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早點背房貸or晚年背房貸?

這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一名先生分享兩年前看到中年同事被資遣,毅然入手千萬房,因為他思考背房貸30年,繳清貸款時僅58歲,若更晚一點購屋,未來還款能力一但出現巨變,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就更大。看到這則新聞覺得有些疑問~ 大眾普遍認為剛性需求買房當然越早買越好,但如果太早買會不會也會為了房貸犧牲掉很多娛樂預算和生活品質(記得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是在寫這個觀點),這樣子想晚點背房貸好像又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事故,薪水可能還比年輕時候穩定,到時候再背房貸也比較不會是很大壓力,不曉得大家怎麼看呢?

(但無論是何者好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買房Q_Q!)

2023-02-02 12:13 發佈
舉個例子,
同樣的月薪6萬,
銀行理想的每月還貸金額是2萬(收入的1/3以下),
為了方便舉例按利率2%、無寬限期來計算,
貸20年只能貸到約400萬,
以8成來說只能買總價500萬的房子。
貸40年可以貸到約670萬,
以8成來說可以買總價835萬的房子。

另外銀行對“申貸人年齡+貸款年限”最大限制為75,
也就是說年齡55歲只能貸20年,
年齡35歲以下才有機會貸40年。
超過75歲銀行還可以買房嗎?
全款就可以哦!
銀行應該是沒有機會放貸了。

站在巨人(銀行)的肩膀上買房,
你還得衡量一下巨人開出來的條件,
財力、年齡……等,
遊戲規則並不是按個人主觀認定來走的。
bill_lee_0101 wrote:
舉個例子,同樣的月薪...(恕刪)


當然是越早越好

你先看過去30年房價

再來房貸一定是越年輕條件越好

過程中你條件提升了

可以轉貸,銀行會競相爭取你,
貸款條件會給你更好的
你可以跳槽

你越晚,搞到40多歲之後,
存的錢趕不上少貸的金額
更別說房價上漲
更別說你可能亂花掉
更別說你要多當幾年的魯蛇
而且你的年齡條件在銀行面前通常是更差
除非你收入真的很強

聽生活過得好的
不要聽金字塔下面的
章安 wrote:
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事故,薪水可能還比年輕時候穩定,到時候再背房貸也比較不會是很大壓力,不曉得大家怎麼看呢?

(但無論是何者好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買房Q_Q!)


說說看你的薪水多少

就知道這輩子有沒有希望買房了




第一次下跌:1989年房市管制

近四十年來第一次房價下跌,就是出現在 1989 年,由於 80 年代初高度通膨,使得房屋爆發搶購潮,尤其是 1986 年臺幣開始漸漸氾濫,投資客與房仲業趁勢興起、土地價格飛漲,連帶著讓臺北房價迅速上升,提高了整體房價的水位,迫使1989 年政府祭出了查稅、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措施去抑制房價,1990年有媒體報導 ,1988 至 1989 短短一年,臺北地區房價漲幅高達驚人的 2.2 倍,但交易量卻大幅下滑三成,買氣明顯鈍化,如同 2022 年第二季後的臺灣房市。

也因為 1990 年臺北房價過高,使得外縣市的建商紛紛打出「臺北 1/2 價」的口號來吸引投資者,讓資金慢慢進入雙北以外的地區,不過特別的是,之後台北的房價與交易量,雖然被管制措施打下來,出現了近四十年的第一次房價下跌,但全臺整體的預售屋推案量仍然持續擴大,原因就是政府在 1992 年宣布,將要在 1995年開始進行容積率管制,導致建商瘋狂獵地推案以增加銷售面積,使得 90 年代的房市,為日後種下供給過剩的種子。

我還記得 90 年初期,受惠於投資客開始往外縣市找尋找投資標的,我父母當時在桃園市與大園區的房仲公司生意超好,幾乎每個月都帶員工唱歌喝酒或國內旅遊,相較於我們家族成員多為軍公教或工程師來說,我爸媽僅二十多歲,就能每三年換一輛新進口車、過上優渥生活,這些都是讓我父母在家族中相當有面子的成就。

