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也來一篇外行人"破解"室內設計裝修業老鼠屎的方法, 搞成紅海市場就是對一般消費者好

我個人是覺得你說得蠻好的,但是你都是以最理想的狀況來預估設計師的利潤...這樣看來當然都很好賺!
但是事情真的還有一些更複雜的地方,這些設計在執行的時候,或許會遇到風險,並不是像一個已經完成的商品,進價已經知道,剩下的就是賺到的差價這麼簡單而已...

至於你說的總價500賺200多,就我身邊一堆設計師朋友的經驗,那個可能性當然有,但是絕對不大~
我不敢說全部,但是500一般的小公司利潤(非純利,含所有營運成本)有超過100就不錯了~但是很多卻也最後利潤只有一成,連監工等等成本都不夠,是賠錢的狀態...

當然,買任何東西都要比價,我也不否認這行業有太多的黑心設計師,但是,我也不認為真的所有的東西都能透明化..
光同一塊板材,就有分好多類別,有分甲醛含量,產地,材質的不同..等等,難道這些東西都只能用一個品項來計價嗎?

所以,我覺得消費者就是要多"比較',但不是光"比價',不然以為占了便宜,其實是吃虧的~
iamallan wrote:
比價跟砍價是兩回事阿...(恕刪)


比價跟砍價是兩回事阿,
比價是好事,因為多詢價才能讓市場價格透明且趨於平穩,
才能讓消費者知道怎樣的價格才是合理的價格,
砍價其實我認為很要不得,
今天你要找設計師合作,
那想必你就是欣賞他的設計跟規劃,
那相對的他替你做出服務收取適當的費用並不為過,
只要你主觀的認為"物有所值"就好了,
低廉或是免費的服務不見得就是好服務,
羊毛出在羊身上,他這邊讓你砍價了,
勢必會從別的地方賺回來,
如果他偷的工或料是跟安全性或結構有關的呢?!
花了錢卻換來不安全,
那且不是得不償失?


同意, 但現階段的問題在於, 準業主無法得知何為合理價格, 若比價後能很明確知道何為市場行情, 消費者可接受, 自然不會再惡砍, 若比價後消費者還是有疑慮, 或惡質的準業主要繼續砍價, 一是業者不要接, 若業者接了, 那對於準業主來說不是認為都砍價都還願意做, 那不砍價的利潤又是多高?

若業者願意低價接案但從其他安全性或結構偷料回來, 這是業者該有的行為嗎? 只因為業主砍價? 這種業者跟老鼠屎沒有什麼差別.

且就算不砍價, 還是會遇到偷料的問題, 這種案例太多了, 若可產生這種標榜室內裝修最低價格, 且保證不偷料, 安全有保障, 品質一定的這種公司, 那市場就會是他們的, 儘管可能利潤微薄, 但可以量取勝, 這種其他市場的成功案例太多了.

故問題還是在於如何建立公開透明的資訊及市場價格, 讓消費者疑慮最少, 交易過程中因資訊不對稱而導致的問題減少, 最佳的市場模式, 就是搞成紅海, 光華商場二十年來如一日, 都是比價殺價後的交易結果, 商家一樣抱怨連連, 又如何? 消費者得利啊.

jasonmylove0822 wrote:
這是一篇極為好笑又無...(恕刪)


我覺得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 裝潢業者的報價方式,為什麼不是 (1)材料費 (2)師傅工錢 (3)監工及設計師費用等.
而是把這些費用全部混在一起, 擺明就是要混水摸魚? 你既然不敢堂而皇之的說你值多少錢, 那我為什麼要給你
這樣的錢? 你既不敢透明化的報價, 遇到客戶砍價有什麼好講的?我裝潢的時候, 一看某些材料報價居然有比最高
等級材料加50%的,我咧是怎樣? 叫我視而不見嗎?

你如果照(1) (2) (3)這樣列, 顧客就知道要減價錢, 就需要降哪方面的預算,降那邊的等級,而不會一次統砍.
業者擺明故意愚弄顧客, 還敢講什麼有良心云云, 如果敢照(1) (2) (3)這樣列價格的, 我想才能說有良心.
要是只想這邊抽頭那邊抽頭,跟個老鼠似的見不得人, 就少說點良心吧.

