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出來分享一下真實買房住下去的感受
1. 買在跳漲前一個月高雄市區, 3房多2房少的社區
以前想法也是很簡單
台灣各種職位除了科技業, 薪水都不高
能拿到頭期款就不錯
以為大家拿兩三百萬當頭期款
可能在裝潢上會滿緊繃
但我們社區看起來好像並不是這樣
大家用的東西都蠻好的XD
我們社區還有辦成
三菱冰箱的團購, 一台5萬多
冷氣幾乎都挑大金30
音響電視花到10萬以上的也不算少
要一次買到位的東西多
加上我們資金也真沒有這麼多
在等級上只能要取捨,
像是冷氣就選了相對便宜的國際,
冰箱洗衣機都沒有挑日本製, 沒買洗碗機,
也沒有像很多人還另外花十幾萬換木地板
兩房家電, 家具還有所有用品, 總共花了82萬
詢問鄰居很多都花到100,
甚至是120~30
三房到200也不為過
2. 建商怎麼挑
從來沒看過房子
父母也不是長期住在台灣
除了有皇親國戚跟我說皇苑不錯
(就是這種人只會叫人家不切實際攻頂
幹話無敵)
就只透過新聞知道
哪幾個上市櫃建商特別爛
剛好看到這間 ,
是我同學親戚在地30年的建商的案
拿了瓶威士忌去同學家
問他一句話能不能買
他說可以我就買了


雖然沒有什麼大問題,
但是我覺得買房子還是要多看,
很多朋友相信口碑的在地建商
房子拿到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完全打破網路上的印象
真的要說買房子是你自己的事
我們自己這間說真的滿滿的抗性
開門見灶 , 壓樑, 棟距, 管理費貴
但是因為交易完成就開始跳漲
沒有人敢酸XD
台灣就是一個很單純成敗論的社會
真的不用想太多
買房子和自住的話
只要錢到位其實沒什麼好怕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敢在疫情這麼嚴重
路上都沒有人的時候下手 (110/06)
我的想法真的很單純
武漢肺炎竟然沒讓我死掉
要活下去, 還是要出來住吧

我覺得如果真的有想買房
應該要趁著假日去習慣看房
我跟朋友買房子真的都沒什麼看
幾乎都買新成屋, 買到後悔的佔一半
建商口碑
根本都不是跟網路說的一樣
最後真的不要收入比拉太高
跟幾位鄰居聊天
感覺我們觀念都相近
就是不要超過20% 付房貸
很多長輩都會說付的起就好
都會叫你買大
但是我覺得如果房貸一個月要付到30%以上
壓力其實蠻大的
但我還是有點驚訝
竟然這麼多收入近200的人,
可以只買1000多的房子
因為我自己的親戚
有這個收入, 房子都是2000萬以上
但是明顯就是辛苦很多,
只能說有能力的人, 真的比想像中都很多
低調的人也很多
自已學到的事,
真的不用特別去和別人比上比下
訂好目標做自己能力就好
有朋友收入普通,
但是家裡覺得室內沒30坪住不了人,
頭期款又一直不到位
結果現在結婚還是只能租
人生也沒比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