第一次下跌:1989年房市管制

近四十年來第一次房價下跌,就是出現在 1989 年,由於 80 年代初高度通膨,使得房屋爆發搶購潮,尤其是 1986 年臺幣開始漸漸氾濫,投資客與房仲業趁勢興起、土地價格飛漲,連帶著讓臺北房價迅速上升,提高了整體房價的水位,迫使1989 年政府祭出了查稅、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措施去抑制房價,1990年有媒體報導 ,1988 至 1989 短短一年,臺北地區房價漲幅高達驚人的 2.2 倍,但交易量卻大幅下滑三成,買氣明顯鈍化,如同 2022 年第二季後的臺灣房市。

也因為 1990 年臺北房價過高,使得外縣市的建商紛紛打出「臺北 1/2 價」的口號來吸引投資者,讓資金慢慢進入雙北以外的地區,不過特別的是,之後台北的房價與交易量,雖然被管制措施打下來,出現了近四十年的第一次房價下跌,但全臺整體的預售屋推案量仍然持續擴大,原因就是政府在 1992 年宣布,將要在 1995年開始進行容積率管制,導致建商瘋狂獵地推案以增加銷售面積,使得 90 年代的房市,為日後種下供給過剩的種子。

我還記得 90 年初期,受惠於投資客開始往外縣市找尋找投資標的,我父母當時在桃園市與大園區的房仲公司生意超好,幾乎每個月都帶員工唱歌喝酒或國內旅遊,相較於我們家族成員多為軍公教或工程師來說,我爸媽僅二十多歲,就能每三年換一輛新進口車、過上優渥生活,這些都是讓我父母在家族中相當有面子的成就。

第二次下跌:1996年臺海危機

年紀較長一點的讀者,應該都對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記憶猶新,也因為該事件,美國於 90 年代初期對中共實施武器禁運政策,讓美中兩國的關係日趨緊張,1995 年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還邀請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到美國進行私人行程,打破臺灣多年來無最高層官員訪美的慣例,此舉更讓中共政府的不滿達到最高點,嚴重威脅中共「一個中國」的底線。

同時,1996 年又是臺灣第一次的民選總統,中共政府為了不讓李登輝連任,於 1995 年 7 月至 1996 年 3 月間,開始對臺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並且出動大量艦艇與戰機進行海上的攻防演練,美國也派出航空母艦群來臺灣海峽,一觸即發的戰爭氣氛非常濃厚。最嚴重則是於 1996 年將要選舉的 3 月,已傳出中共要進攻馬祖的訊息,臺灣國軍與飛彈也進入最高緊戒狀態,美國戰力也紛紛往臺灣集結。

面對這種隨時開戰都不意外的局面,美國、日本、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也準備從臺灣撤僑,讓臺灣大量的富人開始拋售在臺資產,進而讓當年度的房價迅速下跌,幾乎沒人敢在這時候買房,因此1996 臺海危機,就是近四十年來臺灣第二次房價明顯下跌的證據,想像一下,如果你現在看到電視新聞報導,說著各國開始從臺灣撤僑、美軍戰艦都往臺灣集合準備,這將是多麼細思極恐的事情。

但當時的我才小學六年級,根本不明白臺灣的局勢,只記得開房仲公司的爸媽整天都在唉聲嘆氣,說市場越來越差、下個月又要火燒屁股了,開啟我家日後家道中落的序章。

當下超多網友都問說:「這次會不會像 1996 年那樣造成房價大跌?」從你現在還能悠哉地在誠品裡面看書來看,雖然中共這次的軍演讓各國非常緊張,但是已經連續被中共喊武統二、三十年的臺灣人已經漸漸習慣了,房價也絲毫沒有受到波及,連日常生活也看不出任何被影響的跡象,頂多就是大家會稍微留意一下住家附近哪裡有防空設施而已。

註:國際上認定的臺海危機共有四次,分別是1955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炮戰、1996年海峽危機,以及今年2022的眾議院長裴洛西訪臺,由於裴洛西訪臺觸動一中原則的敏感神經,因此中共連續數日在臺灣周遭進行大規模軍演活動,規模與距離都更甚1996年。

