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老手眼中的房地產市場

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126826

節錄內文部份段落,看完此文章心有戚戚焉,讓我想起"每合適"......


首先,豪宅市場與一般住宅市場應該是兩個世界,不能混為一談。台灣目前豪宅市場看的指標不在於供需狀況,它幾乎沒有供需失衡的問題。因為只要目前國內遺產稅法中,有關房地產的計價方式(按照公告現值而非市場)的政策不改變,豪宅市場就沒有供大於求的一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買豪宅既然是為了避稅,就不要想「拿它來出租」,因為它肯定不會太划算(畢竟會去「租」豪宅住的人並不多)。所以,買豪宅的人心裡一定要有「買『不動產』的心理準備」。


儘管豪宅市場可能熱呼呼,燒滾滾,卻不保證一般住宅市場(特別是中低價位或區段的物件)也一樣可以水漲船高。因為大多數人不是沒有能力購買第二棟房子,就是也只需要一棟房子來住。


儘管建商或賣方,可以任意提高每坪售價,在嚴格受限於「供需關係」之下,議價空間將會越來越大,成交時間也會跟著拉長。這對投資客來說,都是成本增加的隱憂。


二、市場搶手與否,與廣告曝光量成反比。就算豪宅市場與一般自住房屋市場,是呈現「脫勾」的走勢,但是在供應量大增的前提下,不是所有的建案,都能順利地用高價銷售一空。


因為根據住展雜誌之前統計,今年329檔(3月1日至4月30日,共2個月)推案量為2200億,創下93年以來新紀錄,但「520檔」顯然更為火熱,一個月就高達1200億元。


一位市場老手就說得好:當國內房地產業者頻頻邀請對岸「富豪」來台考察,各大媒體競相刊登房地產專刊之下,要說國內房地產市場只多不空,那根本就是騙人的。


這位朋友所持的重要依據,就在於「搶手的東西不需要打廣告」這句鐵則。要知道好賣的東西,是絕對不會大打廣告的。而一般房市在供不應求之際,建商一推出新建案,至少建案週邊厝邊頭尾的鄰居,一定會率先「賞光」。


通常,這群投資客是最了解當地建案投資潛力的一群,因為他們住在附近,或者對建築物所在區位附近的生活機能知之甚詳,同時也深知附近建案的每坪合理價格。


因此,如果這群人都不買,還要靠建商花大筆銀兩,在各大媒體的房地產專刊中刊登廣告,吸引外來客進行投資,那絕對不會是房地產榮景的應有象徵。所以可以這麼說:「房地產建案廣告打得越凶,越是表示餘屋眾多,難以脫手」。


假如不怎麼受到景氣影響的豪宅市場,都必須靠大量的廣告,以及無法在台灣購用自用住宅的「大陸富豪」來拉抬聲勢,那麼,一般自用住宅市場又怎麼可能「逆勢而為」,違反市場的應有供需法則呢?


四、想藉由入住豪宅,進而擠身豪門階級的人更需要注意:不是建材頂級,每坪價格超貴的,才叫做「豪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是同樣臭味相投的人,是入住不了同一個大樓或社區的。因為這些人對鄰居的要求,不僅是錢多,品味與格調也同樣重要。


因此,對於想住進豪宅的人來說,選地點、選鄰居,將比選建材、選價位要重要得多。否則,你將會發現:左鄰右舍住的人,只是單純的「錢有很多」,自己頂多也只是個「住在窮人區裡的富人」而已。


五、對於「買房子自住」的人來說,關鍵不在價格的高低,而在於「願不願意用那個價格,換得那樣的一棟房子」。當然,每個人對「價格與價值」的認定都不一樣,但是,相信沒有人願意當「幫別的投資客順利賺價差」的呆子。因此,自住購屋人必須對週邊物件瞭若執掌。但是這項工作,絕對不能靠房屋仲介來完成。


筆者的朋友就曾碰到一位這樣的人,受到房屋業務員三寸不爛之舌的鼓動,買下一間每坪40萬元,屋齡高達20多年,位於四樓的中古屋。姑且不論這中古屋的公設比多麼得低,視野有多麼好,但問題是:距離這中古屋才沒隔幾步,去年才開始銷售,至今還未完工的預售屋,每坪訂價也不過50萬元(實際銷售據說也只有40萬出頭)。


筆者的朋友評論,他朋友之所以會買到如此高價,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房仲業務員的不斷慫恿,再加上他受到媒體一片看好的假象所惑,以為房地產市場真的是「無往不利」,才會用那麼高的「天價」,購買了一個別人都以轉手為目的,希望投資賺好幾成或好幾倍的房子。
2008-06-26 13:45 發佈
想買房子自住的人真的要仔細看看樓主的內容,那些房地產只漲不跌的口號真的是建商與仲介的口頭禪.........不要等你那天要賣房子的時候才發現「事實」!!

