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3月CPI加速降溫,Fed升息無望?
A. 美國CPI指數怎麼走?
B. Fed利率決策?
C. 台灣市場反應?
A --> B --> C
以不確定的A推測B,再以不確定的B推測C。
這樣預測C走勢,準確度是高是低?
總體經濟學是這樣用的嗎?
聯準會會怎麼作沒人猜的到,但以歷史經驗來看是會持續升息到通膨真的打下來,這次美國的QE真的玩太大,疫情後大概QE了6兆多,升息也生了18碼,但如果拿QE3的經驗來看一下就知道有多可怕。
美國2012~2014年間的QE3對市場放水了2.85兆美金,那時候台灣房地產狂漲,新莊重劃區大坪數的房屋開價60~70,實價登錄都在60~50/坪,而在2015年的時候美國實施QT與升息一碼,收回的資金大約也才6000億,隔年台灣的房地產交易量開始每年下跌,直到2019年,當時許多大坪數的房子基本上都下跌20~30%,這些上591都查的到,很多都跌個500萬以上,而現在是QE6兆美金,升息18碼以上,那後面會變怎樣??
還不說中國開始對台灣的貿易作審查,加上美國的科技限制,這都會對台灣的出口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年第一季就跌2成,台積電業績創17個月新低,各國因通膨影響都漸漸走入衰退,需求減緩也會影響到台灣,台灣目前也沒有太多升息的本錢,但降息又會再把資產泡沫吹大,更有可能讓外資都先逃走,而現在又面臨選舉年,民進黨該處理的都不處理,持續挖坑,等一下一個接手就會收拾得很痛苦,電價與能源上漲、勞動基金改革、勞動力結構失衡、大陸市場貿易衰退....老實說要解決這些問題大概只能靠AI持續性的突破才能處理。
總而言之,把錢存好,選完等抄底,因為很巧,上一波也是大選完後開始大跌,在往前看,2008遇到金融海嘯,2000年遇到網路泡沫,所以我相信,以目前來說,2000萬的房子晚一年買大概省150萬吧~而且到了2023年,當年2018年買的房子入手價都很低(起漲點),過了房地合一課稅期,加上可預期的股票大跌(今年DPP一定作多),利率上升,出口衰退,新總統上任要處理很多棘手的問題,手段不會太溫柔,我個人是預期可以買到當初起漲點左右價格的5年中古屋,而2020~2022這段時間買房的,有機會成為大型韭菜,至少,要抱很久很久才會回到原點。
我覺得能跌回2019年的起漲點就差不多是極限了,當然,飛彈打到本土這件事我就不考慮,畢竟打下來大家就戰場見了,房子的漲跌、有無,似乎一點都不重要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