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櫃,已經變成大坪數空間的標配了!
但有人能說明一下『中島櫃』的由來嗎?
以及最早出來的中島櫃是否只是單一平檯?還是說附設水槽及電陶爐?
他的主要功能,與吧檯/廚房流理臺有什麼不同?
在什麼人/事/地/物上是最常使用的?
熊熊覺得!我們做設計!講唯美、講工學、講意象!
最是否能追述某樣東西最早的緣由呢?
其實就好比!美式風格!為何要挑華槶的線板!而不是棋楠的、東風西式的?
為什麼1與2搭在一起!不能用1與3搭!為什麼這樣搭!
謝謝!
林'r wrote:
中島櫃,已經變成大坪數空間的標配了!
但有人能說明一下『中島櫃』的由來嗎?
現代的歐化廚具起源於一次大戰之後的德國,
(也就是1920年代)
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台灣的歐化廚具只有不到四十年的歷史,
(印象中應該是民國六七十年才開始出現)
比德國晚了至少五十年,
所以中島應該是一開始引進台灣時就有的東西。
至於"中島櫃"在何時誕生…
應該就是因應使用者需求而被設計出來,
起源不可考。
簡單地說,
"中島"之所以被稱為"中島",
就是因為它前後左右與其他的廚具本身並不相連,
同時也不靠牆,
早年台灣的廚具比較少見中島,
原因應該是因為舊時油煙機並不流行,
加上舊時的油煙機效率也差,
加上國人大火快油的烹飪方式,
所以開放式廚房並不多。
而非開放式的廚房由於四週都是牆,
所以當然沒有不靠牆的"中島"一說,
這並不表示中島是什麼時髦的現代發明。
就人體工學的考量來看…在總長度相等的情況下,
一字型的廚具來回走動的路徑最長,
其次是L型廚具,
再其次則是U型廚具,
走動路徑最省力的應該是口字型廚具。
當然,受限於空間和動線的條件,
不是每個開放式廚房的格局都能做出U型或口字型的廚具,
所以在空間與動線的限制下,
某些時候左右不靠牆也不與其他廚具相連的設計,
的確比較適合某些空間的使用,
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而中島由於並不靠牆,
所以外側當然就經常被利用為便餐的餐桌使用,
那就更自然了。
林'r wrote:
以及最早出來的中島櫃是否只是單一平檯?還是說附設水槽及電陶爐?
基本上中島的重點在於料理檯面的應用方便,
至於是否附設水槽、電陶爐或瓦斯爐甚餐桌,
其實主要就看工藝技術與對機能的要求是否適合,
討論這個問題應該沒有什麼意義。
當然,由於技術上的問題,
現代式的附爐具中島應該是比較晚出現的,
這主要是因為中島式的油機出現得晚,
但其實傳統的大型餐廳、飯店其實早就有類似中島的爐具,
(只是沒有它專屬的抽油煙機,而是採用整個空間的抽風機抽出),
甚至連燒柴火的灶也有設計成左右不靠牆的做法,
廣義上來說…這也可以算是附爐具的中島。
林'r wrote:
他的主要功能,與吧檯/廚房流理臺有什麼不同?
在什麼人/事/地/物上是最常使用的?
這個上面說過了,
在空間與動線的限制下,
某些時候左右不靠牆也不與其他廚具相連的設計,
的確比較適合某些空間的使用。
林'r wrote:
熊熊覺得!我們做設計!講唯美、講工學、講意象!
其實以住家設計來說,
RAY個人覺得…機能與人體工學的考量還是要放在所有其他因素的最前面。
林'r wrote:
就好比!美式風格!為何要挑華槶的線板!而不是棋楠的、東風西式的?
為什麼1與2搭在一起!不能用1與3搭!為什麼這樣搭!
這是誰教你的觀念呢?
好的設計師本來就是要能更靈活地運用手邊能運用的資源,
做出更符合使用者機能、更符合人體工學、更耐用、更美觀的設計,
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搭配組合,
從而設計出更實用、美觀的設計,
這不就是你向業主收取設計費的價值嗎?
林'r wrote:
中島櫃,已經變成大...(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