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台灣的消費生態會這樣呢?
很多建商蓋房子的方式是 "哪一間房子不漏水"的概念去做,
搶先蓋好房子,就是可以搶到商機,完全不管這樣子行不行或好不好,
反正就拼拼看,看看下雨天會不會漏水,
搞不好小漏水,屋主先作了裝潢也看不到了,
或者反正屋主也不會測試漏不漏水,
就算真的發生了漏水,跟建商反映也 "愛來不來",反正有修就好了,修好了算你好運,
修不好下次再來,反正又不是我在住,錢也繳了,你還想怎樣!?
等拖到一兩年,過了保固就不是我的問題,唉....
不知板上有多少大大跟我想的是一樣的問題,遇到相同的case?
如果你有空跟建商的工人閒聊,搞不好還會聽到 "樓阿厝" 就是 "欸漏欸厝"才會叫做 "漏啊厝" (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