第三次下跌: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

當索羅斯(George Soros)於 1997 年狙擊泰銖,引發亞洲金融風暴後,兩年後的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發生臺灣近年最嚴重的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國三的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因地震而停課的情景(你知道桃園有多難停課嗎),而九二一大地震對我的影響,不只是多放了一天假那麼簡單,而是將我們家經濟狀況打入深淵的致命一擊,也是壓垮 90 年代房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回顧 90 年代的房市未爆彈:政府查稅、信用管制、炒作嚴重、供給過剩、6 萬戶國宅供給、臺海危機拋售、金融海嘯重貶臺幣,最後當大家看到地震後許多倒塌的房子,畢生心血一夜消失,讓民眾漸漸對房地產失去信心,再加上隔年的網路泡沫破裂,使得2000 年的買賣移轉棟數驟減 6.4 萬戶、2001 年又再大減 6.2 萬戶。

也因為九二一重挫了臺灣房市,我們家原本開的兩間房仲公司也陸續收掉,父母這些年賺的錢,不但在 1999 年賠光,還因為沒有及時止血而欠了一屁股債,最後實在沒辦法再靠賣房子賺錢了,只好在 2000 年離開房仲業,轉型開當時很熱門的網咖。

第四次下跌:2003年SARS爆發

對電腦系統、網咖生態和學生消費習慣完全外行的父母,開網咖不但沒賺到錢,反而還讓財務陷入更大的困難,使得我們家的網咖僅開了兩年就草草收掉,於是在 2002 年,我父母不得不又重拾了房仲的老本行,期待重出江湖、東山再起。

然而 2002 年房市還沒康復,2003 年 SARS 又突然爆發,讓原本稍微回溫的房地產市場信心又縮了回去,買方又回到不敢買房的狀態、賣方也恐慌式地拋售,全臺房價在短短兩季就大跌 12%,比 2020 年新冠肺炎爆發時更為嚴重,以房地產的穩定性來說,兩季跌 12% 真的是超巨大的瞬間跌幅,相信有點年紀的長輩,對於

當時 SARS 對房市的巨大影響,應該都還歷歷在目。

我到現在印象都還非常深刻,當時高三的我每天放學回到家,就看到爸媽坐在電腦前面玩線上遊戲《金庸群俠傳 Online》,問他們為什麼不用去上班,他們只會跟我說:「現在每天都沒有客戶上門,屋主也不讓人看房子,與其去公司玩電腦,不如就在家玩囉」,可想而知當時房市與我們家的經濟有多差,甚至家中一度連

三餐都是靠親友接濟才有著落,我自己的高中畢業證書,也是到畢業典禮當天,因為我爸順利借到錢繳清學費才拿到的。

當年從事房仲業的人,一定還記得那段時期有多苦多茫然,再加上我父母兩人又都是房仲,所以那段苦日子我印象特別深刻,到2003 下半年,我到淡水的真理大學就讀大一時,每週三餐吃飯加通勤回家的生活費,只有 600 元。

不過這個苦日子即將畫上休止符,因為彭淮南時代的央行,讓進入低利率時代的台灣房市,即將爆發了。

第五次下跌:2008年金融海嘯

在第二章有提過,由於 SARS 後房市極度蕭條,於是 2004 年扁政府祭出了一系列刺激房市的措施,再加上低匯率與低利率讓新臺幣氾濫,使得氾濫資金大量進入房地產,讓房價一路上漲。我還記得家裡多年來的苦日子,到了 2004 年整個大翻轉,愛打籃球的我還得到人生中第一條籃球褲,我爸還送了我人生第一雙的喬丹籃球鞋(Air Jordan 12 代)。

我家能像暴發戶般瞬間翻身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感謝政府大幅放寬的信用管制,使得任何人都能輕鬆買得起房,貸款八成、九成不算什麼,全額貸、超貸更是家常便飯,也讓當年的房仲都能日進斗金,房地產業欣欣向榮。

