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約風暴止不住!爛尾樓連環爆…消基會提修法4策略
去年新青安貸款激起一波購屋熱潮,不過隨著今年房市逐漸冷卻,不僅新青安申辦件數驟降,市場上也因限貸風波而陸續傳出各種解約消息;為此,消基會呼籲,不少消費者正暴露在房價、貸款及法律風險等多重不確定中,政府因強化對消費者的實質保護,提出更有利的保障與策略。
消基會指出,自2023年底起,因應新青安政策推升房市交易熱度,國內多家銀行的房貸放款比重迅速逼近金融監理的「紅線」——貸款水位26%至28%的警戒值。為遏止信貸過熱與資產泡沫風險,2024年初,中央銀行祭出「限貸令」,提高自住以外購屋者的貸款成數門檻,並要求銀行強化放款審查與資金控管。
政策轉彎雖屬常態,但對消費者而言卻是晴天霹靂。...................................................
完整內文點我:
解約風暴止不住!爛尾樓連環爆…消基會提修法4策略
圖文/鏡週刊
金龍海嘯重挫房市,交易量大幅銳減,建商資金緊縮疑慮再起;今年以來,嘉義、花蓮驚爆爛尾,全台零星個案不斷傳出,第七波信用管制依舊緊掐建商資金命脈,專家擔心,爛尾恐如骨牌效應從二線城市延燒到都會區,而受傷最深的還是買方。
第七波信用管制(限貸令)一刀開鍘,直接衝擊準備交屋的民眾。而這把火也燒到建商,今年以來房市陸續驚爆爛尾樓,日前北部一家40年甲級營造廠傳出財務危機,旗下10多處工地進度喊停;花蓮預售屋「綠野仙蹤」建商在交屋前夕落跑,一度無法交屋,據悉,原建商2年前已資金緊張,今年碰上限貸令,更是直接被出局。
搶貸風暴未完,建商出現零星爛尾,吉家網董事長李同榮認為是一大警訊,「一旦建商資金斷鏈,爛尾樓和消費糾紛會越來越多,受害的仍是民眾。」他提醒,要是信用管制不鬆綁,依舊緊掐建商金流,爛尾樓效應恐從二線城市延燒到都會區,屆時無論是產業界或消費者,都會受傷。
李同榮強調,應以歷史為鑑,1995年到2001年的逾放比(銀行逾期未還款貸款金額占銀行總放款金額比例,被視為觀察貸款人繳款的穩定度)在短時間內急遽上升近5%,「就像摩爾定律(Moore's law)產生的骨牌效應,只要出現一間爛尾樓,後面就有連鎖反應,等市場購屋信心下滑,房子賣不掉,大建商也受不了。」
他提醒,這次「金龍海嘯」應不至於這麼慘烈,只是未來幾年經濟景氣不明,要特別小心建商資金斷鏈,避免房價從緩跌變暴跌,「5月底國銀逾放比為0.16%,政府認為在相對安全水位,沒有警覺。」
其實建商無法如期完工或停工,受害最深的仍是民眾。對此,住宅消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指出,爛尾樓影響層面廣泛,而依照過往經驗,最倒楣的都是消費者,「無論是建商宣告破產或後續賠償順位,最不利的仍是弱勢買方,這十幾年來,沒有例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