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室內設計的經驗,卻硬生生從業主旁邊(顧問)坐到業主對面(商人)
原因很簡單,就是承包了工程
小弟不是版上常客,最近陸續解答一位版友的工程疑問,這些問題似乎也常被提出
今天回覆提了些想法,或許可以供大家參考討論
xxxx wrote:
您好:
基本上應該是不考慮自平泥了。為了省錢,大部分區域(應該有15P塑膠地板不刨除)
不抓水平直接鋪超耐磨地板,只有玄關至廚房處和衛浴會用水泥粉光(應該5~6P)
昨天有詢問設計師
1.他的水泥工班粗胚、細粉的價格2000~2500(不含打磨和上硬化劑,有再請他跟師傅確認)
2.超耐磨地板(國產品牌不詳)報價4000
也想請教您,關於國產超耐磨地板,哪個品牌您比較推薦?(質感、耐久度) 伊諾華的如何?
我認為一分錢一分貨,合理的利潤讓設計師賺是應該的,我是不曉得您看法如何
但我認為說若是有收取設計費和監工費,應該在材料或工班部分的報價,應不至於再灌入款項才對吧?
以上,再次感謝您撥冗回覆
------------------------------------------------------------------------------
你好
府上的工程看樣子也延宕許久,想必大家都辛苦了
1. 粗胚+細粉的價格是在行情內沒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坪數小單價高,這先前有提過
給個簡單的參考方法,泥工2人一天工資+停車+便當可能就要7~8千,前後的場勘修補都是成本
再加上材料跟搬運成本,5~6坪只能估你1萬多塊,泥工算蠻客氣了,畢竟工作不是天天有
2. 超耐磨地板
4000連工帶料算是大廠的底價邊緣,以姥姥推薦的那些去選喜歡的顏色樣式就好
而我個人不偏好超耐磨地板,假木板假磁磚這類建材我都不主動選用,所以老實說我不太熟悉
3. 其實我接案子有兩個主要選擇因素:
一:方向契合的業主,或賦予高度信任,能有符合空間觀的作品(雙方滿意下),可謂"設計案"
二:有錢賺(合理的利潤),就是賣設計專業去服務,有時候我們稱之為"麵包案"
簡言之,不是credit就是money,理想是都能有,討論幾次後發現兩者都沒門可能就婉拒
假設一輩子只有100個案子能做,我需要仔細挑選每一次機會
4. 報價方式是我們工作室一直以來在思辯的問題,其實不容易回答,只能提供一些討論方向
一:除我前東家那類知名設計公司外(1~2.5萬/坪,純設計),所有設計費都無法反映設計成本
以目前的電影製作公司辦公室案為例,32萬設計費,從2月開始比圖到預計12月交屋
業主方複雜的因素不斷改圖跟調整方向,我跟partner做10個月來只能分到16k/月
這次不眠不休的情況,兩人工時保證超過5000hrs,以計時工讀生請我們,少說也50萬
成本除了薪資,還包含工作室的開銷、電話費、交通費、出圖費、稅金、會計支出等
可想而知"合理的設計費"以目前的台灣環境,業主是不太能接受的
設計費的"行情",是前人留下來的處境,憑我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
二:監工費的部分很單純,因為有純設計跟連帶監造兩種,監造有其成本跟風險,使用者付費
三:施工報價部分,我先引個言,案子不可能在預算編列時精準控制到真正的完工價
如果希望設計公司編列實價,那你必須能接受施工過程中不斷的被追加
工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已知的項目並不會自己消失
我們多抓出來的錢,有一部分就是來處理漏估的零星小項目跟現場工班的追加補貼
只有在問題跟情況特殊時,或業主在報價後額外的要求跟修改才會請求追加款項
簡單講可視為在幫業主控制預算,不至於越追越高(如果設計方抓高的範圍合理的話)
另一方面,設計跟施工單位在工程中難免會有小閃失,抓高的預算有部分像是在買保險
四:建材跟廠商,其實設計方跟廠商是業務關係,就像各行各業都有業務往來的同業價
廠商會區分客戶端跟設計師的價格,並要求我們不能把B to B價格給業主破壞市場
所以你可以把這部分的材料價差,視為廠商提供的回扣,對於我們選用他家材料的回饋
但回扣多寡從來不是我選擇廠商的依據,有些廠商不給回扣或是3%、5%的我反而蠻欣賞
我自己報價的方式,就是廠商客價給多少我就估多少,不會自己加
至於這樣的"回扣",我不置可否,這是全球的商業現實,也是前人留下來的處境
五:工班的部分,其實跟建材廠商類似,要加多少我則是根據行情跟實際報來的價格去拿捏
但工班的報價是最容易有變數的,預算真要拿實價出來,設計公司會倒很快
六:高抓的預算除了可以確保利潤以外,在收尾時我們常會挪一部分送回業主
業主常在預算控制時,把一些高單價的小東西刪掉,例如鐵件、設計單品等
這些東西單價高,然而對總價影響不大,卻常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多半感到不捨
如果預算控制得當,我們會在支出大致底定後,做回去給業主,順便送一些傢飾品
美學的內化需要時間,在完工時我們會盡量把需要的東西買齊做足
根據空間的調性,進一步提供未來傢俱家電購買的方向與原則
理想上希望能讓業主把美學價值跟觀點一併繼承,我們便能功成身退
5. 以上個人看法僅供參考,每間公司對於專案的停損點跟設計模式不同,很難對等比較
設計師這個球員兼裁判的角色會成為眾矢之的並不讓人意外,跟政客頗有相似之處
但想必誠實的政客並不好難當,因他已被預設立場
很多人吸取多如牛毛的相關知識來建立一道道防火牆,避免自己當冤大頭
這幾年我倒是頗有感觸,這情況讓我們一直處於一個被需要又飽受質疑的角色
即使我算是一路賠錢至今,每次到了預算這關還是免不了漫長的拉扯,因為沒有信任
我常想,日本的設計環境在專業信任跟自覺下,少了這段迂迴的過程
把時間花在對的地方上,會不會也是他們設計品質較高的因素之一?
最後,我能提供的結論就是,如果設計師真的夠狠,很無奈的,業主其實也躲不太掉
你必須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並時時盯著現場檢查工料,才能判斷他是否實在
而唯一沒辦法教你的,就是怎麼檢查設計師的良心,頗有黑心油品的無奈
反過來說,我們面對惡質的騙圖業主跟同業競爭的亂象,也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