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群19830928 wrote:
( 7/7號更新) 接下來這個東西要放在頂樓!不知道對房子的耐壓會不會太重!看起來不是水泥!有點蜂巢狀!PS:最後兩張(應為是用手機直接上傳所以好像沒辦法跟別的版大一樣圖文混合)所以傷眼抱歉>>>
剛剛有稍微查了一下!!發現那東西跟一種名叫"泡沫水泥"的東西很類似!!網路上說"泡沫水泥裡面有空隙,容易含水,時間久了,就會造成防水層的破壞。"
那不就完了!!為我家的施工方式是H剛當結構並沒有灌水泥!而是直接上"泡沫水泥"等泡沫水泥裝好再上防水....泡沫水泥下就是我的房間.....拜託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請各位給我一些意見參考
話說樓主沒事真的很愛亂想…
哈哈!
那個是輕質預鑄樓板,
並不是泡沫水泥。
之所以會用輕質預鑄的板料,
當然就是為了降低鋼骨的負荷。
概說一下我家的情形!!
目前我的家是年約45年的rc建築!屬於狹長型街屋(約4*20米)原本應該是二樓半!但在我出生前就加蓋到3樓
這陣子因為街屋常有的採光問題!所以決定在屋子的中間部分切開一個約4*2米大的天井(3樓地板)
原本我的構想是把採光罩裝在原有的鐵皮屋頂上!但設計師說採光罩很重!怕原有的鐵皮屋頂骨架支撐不了!!所以建議我們拆掉一半的鐵皮屋頂!使用H鋼搭起類似3樓半地板的結構在把採光罩放在結構上
H鋼確實是很穩!但H鋼結構的大小將近有10*4米大,除了一部份是採光罩外其他的地方他就用類似泡沫水泥(不知道那建材真正的名稱)的建材直接鋪在鋼構上!!但我查了一下!發現如果他真的是泡沫水泥!好像已經很少人在用了!!原因是他蜂巢狀的地方容易積水破壞防水層!更大的問題來了我所查到的泡沫水泥一般應該是放在混凝土跟防水層上(保護防水層跟隔音隔熱)但我家的狀況卻是沒有混凝土直接上泡沫水泥板在做防水!這樣撐得久嗎!?有人這樣搞嗎!?我真的很擔心
輕質預鑄樓板用來做頂樓地板,
防水並不難做,
直接在表面以防水氈重疊貼附後再施作面材,
就可以搞定。
樓主的設計師/營造廠看來應該是頗專業的才對,
沒事不要自己嚇自己。
話說回來,
當初工程施作前,
對方沒有跟樓主說明過要採用的建材、工法嗎?
這點比較奇怪。
阿群19830928 wrote:
第二張是我覺的水管接的很醜(不知道有沒有關係?)
你地2張照片右邊的支管接幹管的方向弄錯了...倒反135度...這非常不合理...
你說的泡沫水泥板應該叫做"預鑄陶粒水泥板"..主要用來搭配鋼構建築用的...國內的確不常見..
常用於外牆或室內隔間、夾層的樓板、屋頂斜屋面..至於你的建築師為何用在平面屋頂..我就不知了..
他的隔熱效果是不錯..但是一般我們在設計時是盡量採減少接縫的施作方式..水路行經的地方或是會積水的地方..縫多..漏水的風險就大..
雖然有鋪防水毯..但是年限一過..問題就出來了..在台灣的環境..我還是相信採結構體本體隔水(RC牆,RC版或鋼版)再搭配表面防水(防水毯OR彈泥OR PU)再加保護層(PC層OR隔熱磚OR地磚)是比較安全的...
我也覺得他這種設計應該也不會比較便宜...
以上個人看法..
hhc0401 wrote:
你地2張照片右邊的支...(恕刪)
hhc大你好:水管的部分其實已經重做!我也不知道當初為何會接成這樣!!但是在我沒有反應的情況下水電師傅就自行重做了!!我想應真的是臨時的部管而已!!
至於平面樓層版的部分我想他會選用那個材質的建材應該是因為房屋荷重的問題!
現在有另一個問題是:由於星期五台中有下一陣雷雨導致我家裡大淹水!!本來並不知道到底何時要來施工樓層板!但經過了那場雷雨!我極力要求在隔天(星期六)就得馬上來施工(家裡還有家具)但一天的時間並沒有施作完畢!接著隔天就是星期天,停工!勢必要星期一才會再開工!這代表最快最快也必須等到星期一頂樓施工完才有辦法做防水!!萬一下雨怎麼辦!!我知道防水必須是在乾燥的狀況下做!!但萬一真的下雨再加上建材本身是蜂巢狀(應該非常容易吸水)要乾也很難!!那是不是就糗大了!?如果真的這樣還有救嗎!?
阿群19830928 wrote:
現在有另一個問題是:由於星期五台中有下一陣雷雨導致我家裡大淹水!!本來並不知道到底何時要來施工樓層板!但經過了那場雷雨!我極力要求在隔天(星期六)就得馬上來施工(家裡還有家具)但一天的時間並沒有施作完畢!接著隔天就是星期天,停工!勢必要星期一才會再開工!這代表最快最快也必須等到星期一頂樓施工完才有辦法做防水!!萬一下雨怎麼辦!!我知道防水必須是在乾燥的狀況下做!!但萬一真的下雨再加上建材本身是蜂巢狀(應該非常容易吸水)要乾也很難!!那是不是就糗大了!?如果真的這樣還有救嗎!?
可以的話~補幾張目前鋪上去的照片來看看吧~~這樣比較容易幫你判斷...樓上幾位大大也是專業級的..大家也可以集思廣益...因為我也是第一次遇到把它用來做戶外樓板的~~也算吸收一下經驗...看樣子是進口貨的樣子..可以請廠商提供相關出廠證明或測試報告...上面會有相關強度(抗壓、抗彎..)或吸水率等資料...這樣比較容易判斷這材質的品質與特性..
但是呢.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何採用這種做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