很快地到了 2007 年,美國次級房貸爆發,雷曼兄弟於 2008年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這個事件相信你就有感覺了吧,關於次級房貸的問題成因及如何爆發的歷史,建議你有空可以參考《大賣空》這部經典電影,這部電影讓觀眾深入知道,如果房地產的信心與信用無限擴張,將會帶來自食惡果的泡沫衝擊,是我們臺灣的最佳借鏡。

也因為 2008 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讓各國股市重跌,連帶讓市場趨於保守觀望,臺灣房價與房市都稍微降溫了下來。理論上,金融海嘯衝擊的是經濟的基本面,正常來說應該會讓臺灣房市傷筋見骨才對,例如美國各地平均房價,跌幅就在 20 至 30% 以上,國際上不少國家的房市也損傷慘重。

不過這次的金融海嘯,臺灣卻是少數例外的地方,雖然初期確實讓市場因恐慌而導致短暫跌價與交易量萎靡,但這次跌價的空頭卻很快地被止血,理由你現在也已經知道了,就是低利率環境和聯準會資金派對,讓臺灣立刻開啟了下一波房市大多頭。

第六次下跌:.2015年聯準會縮表

你聽過股市這句經典名言嗎:「靠運氣賺來的,就憑實力輸回去。」

聯準會第一次 QE 替臺灣房市帶來的大多頭,卻在 2015 年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後漸漸降溫,同時政府於 2016 年元旦,祭出取代奢侈稅的房地合一稅,讓投機客無法短期炒作,買方也對無法上升的房價失去信心,而北部過高的房價,也讓投資客將資金慢慢移往基期較低的南部與蛋白區,於是就迎來了離我們目前最近一次的房市空頭期,2016 年的交易量僅剩 24.5 萬戶,不但比 2003 年SARS 時期的 34.9 萬戶更低,甚至比 2001 年的 25.9 萬戶的最低點還差。

2017 年有許多新聞都在報導,全臺房市買氣太差、預售案的餘屋庫存過高,使得許多建商暫停獵地與推案的計畫,處在「能不蓋就不蓋」的狀態,只能用最低度的推案量勉強維持公司運作,同時被餘屋與融資利息壓得喘不過氣的建商,為了能與中古屋競爭為數不多的買方,許多建商也在 2017 年紛紛降價讓利,前面的篇章也有提過,當時有媒體報導,在臺北市中正區、新北市三峽區和淡水區,竟然有預售屋的開價比附近中古屋還低!

這時候的我已經出社會幾年了,並且在臺北的房仲公司擔任海外房產部經理,我永遠都記得 2016 到 2019 那些年,每次主管們跟老闆一起開會看業績時,我們海外部永遠都是砲聲隆隆、成交不斷,平均兩天收一筆訂單、四天成交一筆,但國內部主管卻永遠都在愁眉苦臉,不但想不到能解決業績問題的根本方法,還得一邊努力穩住部門士氣,不要讓國內部同仁離職或是跑去開 Uber 了。

同時我還記得 2016 年,有位海外房產的老客戶跟我說,他2014 年在淡水新市鎮買了一間預售屋,成本是一坪 21 萬,現在希望透過我的關係找人賣賣看,雖然已經擺兩年了,他也不期待能賺多少錢,只要能夠平盤回本就好。

於是我請淡水的同仁幫忙查了一下,一個禮拜後,對方在電話中對我說:「Zack,跟你的客戶講,建議他還是不要賣比較好。」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你客戶買的那個社區,現在建商自己都還沒賣完,而且他的成本是一坪 21 萬,現在建商案場門口寫的開價是 16 萬,這要怎麼賣?」

年紀較長一點的讀者,應該都對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記憶猶新,也因為該事件,美國於 90 年代初期對中共實施武器禁運政策,讓美中兩國的關係日趨緊張,1995 年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還邀請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到美國進行私人行程,打破臺灣多年來無最高層官員訪美的慣例,此舉更讓中共政府的不滿達到最高點,嚴重威脅中共「一個中國」的底線。

同時,1996 年又是臺灣第一次的民選總統,中共政府為了不讓李登輝連任,於 1995 年 7 月至 1996 年 3 月間,開始對臺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並且出動大量艦艇與戰機進行海上的攻防演練,美國也派出航空母艦群來臺灣海峽,一觸即發的戰爭氣氛非常濃厚。最嚴重則是於 1996 年將要選舉的 3 月,已傳出中共要進攻馬祖的訊息,臺灣國軍與飛彈也進入最高緊戒狀態,美國戰力也紛紛往臺灣集結。

