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東西有時候耐用性比貴的好用多了而且是看整體性的有品味的人才不會去看價錢決定一切什麼東西配什麼很多創意會產生這東西是無價的,沒人可以跟你比如果傻傻的非得什麼東西就用什麼一昧的看價錢而沒內涵那跟土豪有什麼差別別人一進你家只會發現,就是錢打造出來的沒什麼東西能觀賞的,一點趣味性都沒有多看看吧,我相信世界上很多東西你想搞出來還不一定有錢就能請人幫你做到
我的愚見是假設你不玩相機,你會覺得一台相機有需要到20幾萬嗎?你不玩手錶,也自然不會花錢買幾十萬的手錶反之,平常有接觸精品家具、品牌家具的人太少,圈子小,朋友間討論的人少,沒有這方面的品味時你自然不會想花那麼多錢在活動家具上。有品味的裝潢設計,搭配上有質感的家具,的確是大加分裝潢裝修會花那麼多錢是因為設計師會PUSH你,要這樣的效果就得花這樣的錢,所以你花了。如果設計師沒有提醒你家具方面的品味及重要性,你就更不可能花錢在這一塊上了除非他要拍照當作品集或是有固定合作的家具店
我明白板主的意思,他是指預算分配不當。在我眼中,一個居家空間最先成形的,是整體室內空間與室外環境的互動再來就是動線與室內空間的分配 第三是燈具 家具 家電的擺設大約位置第四是家具 家電 燈具的採買這四點都與最後成形的視覺美感息息相關至於生活習慣 我反而覺得良好的設計的可以改變生活習慣 而非把設計全遷就配合生活習慣舉例 儲物間與玄關 在我看來這是必備的 可是很多開箱文沒有這兩樣東西(ps:我所謂玄關是像日劇那樣有個脫鞋穿鞋區而且一般會降低玄關地面高度以區隔出空間感與形成落塵區)而玄關可以設計放置鑰匙 帽子 大衣 包包的空間 當你實際使用之後 就會發現其實用性如果設計師自己的住家就是如此 實際帶客戶體驗過一次 更能增加說服力最後是木作太多問題 台灣裝潢很常見就是作太多木作與系統櫃在我看來木作應該是在為了整體設計感(而使用家具無法達到目的時)才局部作的
預算分配確實很重要家具是構成生活質感和方便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裝潢前我已經羅列所有必須採買的家具,僅管許多都是從國外買進來已經比較便宜但先列出來才會發覺原來這麼多,而且要找到真的適合喜歡的也是要花滿多時間後來還是有些覺得可惜,因為買後才發現有更好的...算一算家具採買:裝潢預算接近0.7:1所以在買房子時,也是把預算再降下來或許一般人順序是準備結婚→買房→找裝潢→再把剩下的錢拿來買家具假如整體放在一起看,預算配置就會好一些
因為房子交給業主時...一個空間裡只擺一台小冰箱.裡頭放滿海尼根.然後業主就會尖叫落淚.滿足的付款....這種事絕對不可能發生.大家都知道其實只要基礎工程完成.色系.燈光.家俱.家飾.搭的出來.就能完成很有自己風格的房子.可是呢...業主都是重口味的.他認為只有基礎工程.擺家俱...這還要設計師幹嘛.東西擺的出來也是要功力的.業主就是自以為是.認為這個自己來就比設計師強.於是呢...當然要從天花板壁板地板.各式設計櫃體都給它弄出來.業主才會心滿意足...最後他們會去挑自己愛的家俱.......整個案子就毀了.但是業主爽.就是成功的設計.還有另一種狀況...就是業主本來就沒有預算.只好硬要說自己走極簡風.北歐風.工業風...用來安慰自己沒有預算.沒有預算的極簡風.北歐風.工業風.跟真的極簡風.北歐風.工業風比較起來.能做出來的樣子當然是天高地遠.何況是家俱.雖然只要書報雜誌有關室內設計的案例照片都會出現巴塞隆納.但是真的每戶人家都有錢買的起嗎?
