憑經驗大略估一下黏稠度,不會用坍度計在那測。
其實沒有按照標準就是強度會比較低而已,實際現場很難做到完美,以前在實驗室做高性能混泥土,嚴格的環境控制和程序,可以到 15,000 psi,一般工地的RC大約 3,000 psi 而已。
你有做過高性能混凝土?老大,你哪1屆的,跟哪個老師,我很想認識你一下。我那屆在做的時候,很超過10,000磅的就算少數了,而且大部分都是靠經驗來拌和,一點都不覺得有嚴格的控制程序;還有,你應該完完全全沒去過工地吧,RC是reinforced concrete的簡稱,結構混凝土若要求強度3,000磅,一般出廠的報告都是4,000磅,你硬是要他拌出剛好3,000磅的,只能去作夢

onlinecross wrote:
看您提到"灌漿輕隔間牆"是屬比較安全的隔間法,我很想多瞭解一下,這種施工法很普遍嗎?而且適合在修改的室內進行嗎(一般灌漿不是都要在室外才有辦法進行嗎),再者,費用比起砌磚高出約幾成啊...有網路資料可參考嗎?

...(恕刪)

"灌漿輕隔間牆"施工法不是很普遍,還是砌磚牆比較普遍,但是重量較輕,
一棟大樓省下的重量不少,這不如磚牆結實,釘釘子孔易壞.
灌漿用筒,馬達約餐桌大,可以推入室內,這不是使用幫浦車灌漿.
費用上看是用什麼板做面,我是採用水泥板.
RICE 1502 wrote:
灌漿輕隔間牆"施工法不是很普遍,還是砌磚牆比較普遍

輕質灌漿牆在北部大樓已經採用10幾年了,最先是廠辦採用,之後約10年以來大樓住宅也都採用輕質灌漿牆。

一開始我也很排斥,但看過實際施工之後反而覺得比磚牆好,除了自重比較輕之外,韌性比磚牆好,因為牆裡每隔30公分(有些是45公分)就有一支金屬立柱,強度還不錯,表面貼磁磚、石材也不是問題,吊掛性也還好,廚房流理台吊櫃掛了10幾年,歷經921也都還無異樣。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