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準業主系列第四集:從會勘與簡報中可以看到的細節

準業主系列第一集:準業主該做的功課
準業主系列第二集:從參觀工地可以看到的細節
準業主系列第三集:在第一次會勘之前該準備好的需求資料
準業主系列第四集:從會勘與簡報中可以看到的細節
準業主系列第五集:如何與你的設計師洽談裝修預算
準業主系列第六集: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分開簽好?還是合併簽比較好?
準業主系列第七集: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的應注意事項_1/3
準業主系列第八集: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的應注意事項_2/3
準業主系列第九集: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的應注意事項_3/3<<完結篇>>


這一篇因為會討論到『設計理念』的部份,
所以比較著重在設計師。
以下文章一律只稱『設計師』,
但是涉及工程內容該觀察的部份,
其實一樣可以適用於『統包商』。

選擇一個設計理念適合自己的設計師:
很多準業主在開始尋覓設計師之前,
就到處打聽『哪裡有好的設計師?』
好不容易從親友處打聽到一個口碑不惡的『好』設計師,
卻在整個案子做到快完工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真的很不滿意…
為什麼會這樣呢?

說到設計師,
在台灣特殊的環境影響下,
幾乎可以說絕大部份時候都同時身兼工程承包、發包的角色。


所以要定義一個設計師好不好,
從工程的角度是很容易做判斷的。
簡單地舉個例子來說…
一個拿了業主的100萬,
自己願意付出80到90萬的成本,
並且結合本身的專業知識,
來讓這個80萬、90萬發揮出130萬、150萬的質感,
那麼絕大部份消費者應該都會認同這是一個『好』設計師。



但是要定義一個設計師的理念好不好,
這就是個很抽象的問題了。

理論上每一個設計案都應該是一個量身打造的過程,
因為量身打造,
所以應該視為是業主與設計師的互相合作下的產物。

在這個狀況下,
彼此的理念是否對TONE,
當然就會影響到整個設計案完成後的質感。

這裡也舉個簡單的例子…
以RAY自己家中有兩個青少年孩子的經驗,
自己在幫業主畫配置平面圖的時候,
通常會將書房拉出來做成一個開放或半開放的空間。
這是因為『RAY自己認為』…
青少年回到家的作息有太多時間被書桌與電腦佔據。
當書房被拉出來放在比較開放的空間裡,
家裡的親子間互動會比較密切。
否則孩子一回到家關上房門,
父母親不特地去敲門『打擾』他的話,
恐怕一個晚上也講不到兩句話。


但這只是『RAY自己』的設計理念,
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適合這個模式?
其實不一定。

RAY也遇過有業主堅持不做書房,
要在每個小孩子房裡放書桌的…
這個時候RAY通常就會建議對方另請高明。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
而是因為彼此的理念顯然不對TONE,
就不應該勉強彼此來合作這個案子。

所以,
其實『設計理念』這種東西沒有必要去定義『好』或『不好』,
重點是在設計師與業主間彼此適不適合。

以下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筆者想要分享一些小技巧,
讓準業主們在簽約之前的簡報與會議的過程中觀察設計師,
從而判斷是不是一個『適合』自己的『好』設計師:

第一次見面--現場會勘

關於『好』設計師該觀察的部份:
1.設計師對於房屋結構是否仔細丈量?


當場量得仔細,
日後圖面出錯的機會就低。

設計師丈量的時候是只丈量了平面空間,
還是有細心地連現場的樑寬樑高、給排水管位置都有在圖上標記?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一個設計師對細節重不重視,
還是只打算給個大略的構想,
日後一切在現場牆壁上草圖給師傅看。

順便可以詢問一下設計師,
放完樣後是否會再回來複量?
拆除後圖面是否會依現場做校正?
校正完的圖面會不會提供給業主?

2.設計師對自己的需求是否仔細聆聽?

也許設計師有做筆記或提供問卷供準業主填寫,
也可能這位設計師記憶力驚人完全只用聽的就好,
但是重點在他是不是有詳細聆聽所有的重要事項,
還是只聽了ROUGH的隔間需求後就急著想走。

關於『適合』的設計師該觀察的部份:
1.設計師是否關注自己特別重視的部位?


譬如準業主自己很在意房子的風水,
那麼就要注意設計師是否有仔細測量房屋的座向?