面對這種隨時開戰都不意外的局面,美國、日本、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也準備從臺灣撤僑,讓臺灣大量的富人開始拋售在臺資產,進而讓當年度的房價迅速下跌,幾乎沒人敢在這時候買房,因此1996 臺海危機,就是近四十年來臺灣第二次房價明顯下跌的證據,想像一下,如果你現在看到電視新聞報導,說著各國開始從臺灣撤僑、美軍戰艦都往臺灣集合準備,這將是多麼細思極恐的事情。

但當時的我才小學六年級,根本不明白臺灣的局勢,只記得開房仲公司的爸媽整天都在唉聲嘆氣,說市場越來越差、下個月又要火燒屁股了,開啟我家日後家道中落的序章。

當下超多網友都問說:「這次會不會像 1996 年那樣造成房價大跌?」從你現在還能悠哉地在誠品裡面看書來看,雖然中共這次的軍演讓各國非常緊張,但是已經連續被中共喊武統二、三十年的臺灣人已經漸漸習慣了,房價也絲毫沒有受到波及,連日常生活也看不出任何被影響的跡象,頂多就是大家會稍微留意一下住家附近哪裡有防空設施而已。

註:國際上認定的臺海危機共有四次,分別是1955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炮戰、1996年海峽危機,以及今年2022的眾議院長裴洛西訪臺,由於裴洛西訪臺觸動一中原則的敏感神經,因此中共連續數日在臺灣周遭進行大規模軍演活動,規模與距離都更甚1996年。

第三次下跌: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

當索羅斯(George Soros)於 1997 年狙擊泰銖,引發亞洲金融風暴後,兩年後的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發生臺灣近年最嚴重的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國三的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因地震而停課的情景(你知道桃園有多難停課嗎),而九二一大地震對我的影響,不只是多放了一天假那麼簡單,而是將我們家經濟狀況打入深淵的致命一擊,也是壓垮 90 年代房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回顧 90 年代的房市未爆彈:政府查稅、信用管制、炒作嚴重、供給過剩、6 萬戶國宅供給、臺海危機拋售、金融海嘯重貶臺幣,最後當大家看到地震後許多倒塌的房子,畢生心血一夜消失,讓民眾漸漸對房地產失去信心,再加上隔年的網路泡沫破裂,使得2000 年的買賣移轉棟數驟減 6.4 萬戶、2001 年又再大減 6.2 萬戶。

也因為九二一重挫了臺灣房市,我們家原本開的兩間房仲公司也陸續收掉,父母這些年賺的錢,不但在 1999 年賠光,還因為沒有及時止血而欠了一屁股債,最後實在沒辦法再靠賣房子賺錢了,只好在 2000 年離開房仲業,轉型開當時很熱門的網咖。

第四次下跌:2003年SARS爆發

對電腦系統、網咖生態和學生消費習慣完全外行的父母,開網咖不但沒賺到錢,反而還讓財務陷入更大的困難,使得我們家的網咖僅開了兩年就草草收掉,於是在 2002 年,我父母不得不又重拾了房仲的老本行,期待重出江湖、東山再起。

然而 2002 年房市還沒康復,2003 年 SARS 又突然爆發,讓原本稍微回溫的房地產市場信心又縮了回去,買方又回到不敢買房的狀態、賣方也恐慌式地拋售,全臺房價在短短兩季就大跌 12%,比 2020 年新冠肺炎爆發時更為嚴重,以房地產的穩定性來說,兩季跌 12% 真的是超巨大的瞬間跌幅,相信有點年紀的長輩,對於

當時 SARS 對房市的巨大影響,應該都還歷歷在目。

我到現在印象都還非常深刻,當時高三的我每天放學回到家,就看到爸媽坐在電腦前面玩線上遊戲《金庸群俠傳 Online》,問他們為什麼不用去上班,他們只會跟我說:「現在每天都沒有客戶上門,屋主也不讓人看房子,與其去公司玩電腦,不如就在家玩囉」,可想而知當時房市與我們家的經濟有多差,甚至家中一度連