從事家具產業近20年(經營中高單價的進口產品為主),看到這文,有感而發。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自己覺得較好的比例:一般裝修工程費用(不含家具、家電等軟裝)約為房價的1/10。(若為毛胚屋則可能提升到1/6~1/5)家具、家電等軟裝,老實說連我都不知道怎樣預估。已我的經驗,房價的 1/20、1/10、1/5 甚至1/2 都有遇過。非常認同先前有人提到的 "搭配" "擺設" "佈置",其實這才是呈現自我居家風格的極重要條件。但是真得要"搭配得宜",除了設計師外,客戶真得要自己有想法。老實說,遇過非常多的客戶根本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亦或對自己的選擇(搭配能力)沒信心,可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搭配佈置" 有那麼難嗎?嘿嘿,你要搭配的宜真得有難度喔。一、有想法,自己來那最好。這是你家,多作作功課,參考一些專業人士的建議,成敗掌握在自己手上。真的不用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你家!爽度才是重點!二、有大略想法,不太放心自己執行。與專業人士多方交流溝通,採購有品牌較有保障的產品。(台灣聽說已有專業的裝置佈置諮詢公司、非室內設計公司喔。)三、完全沒想法。委託給專業人士,就需要有點運氣了。因為我們這產業真的還有點參差不齊。再回到預算,沒預算,買IKEA啊! (至少她是原創品牌、非沒有自我精神的復刻品)這是我常對客戶說的話。多一點點預算,網上有很多台灣自有品牌,有X門、舒X樂等等。有足夠的預算,可以考慮歐洲的稍為不一樣的設計跟質感的產品。倘若沒有預算的問題,其他的就一點問題都沒有。我的認知是,貴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不一定適合你們的家居搭配。但是便宜的東西,你就不能對其他地方太苛求了,如品質。要看猴子,就要用香蕉、芭樂;可你要看獅子,就要出高檔牛肉了。沒有對錯,端看你的需求。只是如果要看獅子,只出得起芭樂價,可能就沒法了。難的在01打那麼長的文章,打打落落長,順便就吐吐我這行業的苦水。專業(妝置、配色、比例拿捏),良心(合理的利潤、透明的售價),這兩者出現在我們這產業的比例好像不高,造成大部分的客戶對家具從業人員的不信任感。不被信任,何來達成彼此的交易?只能靠著天花亂墜、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來攻防?惡性循環後,變成客戶一進門不看產品的,先問妳們打幾折?變成從業人員只能費盡心機,沒時間再去幫客戶作適當的建議。希望我們這行的從業人員大家能夠互相砥礪,向上提升,而非向下沉淪啊。以上,小小家具公司的校長兼撞鐘
雪上斷火. wrote:業主就是自以為是.認為這個自己來就比設計師強.於是呢...當然要從天花板壁板地板.各式設計櫃體都給它弄出來.業主才會心滿意足...最後他們會去挑自己愛的家俱.......整個案子就毀了.(恕刪) 認同後來我覺得比較好的方法是,在完整的3D圖讓業主看之前先請業主挑好家具(沙發.餐桌.床組)!!!
個人看法,一個完整的空間裝潢可以包含幾個層面:(不含結構體)第一層:空間格局與天地牆的造型,材質,顏色第二層:水電空調消防等線路的配置第三層:固定的設備(fixture)(如衛浴,廚房,消防乃至於系統櫃,吊燈...等無法任意變更位置的設備)第四層:可移動的傢具(furniture)或燈具或家電第五層:擺設品(Decoration)或划作,個人收藏品...等所以說裝潢費用的比例就可以依個人所著重的點與結構體現況去做分配.如果裝潢預算有一百萬,屋況不理想的情況,就應該花多一點在第一第二層上面.相反的,屋況理想的情況下或許可以分配在第三四五層上.有趣的是,台灣人會專為自己住家預留划作或藝術品預算的人少之又少.但我個人的感覺,台灣人並不是不肯花錢在傢具上,而是許多設計師為了賺取回扣,用進口傢具的價格帶業主買了台製或陸制的產品或replica; 只要設計師用話術(這個台製的跟進口的一模一樣,價格便宜很多又搭配整體的風格),大多數的業主就會掏錢買單. 我曾碰到一名高雄的設計師,一聽到我自己從歐洲進口傢具並且自己也生產一些中高價位的國際大牌傢具,竟脫口而出"那這個案子我要賺甚麼?";由此便可以看出設計師為什麼不想告訴業主其實他們的預算有機會可以選更好的東西.
poppo6656 wrote:便宜的東西有時候耐用性比貴的好用多了而且是看整體性的有品味的人才不會去看價錢決定一切什麼東西配什麼很多創意會產生這東西是無價的,沒人可以跟你比如果傻傻的非得什麼東西就用什麼一昧的看價錢而沒內涵那跟土豪有什麼差別別人一進你家只會發現,就是錢打造出來的沒什麼東西能觀賞的,一點趣味性都沒有多看看吧,我相信世界上很多東西你想搞出來還不一定有錢就能請人幫你做到 大哥說到很多 我想說的部份!
簡單說,就是設計公司跟統包需要賺錢呀!裝潢那些當然預算要愈高愈好,這樣才有賺頭。雖然設計公司會建議家具,但有些業主在裝潢上已花太多,當然沒太多錢可以投資在有質感的家具。建議還是抓緊裝潢的預算才對,畢竟裝潢會折舊的,若裝潢只住個十年,那坪均每年的每年的預算是非常高的。裝潢應該還是要走輕裝修的方式,把錢投資上有質感的經典家具才對。家具帶得走,裝潢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