2.自己特別關注的部份,
設計師是不是可以提出一定程度以上的見解?


譬如準業主很在意隔音的問題,
那麼設計師是不是可以簡單提供一個可行的方案,
讓準業主聽了覺得他有能力把自己關注的部份處理好,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3.第一次與設計師見面的直覺,
是否覺得他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對象?


這個真的就純粹是直覺。
講真的,TONE不對的人,
真的不要勉強合作。


第一次的平面配置簡報:

以大部份的設計師來說,
通常第一次的簡報會議內容,
主角就是平面配置圖

由於有太多生活上的小細節,
也許在看到圖之前是想不到的。
所以光是在勘驗的時候聽過準業主家的各項需求之後,
設計師能直接就能做出可以讓準業主一看就定案的空間…
這樣的機率其實不高。

所以,
第一次的平面配置圖簡報內容中,
重點並不在於自己是否對這份張平面的規畫一見傾心,
而要多注意觀察設計師是否細心、是不是適合自己

關於『好』設計師該觀察的部份:
1.圖面上是否有體貼到所有自己提出的需求?
針對無法滿足的需求,
是否可以提出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這個應該不用說明。
至少會勘的時候提出的所有需求條件,
設計師有規劃出一個可能滿足最大部份需求的方案,
這是基本要求。

2.對於結構柱、結構樑所造成的空間壓迫感、空間屬性的侷限結果,
以及它對於管線的配置所造成的影響,
是否在畫設計圖的時候心中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腹案?


舉個例子:
很多年輕的設計師對實務的部份考慮得太少,
而天馬行空地隨意安排管路設備的『出口』位置,
卻沒有考慮到整個佈管作業是否可行。
於是做到一半發現有明管,
就做個突兀的包覆。
這除了也許會影響工程的質感,
同時其實也很容易引發糾紛。

3.所有空間的採光與通風是否良好?

這個似乎也沒有說明的必要,
盡可能讓每個空間照得到自然光、吹得到自然風,
應該是大部份準業主的希望。

4.格局(如果有改動隔間的話)是否有考慮到結構支撐?

RAY常常聽到有人說:『只要是屋內的磚砌隔間都不是承重牆,全部都可以打掉』。
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觀念。
現代的建築來說,
磚砌牆的確大部份時候並沒有被賦予承重的角色。
但是這只是『大部份時候』,
不代表『所有的建築』都是這樣設計。

屋內的磚砌隔間是否具有承重的意義,
還是要考慮到樑柱跨距等整體結構強度,
才會比較妥當。

5.動線是否足夠?

需要無障礙空間的話,
有沒有足夠的輪椅迴旋空間?
平面圖上固定的家具或造型牆、屏風的設計,
會不會導致家具搬不進去?

6.收納機能是否充足並且適當?
收納的邏輯很簡單,
該在哪兒使用的器具、設備、物品,
就該收納在哪個空間。
收納得愈順手、方便,
未來使用者就愈可能保持空間乾淨清爽。

譬如習慣天天都要在客廳燙衣服,
卻將燙馬、熨斗的收納規劃在離客廳很遠的主臥房更衣室角落…
結果就是這套燙馬、熨斗天天待在客廳,
根本就懶得收…


空間不足的時候,
收納的規劃當然以現有的物品收納為主,
空間嚴重不足的時候甚至也許有些物品不一定搬得進來。
不過如果空間夠的話,
最好在收納方面留有一些不會被放滿的彈性。

7.自己提出的需求修改,
設計師是否詳細記錄?


8.自己提出在機能、工法、建材、造型各方面的問題,
設計師是否細心解釋、態度良好,
或是有露出不耐煩的表情?


基本上…所有設計師耐性最好的時候,
就是剛開始接觸的這個階段。
如果在這個階段就發現設計師嫌你囉嗦…
就請不要期待簽約後在工程中遇上要討論的瑣事,
他的耐性會因為有收到了錢就突然變得比較好。


尤其是當設計計遇到所有的狀況細節都不願意深談,
滿臉堆笑來一句『交給我,你放心就對了~!!我不會砸自己的招牌啦!!』
你就真的放心地交給他的話…
那麼RAY跟你保證,
這種設計師不但會在你家砸了招牌,
而且事後你會發現他其實每年都至少砸掉十個招牌。

(搞不好還每年換兩個招牌………)

9.是否有考量到基本的風水禁忌?