三餐都是靠親友接濟才有著落,我自己的高中畢業證書,也是到畢業典禮當天,因為我爸順利借到錢繳清學費才拿到的。

當年從事房仲業的人,一定還記得那段時期有多苦多茫然,再加上我父母兩人又都是房仲,所以那段苦日子我印象特別深刻,到2003 下半年,我到淡水的真理大學就讀大一時,每週三餐吃飯加通勤回家的生活費,只有 600 元。

不過這個苦日子即將畫上休止符,因為彭淮南時代的央行,讓進入低利率時代的台灣房市,即將爆發了。

第五次下跌:2008年金融海嘯

在第二章有提過,由於 SARS 後房市極度蕭條,於是 2004 年扁政府祭出了一系列刺激房市的措施,再加上低匯率與低利率讓新臺幣氾濫,使得氾濫資金大量進入房地產,讓房價一路上漲。我還記得家裡多年來的苦日子,到了 2004 年整個大翻轉,愛打籃球的我還得到人生中第一條籃球褲,我爸還送了我人生第一雙的喬丹籃球鞋(Air Jordan 12 代)。

我家能像暴發戶般瞬間翻身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感謝政府大幅放寬的信用管制,使得任何人都能輕鬆買得起房,貸款八成、九成不算什麼,全額貸、超貸更是家常便飯,也讓當年的房仲都能日進斗金,房地產業欣欣向榮。

很快地到了 2007 年,美國次級房貸爆發,雷曼兄弟於 2008年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這個事件相信你就有感覺了吧,關於次級房貸的問題成因及如何爆發的歷史,建議你有空可以參考《大賣空》這部經典電影,這部電影讓觀眾深入知道,如果房地產的信心與信用無限擴張,將會帶來自食惡果的泡沫衝擊,是我們臺灣的最佳借鏡。

也因為 2008 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讓各國股市重跌,連帶讓市場趨於保守觀望,臺灣房價與房市都稍微降溫了下來。理論上,金融海嘯衝擊的是經濟的基本面,正常來說應該會讓臺灣房市傷筋見骨才對,例如美國各地平均房價,跌幅就在 20 至 30% 以上,國際上不少國家的房市也損傷慘重。

不過這次的金融海嘯,臺灣卻是少數例外的地方,雖然初期確實讓市場因恐慌而導致短暫跌價與交易量萎靡,但這次跌價的空頭卻很快地被止血,理由你現在也已經知道了,就是低利率環境和聯準會資金派對,讓臺灣立刻開啟了下一波房市大多頭。

第六次下跌:.2015年聯準會縮表

你聽過股市這句經典名言嗎:「靠運氣賺來的,就憑實力輸回去。」

聯準會第一次 QE 替臺灣房市帶來的大多頭,卻在 2015 年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後漸漸降溫,同時政府於 2016 年元旦,祭出取代奢侈稅的房地合一稅,讓投機客無法短期炒作,買方也對無法上升的房價失去信心,而北部過高的房價,也讓投資客將資金慢慢移往基期較低的南部與蛋白區,於是就迎來了離我們目前最近一次的房市空頭期,2016 年的交易量僅剩 24.5 萬戶,不但比 2003 年SARS 時期的 34.9 萬戶更低,甚至比 2001 年的 25.9 萬戶的最低點還差。

2017 年有許多新聞都在報導,全臺房市買氣太差、預售案的餘屋庫存過高,使得許多建商暫停獵地與推案的計畫,處在「能不蓋就不蓋」的狀態,只能用最低度的推案量勉強維持公司運作,同時被餘屋與融資利息壓得喘不過氣的建商,為了能與中古屋競爭為數不多的買方,許多建商也在 2017 年紛紛降價讓利,前面的篇章也有提過,當時有媒體報導,在臺北市中正區、新北市三峽區和淡水區,竟然有預售屋的開價比附近中古屋還低!

