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囂張沒落魄的久?
台灣的央行已經知道台灣房產泡沫破滅, 甚至發生蹦盤的可能性已經迫在眉睫
今年以來已經看到新聞報導, 有很多營造廠疑似資金周轉不靈而全面停工
也有建商跟已購買戶協商退 200 萬, 換取接下來降價出售不會被罵
(而房蟲們也突然嘴巴像被縫起來, 雙手骨折無法打字了?)
問題是, 接下來的建築業寒冬, 可能長達 10 年以上, 該為這些建設公司感到可憐嗎?
回想也不過是前年左右吧, 那些話猶如在耳:
"永遠有剛需市場" "某某建商又大手筆標到哪塊土地"
我就覺得好奇了
所謂的剛需, 是甚麼剛需? 自住的剛需? 還是炒作的剛需? 很明顯的, 是後者!
真的是有自住的剛需, 那麼建案的設計如果是符合現代人跟兩三代人同住的, 照理說不該有寒冬, 因為社會上是真的永遠有換屋的需求
但回顧過去這幾年以來, 很明顯的建商推出的幾乎都是為了炒作客而生的產品 - 又小格局又爛, 公設比無敵高, 好比點一塊上等牛排, 結果肥肉占了 45% 一樣的難以入口 更不用說所處地方可能都是蛋白區
猶記得台灣多次菜價崩盤; 今年高麗菜一顆漲過 100 元, 結果就沒人管控, 農民們一股子氣都跳下來種高麗菜, 明年就一堆丟在那邊給他爛, 因為嚴重供過於求, 價值剩 0, 台灣現階段為了投資客而生的房子, 不也正是如此?
台灣真的是一個怎麼想怎麼怪的鬼島
都說八成以上的民意代表跟建築業有關; 但這些人在位時, 卻又不去思考解決過去以來的各種問題 (比如修改法律加速都更效率), 只想靠關係爭取土地再蓋新案; 一些本來就不適合居住的區域硬是要被開發, 結果就是需要去面臨淹水, 強風, 可能的土石流等問題 (誰買到誰倒楣?)
台灣就是這麼一個小島
哪裡可以住, 哪裡不能住, 在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非常感激他) 帶領的團隊多年的認真辛勞, 早已都把全台灣的土地都探勘完整, 並且都有詳細資料; 結果現在的官員不去正視如何有效率的解決都更問題, 硬是要把不宜居的土地 (偏僻也是) 開發成投資客的炒房基地, 光電板的種植區域
台灣早已不缺房屋; 現有建物跟新建物跟未來五年內會建好的建物, 加起來已經超過全台人口數, 戶數需求
這不是供過於求, 甚麼才是供過於求?
建商在日子好過的時候, 不去思考於未來, 不蓋真正宜居的房子, 只在意趕緊推出一堆華麗又不實用, 小又爛又貴的新房搶市; 但產品自己會說話, 不好的產品自然賣不掉, 不是嗎? 怪誰?
事實證明, 沒有炒作空間的台灣房地產, 就是一個又一個, 大泡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