雖然準業主也許不在意風水問題,
但是未來的事很難說…
當改天你想要搬家的時候,
房子的風水問題就很可能會影響你要賣房子的成交速度。
所以就算不討論裝修的內容,
至少在隔間與布局的邏輯上,
風水上幾個基本的大禁忌是要顧慮到的。



關於『適合』的設計師該觀察的部份:
1. 空間感是否俐落大氣?
看到圖的第一個直覺反應是否喜歡?


這個沒有什麼準則,
RAY常說的最八股的一句話是:『空間方正就是王道』,
不過也有一些設計師不是這麼想…
所以,
主要就是自己看圖的時候的『直覺』囉…
前面已經說過了,
這個時候要求圖面滿意而不需要再更動,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重點是看到圖的時候,
感覺是不是喜歡就好了。

2.詢問設計師對於自己喜好的風格,
在這份平面配置的計劃中,
是否有一個可以發揮該風格的概略方案?


3.詢問設計師對於自己喜好的這個風格,
是否有承接過類似性質的案件?
是否可以安排參觀或至少欣賞該案件的完工照片?


當然,
這裡並不是想要打壓業績尚少的資淺設計師,
但是設計師對一個風格的拿捏能力,
洗練度永遠來自於千錘百鍊的經驗,
這是不變的事實。
所以如果準業主希望自己的案子做完之後有一定的程度,
找尋一個對自己想要的風格很擅長的設計師,
是失敗率最低的方式。

4.詢問設計師對於自己偏好的建材或工法,
是否有承接過類似性質的案件?
可不可以簡單講解一下他打算施作的流程、要求,
以及未來可以讓業主驗收的標準到哪裡?
是否可以觀看施工過程的記錄照片?


當然,如果正巧該設計師手上有個工地就是採用相同的工法,
可以現場直接看得到施作中的狀況,
就可以更安心。

其實RAY常聽到的工程糾紛大多數都不是因為黑心所引起,
而是因為設計師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因為設計師對業主要求的建材、工法並不熟悉,
就無從判斷什麼地方的失敗率最高所以應該要求另一個工種如何配合
也很難知道什麼地方最容易出錯所以該要求廠商施作到什麼樣的標準
這樣的狀況下,
如果不巧廠商也不熟悉就硬著頭皮上,
結果很有可能是挖東牆補西牆地亂做一通…糾紛就很容易發生。


所以,
如果自己有喜好的建材與工法,
最好是直接找對這方面的建材工法有一定心得的設計師,
比較不會出錯。


討論到這裡,
準業主系列差不多也就剩下預算的部份,
下一篇討論完預算的洽談之後,
就差不多該準備簽約的作業,
『升格』成業主了。
算一算準業主的部份就需要打到五篇,
如果再加上一篇討論合約內容的文章的話就是六篇…
雖然已經盡量寫得簡單一點,
但還是比RAY一開始預期的內容多了很多…
再次感謝看完本集的落落長文章,
還沒有睡著的讀者..................[無言]

延伸閱讀準業主系列第五集:如何與你的設計師洽談裝修預算





文章例行公告事項:

RAY寫這些東西,
純粹只為了讓各位準業主做功課的時候,
有可以參考的內容。

為了維持文章的參考價值,
讓它發揮最大的參考效益,
RAY希望這些文章不帶有商業色彩。

也就是說…
凡是經由Mobile 01的PM洽商接案,
一概婉謝。


在謝謝各位的厚愛之餘,
也請各位參考準業主系列第二集第四段的內容…
不要輕信網路設計師的文章,
並優先考量經由實際親友介紹來的好口碑設計師。
2010-11-13 10:45 發佈
bigpiz wrote:
準業主系列第一集:準...(恕刪)

先佔位置

1((當書房被拉出來放在比較開放的空間裡,家裡的親子間互動會比較密切。
否則孩子一回到家關上房門,父母親不特地去敲門『打擾』他的話,恐怕一個晚上也講不到兩句話。))

喔.....nono現在是大人關上房門。


2((第一次的平面配置簡報:以大部份的設計師來說,
通常第一次的簡報會議內容,主角就是平面配置圖。))

