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台灣風就是三合院吧
前廳擺個神明桌 再來供桌 在來圓形的餐桌
左右兩側放個長輩椅 要再到地一點的 牆上再放個祖宗的相片
離這種室內擺設我想也不過頂多是30-40年前的光景吧
現在也是有啊
這算是閩南風吧

也很道地吧
但現在誰會花大錢去建閩南風的房子

好不容易買了一棟房
當然想去構思自己的一棟夢想房
住的人高興就好
就像買車 以日本車來說就常常在變
不像德國車一樣有傳承下來的風格
但你能要求大家都不要去買日本車 或韓國車嗎 只因為他沒Fu嗎
這是一樣的道理吧
所以人人有選擇的自由
過各10年如果 *俗掉了*
了不起打掉重做
在還沒有確切的台灣風出來之前 如果閩南風是的話
這就是台灣人的 ......................進步風

眷愛上 OLYMPUS E500的門外漢
有淺色系木頭地板>極簡風橘紅皮沙發>黑色立體花紋的壁紙>橄欖綠烤漆玻璃門>清玻璃隔間(是沒夾紗啦~i dont like)>實木集成吧檯和書桌>鋼拷電視櫃>3盞水晶吧檯燈>還有.....巴里島的籐製吊籃~超混搭的

可是都是我所喜歡的~選很久的~因為要省所以才用了些網拍家具~否則當然是全木工就好啦~
這個主題確實可以讓人回頭再想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
不過我還是不想犧牲那片我精選的壁紙以將就鋼拷及沙發的極簡
或換掉好不容易挑的全牛皮沙發去配合實木鄉村風或巴厘島藤椅
總而言之~
家是要住的~每天要住的
不是展示用樣品屋
而我"博愛"的個性~自然想把各種元素加進來家裡
希望可以混搭出自己的風格與品味
了無遺憾~別鬧了~人生豈能了無遺憾
看過真正有經驗及自我提升的設計師應都會歷鍊琢磨成型出一種或少數幾種"自我風格", 應該各種美學文創設計產業的都會這樣, 開創出一種自我特色才是真正的"出師"....個人是這樣認為.
而打著什麼風的業主, 一般都是不太懂室內外設計裝潢領域, 所見不多, 且資訊平台不充裕, 資訊不對稱, 才侷限在所謂什麼風格, 這也沒什麼不好, 不過滿足業主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也可能因不相信設計師, 或設計師經歷不夠, 無法說服業主採用設計師的自我風格, 而去延襲所謂的主流風格. 不過這也沒什麼不好, 業主滿足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不過能發展出自我設計風格的設計師, 一不是天生具有獨特美感及設計感及整體感搭配的才子, 二就必須是長時間累積經驗出來的大師, 若是功力不足, 逕自嘗試開創所謂的自我風格, 大部分的案例看起來也還是有改善提升的空間. 不過人本來就是從經驗中學進步. 大師不是一日可成.
另一個重點, 不管什麼風格, 設計師設計或裝潢出來的是要給人住的, 動線規劃, 照明, 視覺穿透, 長時間居住幾年的收納空間預先規劃, 久看不膩的設計感 加上 業主的自我意見..., 全部要集合在台灣一般2-40坪實坪的室內, 一般很難通通兼顧....
不是宮廷式的古典歐式建築格局用巴洛克, 就顯得器短, 不是真正的日本庭院用和風, 就差點禪意, 不是美國那種大坪數空間感用現代風, 視覺感覺略嫌狹小....諸如此類
基本上不過度的混搭或"纇'風格或"新"風格也是不錯的......別太拘泥, 也別太講究, 這也不是裝潢雜誌展現, 重要的是人要住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