給大家一個觀念!
買屋是找能力所及!
不是去看遙不可及!
台北縣一坪24萬........是我能力所及.......買得起

但我會衡量萬一我需要賣出時得價格是否能保值(至少也要賣一坪24萬吧)

看看現在生活物價水準與薪資所得.......物價太高與薪資調幅不成比例....代表上班族能夠存錢的金額也減少....儲蓄減少的情況下上班族光生活開銷都吃不消的情況下......我賣一坪24萬會賣掉的機會有多大

10年後我也想賣一坪30萬啊............但10年後的物價與薪資水準會有相對的調幅嗎.......如果物價漲10% 薪水調3%
.......我不知道一坪30萬賣掉的機率有多大.......我又不是有錢人繼續放著.....只好降價出售...那要降到多少錢才會有人買呢....說不定那時一坪20萬才賣得掉呢







riklin wrote:
台北縣一坪24萬........是我能力所及.......買得起

但我會衡量萬一我需要賣出時得價格是否能保值(至少也要賣一坪24萬吧)



這就是為什麼小弟覺得自用住宅也要看地段, 看發展性.

地段比較容易看, 真正好的地段, 地就這麼多, 房子除非拆掉重建,否則就是那麼多間, 自然是易漲抗跌.
況且我到三十幾歲了, 不景氣也經過這麼多次, 除非是那種在房市好的時候在爛地段亂蓋一通想要削一票
的那種房子(不幸的是這種房子現在就有很多), 長期來看房價也只有看到漲的, 很少看到在跌的.

發展性這就比較難說了, 例如我唸書時, 學校旁邊都是一些荒廢地, 我到現在還記得跟我同事講過一句話:
「這種地送我都嫌每年要繳地價稅」!! 如今是蓋滿了房子......這就要看資訊跟個人眼光了.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bluesystem wrote:
這就是為什麼小弟覺得...
長期來看房價也只有看到漲的, 很少看到在跌的.
(恕刪)


小弟個人覺得,長期來看房價是"穩定且合理"的上漲,那些哄抬炒作的飆上去就會怎麼樣的垮下來!炒個一倍上去就可能因某些因素跌個一倍下來,國民所得沒提高,實質收入沒增加那有動力來推升房價,套句股市的話是價量背離,那下場大家也都知道!好公司的股票也是有價值,但不合理的漲也是會回到合理的價位!況且房產是長期投資,在繳房貸的一二十年內不知會有多少次的波動?長期來看房價還是有漲,只是時機要對!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資訊化時代最大的好處

可以隨時調閱歷史

不評論未來價格的漲跌

提出過往的資料以供參考

或許還有更令人意外的舊文章有待挖掘


rogerkuo2001.tw wrote:
小弟個人覺得,長期來...(恕刪)
房地產一跌.很多鳥不生蛋的地方就會認賠殺出.換到蛋黃區.我公司一些同事就是虧了2-4百萬賣掉搬到台北.有的不肯賠那麼多.賣不掉還是留在原地.但是現在鳥不生蛋的地方也被炒作到已經生蛋但是是蛋白邊緣.

房地產一漲.很多蛋黃區的老住家就逢高出貨.搬到蛋白邊緣區數鈔票養老.我妹妹買的房子附近認識的鄰居.紛紛賣掉.搬到蛋白區不用房貸.又有上千萬現金落袋為安.
如果只是買房自住,那麼頂多是幾年後換屋。

根本就沒啥新手、老手的差別。

老手和新手的差別,只存在於投資客上。

投資多年的就是老手,剛進場的就是新手。



我想,這個台灣島上,除了遊民之外,其他人通通有房可住吧。

大部份是自住,有些是租屋。
但這2300多萬人自住或租屋之後,還有一堆空屋。

2012年照營建署計算,全台空屋率10.63%,總共有86.3萬棟。

粗略地計算去年和今年,大概有25萬戶的新成屋落成。

但去年和今年,台灣這兩年增加的人口頂多9萬多人。

所以今年2014的年底,全台空屋可能已經破100萬棟了。

2015的新成屋比今年還要多,但2015的人口增加,預估是不到2萬。

2016的新成屋就今年開工的,只會比2015少一點。

但2016年的死亡人數就可以大於出生人數。

在2016年的年底,我實在無法想像全台會有多少棟的空屋,120萬或140萬棟。

從2012到2015,全台蓋太多的房子了。

自住需求是每年都在減少,因為35歲-25歲這區段的人口每年都在減少。

供給愈來愈多,需求愈來愈少,這房價究竟能撐到什麼時候呢????



titan0913 wrote:
http://mag...(恕刪)


蠻反映現況的文章

先收下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