對對對!
如果設計師說:平面配置圖只能改一次,那就再聯絡,殺殺殺。

3((關於『適合』的設計師該觀察的部份:1. 空間感是否俐落大氣?看到圖的第一個直覺反應是否喜歡?))
贊同!
我跟設計師的排程:
98/3/03(二) 第一次現場會勘
98/3/12(四) 平面圖(A版-1)
98/4/03(五) 平面圖(A版-2)
98/5/08(五) 平面圖(A版-3)+估價單-1
98/5/15(五) 估價單-2~3
98/5/22(五) 估價單-3~4
98/6/19(五) 簽定設計約(唔...就是開始要付錢的日子啦)
98/10/16(五) 平面圖大改版(B-1)...........繼續改
((第一次的平面配置圖簡報內容中,重點並不在於自己是否對這份張平面的規畫一見傾心,
而要多注意觀察設計師是否細心、是不是適合自己:))

真的,
我覺得找設計師最不可被取代的價值就是平面配置的功力,
能不能有效地規劃出最大的坪效,
能不能巧妙地組織起家人的互動,
那實質地影響未來入住的生活是天堂還是地獄,
那心靈上的感動不是花多少錢可以買來的。

winniemay wrote:
先佔位置

終於被妳搶到頭香了嗎??

(謎之音:搶頭香到底是什麼地方好玩啊…)

bigpiz wrote:
準業主系列第一集:準...(恕刪)

我只是來放個屁就走
恩,你說的算~~~!!!!

逆低公肖委 wrote:
我只是來放個...(恕刪)

好臭好臭
不會打國字傷眼;
放屁傷氣管耶。
我是遇到一個設計師, 每次都跟我說我提出來的問題是下個階段才要考量的事情, 當然他還是有清楚回答, 問題是我也不是在裝潢界打滾的人, 我怎麼知道什麼是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當然就是把我每個想到的問題都跟設計師說, 如果我什麼都很清楚的話, 我為什麼要請設計師做設計做監工.

vingtaine wrote:
我是遇到一個設計師, 每次都跟我說我提出來的問題是下個階段才要考量的事情, 當然他還是有清楚回答, 問題是我也不是在裝潢界打滾的人, 我怎麼知道什麼是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當然就是把我每個想到的問題都跟設計師說, 如果我什麼都很清楚的話, 我為什麼要請設計師做設計做監工.

話說…
RAY實在不知道VING大所謂提出來之後,
設計師回答下階段的內容是什麼,
所以也無從幫你判斷什麼。

不過,至少可以給你的建議是:
如果覺得目前的洽談流程讓你不能安心的話,
不妨請設計師以進度表或口頭說明的方式,
讓你知道他整個洽談的流程為何。

如果經過說明仍然無法放心,
其實也許你就該考慮換設計師了…

winniemay wrote:
放屁傷氣管耶。

哪門子的醫學~
恩,你說的算~~~!!!!
我就是想要知道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功課, 提供什麼資訊給他, 做到什麼程度, 什麼時候會需要發生什麼事情, 我該怎麼事先準備, 才能讓他真的很能知道我要怎麼用我的家來生活, 才能讓他做我想要的設計. 我也跟他說了要給我整個流程, 所以再有相同的情形發生, 我就要跟他說byebye了...

不同的行業真的很難懂別人的思考邏輯, 設計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我做軟體的眼中, 根本就是全新的一個東西. 做規劃的變數不管那個行業都很多, 變數怎麼處理各個行業就會非常不同.

bigpiz wrote:
話說…RAY實在不知...(恕刪)

vingtaine wrote:
我就是想要知道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功課, 提供什麼資訊給他, 做到什麼程度, 什麼時候會需要發生什麼事情, 我該怎麼事先準備, 才能讓他真的很能知道我要怎麼用我的家來生活, 才能讓他做我想要的設計.

其實生活習慣、空間與機能的需求這些東西,
差不多是不需要做太多功課就可以先表列出來的。
建議你不妨依這樣的方式先直接列出一份資料給他,
再慢慢觀察他是否有細心的將你的需求都納入設計時候的考量。

至於建材與工法方面的功課,
不妨先趁現在早期自己多看多聽多問,
到時候討論預算內容的時候就比較容易談得深入仔細,
也比較少疑點和糾紛。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