這時候的我已經出社會幾年了,並且在臺北的房仲公司擔任海外房產部經理,我永遠都記得 2016 到 2019 那些年,每次主管們跟老闆一起開會看業績時,我們海外部永遠都是砲聲隆隆、成交不斷,平均兩天收一筆訂單、四天成交一筆,但國內部主管卻永遠都在愁眉苦臉,不但想不到能解決業績問題的根本方法,還得一邊努力穩住部門士氣,不要讓國內部同仁離職或是跑去開 Uber 了。

同時我還記得 2016 年,有位海外房產的老客戶跟我說,他2014 年在淡水新市鎮買了一間預售屋,成本是一坪 21 萬,現在希望透過我的關係找人賣賣看,雖然已經擺兩年了,他也不期待能賺多少錢,只要能夠平盤回本就好。

於是我請淡水的同仁幫忙查了一下,一個禮拜後,對方在電話中對我說:「Zack,跟你的客戶講,建議他還是不要賣比較好。」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你客戶買的那個社區,現在建商自己都還沒賣完,而且他的成本是一坪 21 萬,現在建商案場門口寫的開價是 16 萬,這要怎麼賣?」
章安 wrote:
這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一名先生分享兩年前看到中年同事被資遣,毅然入手千萬房,因為他思考背房貸30年,繳清貸款時僅58歲,若更晚一點購屋,未來還款能力一但出現巨變,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就更大。看到這則新聞覺得有些疑問~ 大眾普遍認為剛性需求買房當然越早買越好,但如果太早買會不會也會為了房貸犧牲掉很多娛樂預算和生活品質(記得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是在寫這個觀點),這樣子想晚點背房貸好像又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事故,薪水可能還比年輕時候穩定,到時候再背房貸也比較不會是很大壓力,不曉得大家怎麼看呢?

(但無論是何者好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買房Q_Q!)


問題不在於何時要背房貸

而是你何時有能力貸房貸
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借30年房貸就一定要還完

而且債務在合理的經濟環境下會貶值

正常來說債務沒超出自身能力太多根本不會想把貸款還完

反而會一直借
我隨手發廢文~ 要50歲的路人甲乖乖上班勞動掙錢辛苦檢舉刪我文^_^ 嘻嘻~
章安 wrote:
但如果太早買會不會也會為了房貸犧牲掉很多娛樂預算和生活品質(記得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是在寫這個觀點),這樣子想晚點背房貸好像又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事故,薪水可能還比年輕時候穩定,到時候再背房貸也比較不會是很大壓力,不曉得大家怎麼看呢?


問題在於所謂 "娛樂預算" 和 "生活品質",也是用錢堆出來的。你的能力,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話,請擇一就好,選了就不要後悔。

人生其實不長,一下子 20 年就過去了,沒得後悔的。有人買了好幾棟,有人還繼續租屋,都是在花錢,你高興就好。

以上選項只對有能力做買房選擇的人而言適用。如果是來連買房能力沒有的人的話,租金因素也可能讓人犧牲掉很多娛樂預算和生活品質,但他是沒得選的。
可以的話,我希望可以背房貸背到老,甚至背到死,只是銀行不讓我貸那麼久而已。
Ye-Kin-233

您可以找二等親當「保人」再加代下去…讓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起幫忙背房貸,對銀行來說房奴是越多越好的。

2023-02-03 10:03
章安 wrote:
這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恕刪)


最近有人po文20年前三商巧福一碗牛肉麵50元,現在要145元

你20年前每月還房貸8000元覺得辛苦,那20年後的8000元呢?

最近還有人po文有一個小企業老闆存了2400萬準備退休,結果20年後他發現物價都高了2400萬不夠用了只好開多元,那如果他2400萬是買房子呢? 租金也會漲不是嗎?

所以結論,要買資產就早點買

*應觀眾要求,加貼2003年電視劇「西街少年」劇照
Gamestar

GOOGLE,看到1990的懷舊照片,三商巧福的價目表牛肉麵是55元...

2023-02-03 10:28
ugogy

我也是看懷舊照片,2003年電視劇《西街少年》孫協志那張後面寫牛肉麵50元

2023-02-03 11:46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