我只能說
恭喜破解成功
希望這真的能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祝大家省錢順利
再多的言語包裝 掩飾不了個人的私利
yisn2jzw wrote:
我只能說恭喜破解成功...(恕刪)


哪用做做看, 你不會講明多收多少,多退少補? 如果有帳的問題, 不會開兩份報價?
你講什麼"你來做看看",是暗示其實大家都有多收? 但問題是, 有誰遇到業者退錢的?
不然你告訴大家, 業者是怎麼算的? OK ? 如果連2,30坪的裝潢(大部分人的裝潢),
你做/看了幾十,幾百的Case都還抓不出來, 還敢出來講專業, 那真只能說, 鬼扯蛋啦.
alen38 wrote:
我個人是覺得你說得蠻...(恕刪)


同意. 樓主若要將業者的營運管銷相關費用成本算進報價單也可以, 那是否要列個營業費用項目? 這也不是不行. 要算幾%? 有的公司5%? 有的10%? 那也可以列出來讓消費者選擇啊, 這家公司管銷費用較低, 經營效率較好, 那我選5%的. 對於中低價位的準業主來說要選哪一種?

最終還是可能會由那種只列設計監工費且只賺這種利潤的業者成功接案, 這種不收管銷費用的是最適消費者的也說不定.

消費者無法得知何為占便宜或何為吃虧, 不試著占便宜有可能吃虧, 試著占便宜也有可能吃虧, 或不占便宜就吃很飽? 這實在很難抉擇. 故個人一直認為室內設計裝修 = 命 = 運氣...

設計費一坪4千元我全付,未殺價
監工費為總工程款10%,尚未開工
近來選材料發現一個大問題
設計師去經銷商詢價1坪連工帶料為1萬元
業主去總公司詢價1坪連工帶料5千6百元
原以為設計師偷很大,但後來發現這二家的價差1千5百元
但算算這二者的差異,差了將近13萬
為何已經付他10%監工費,他還要再從中抽油
之後的估價單怎麼看得下去...
lag!!!

站務區精華文章收集 (2009-10-30 更新)
lag!!!

站務區精華文章收集 (2009-10-30 更新)

yisn2jzw wrote:
我只能說恭喜破解成功...(恕刪)


我只能說
恭喜破解成功
希望這真的能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祝大家省錢順利

至於常常有人說為什麼不能工料分開報
我只能說,站在外面猜,不妨開門進來看
歡迎各位進到這個行業,做個一陣子
你就知道為何很少人工料分析
不工料分析有時候不是為了$$
政府的招標很多都要工料分析
但是分析的正不正確
不便評論
原因在哪
老話一句
來做看看你就知道


同意. 所以個人說過下面這句. 但對於不想轉行的準業主, 就用砍價比價的方法來謀求最大利益吧.

"至於設計師可賺多賺少? 利潤多少? ....怎麼賺? 怎麼砍? 怎麼A? 只有等業主親自轉行去當設計師才知道門道啊"...

工料問題, 這也同意, 就是為了將利潤含在裡面, 不管合不合理, 或自認合理, 因為這是行之有年一代傳一代的做法.. 同行都這樣搞.
施工其費用的工料確實是很難抓, 所以該抓個大概? 預留損失彈性? 或預留利潤彈性? 但設計師很清楚一式木工施作, 工時幾天, 需要幾個人, 費用一定可抓出來, 材料多少錢更別說, 若這抓不出來如何去報價呢?


只因為現在市場還不夠成熟, 不夠紅海, 等爛到一片時, 就會有那種工料分開明列只賺微薄利潤的商家出來, 很明確的報價單列出來他只賺你多少, 料多少錢業主去查都查的到, 這部分偷不了, 這就是個人所認為的爛紅海, 這種沒利潤市場勢必一堆人不願意做, 更別說蟑螂要跳進來, 利潤何在啊? 那基本需求的中低價位業主是必可在最小風險及最可能公開資訊下的狀況取得合理的商品勞務.

而其他沒利潤撐不下去的業者要不就是提升自己轉型升級或者聯合擴大或者直接轉業.....消費者還是得其所需啊...

/font>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