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an' 9000萬 wrote:
哈, 你也太挑剔了 含情
不過現在紅磚應該被淘汰了
我家全部都是用白磚了 :D
你該不會是被騙了吧?
白磚是為了節省成本,紅磚才堅固阿.
白磚想要在牆面上釘個釘子都很麻煩.
如果砌磚牆是因為熱漲冷縮而必須要留那麼大的縫...
那我想所有砌磚的施工規範都要改寫了!
也許有人會提出來教科書和規範與實際操做會有出入
我想這說法以目前業界的做法來說沒錯
但是施工規範至少是一個參考的標準,
裡面的規範設定和數據至少都是經多次的實驗和反覆操作所得到的依據
因該有提供實際上操作的最佳化,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只是執行的步驟太過於繁複及細節的要求太過理想化...
導致大家都完全照規範的步驟走會出現實際效益與效率不符合的情況!
至於有人提出的砌磚留孔縫是為了讓兩邊打底時增加水泥砂漿的結合
以增加整道牆的結構強化...針對這點我會提出質疑!
另外樓上有人說紅磚是算填充材...這我還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以整道牆的比例來說紅磚應該是基材,不能算填充材!
而且他也扮演整道牆結構的角色,不會只有當填充材使用!!!
既然是基材又是基本結構,那水泥砂漿是什麼樣的作用呢?
在磚牆砌疊時他是結構基材的黏著材料,負責結構基材與基材的黏合
但是在牆面打底時水泥砂將只是負責磚牆表面的整平修繕
是讓牆面看起來美觀,
或是施作其他裝飾面材時,提供平整適合施作的底面!
那水泥砂漿有無加強磚牆的強化功能?
這當然也有!
因為磚牆表面施與水泥砂漿的塗抹,
透過水泥砂漿的結合牆面結構可以產生表面的張力
但此舉只能強化橫向的應力而不是垂直向的壓力!
以樓主的磚牆舉例來說
隔間磚牆剛砌好時一定很容易被用手去推倒
但是等打底粉光乾燥後你要拆牆就只能靠工具輔助了,
你推推看,是推不動的!
因為現在砌磚牆時水泥沙漿黏合時並沒有滿漿及嵌縫
所以橫向的抗力讓後來的泥漿打底所產生的張力所替代
其實磚牆如果滿漿及嵌縫確實,也是能有一定的結構力不會倒塌
像清水磚牆施工法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如果說那層薄薄的水泥砂將打底會有產生直向的壓力支撐...
在我目前的知識認知裡是不太可能的...><
這種垂直的抗壓力是靠磚牆本身的磚結構去產生的!
所以..紅磚不是填充材是基材,具有結構的力量!
還有..磚牆還是滿漿要確實,植筋根交丁要做好,比較不會出問題!
lili.a123b wrote:
如果師傅技術不佳恐怕無法砌到這麼高.加上吊線垂直水平都做的不錯.技術有一定的水準.也不可能為了偷工減料而把縫拉大.因為砌磚速度反而變慢.因為加大後續牆面水泥沙粉光才能把磚縫填滿增加附著力.本人從事土木工程30多年.一點淺見勿見笑.
大哥,砌磚的垂直水平本來就是基本功,跟技術好不好根本沒關係.
再者,縫加大是增加施工速度,簡單講就是省工,難聽點就是偷工,
至於粉光能把磚縫填滿這點,我真的是大笑,前面幾樓有板友說到,
有沒有填滿到底是誰看的到...
shihleehuang wrote:
這牆的砌工是OK的,磚與磚的左右會有細縫產生漏光是正常的,有一種自然現象叫"熱漲冷縮",沒縫沒漏光才是會令人擔心!
看到這段我真的是大笑,
大哥,您說的熱漲冷縮原理到底是哪裡來的,
沒錯,磚牆本身會熱漲冷縮,就是因為這樣,成屋時才會看到有細小的裂縫產生.
您提到的"沒縫沒漏光才是會令人擔心!"這句話真是令小弟拍案叫絕,
既然這樣,您何不建議砌磚師傅不要用水泥砂漿,直接疊一疊就好,這縫隙跟漏光程度絕對叫您滿意...
葛瑪蘭之熊 wrote:
我家也正在砌磚,初砌時只是把磚塊堆壘,僅保持中心位置有泥漿凝固即可,只是將牆面定型不會垮下來就可以了,第二次兩邊粗胚會用泥沙漿把縫隙填滿讓磚牆凝結度更高。
如果初砌就填滿磚塊表面左右兩邊的水泥會咬不到磚塊更容易因為熱膨脹剝落。
總成寬度會在12cm 一般說的四吋壁,靠兩邊各一公分以上的水泥固結,兩邊水泥有縫隙滲進去會更牢固。
現在的紅磚因為成本等各方因素,其實實量起來寬度已經不足10cm了,
至於您所說的砌磚只是把紅磚定型而已,這點小弟深不以為然,
用粗胚來增加磚牆凝結度確實是沒錯,
但請不要倒本為末,把磚牆跟水泥粉光的角色搞錯了,
磚牆才是強度主要的提供者,
今天磚牆砌的2266,要說這磚牆有多牢靠,真的是令人覺得很好笑...
48樓的david兄說的才比較是正確的,
只要砌的方法正確,砌好的磚牆(還沒打底前),
強度其實是很足夠的,
至於那些什麼留縫隙給水泥砂漿連結的話,
真的是聽聽就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