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已難竟其功,央行該升息收一石二鳥之效
主筆室 + 追蹤
2021-11-08 07:20
打房經年房價上漲依舊,央行該偏早升息才對。(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上周四央行理監事會召開,除了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外,政策利率維持不變。這個決定,不意外但讓人失望了。原本,央行可以透過提早升息,達到防止通膨再起與替房市「降溫消火」的目的,可謂一石二鳥。而錯過這次機會,要再升息恐怕只能看美國作法而定了。而打房經年,壓低房價的目標恐怕已失敗難竟其功,「居住正義」要達成,恐怕要找出其它途徑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央行會後發出的新聞稿指出, 雖然8月因國際原油等原物料價格續處高檔、國內豪大雨重創蔬果產區導致蔬果大漲,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升至 2.36%,惟屬暫時性天候因素。因此央行認為當前國內通膨回升應屬短期現象,全年通膨仍屬溫和,預估為1.70%,明年則會更低、預估為1.17%。
今年全球通膨再起,應該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結論了,美國固然已經是連續數月CPI上漲達5.4%,連原來一口咬定物價上漲只是短期因素的聯準會,也摸摸鼻子承認通膨會「比原來預期的持久」,一向苦於通縮的歐元區,物價上漲幅度也已超過3%,數日前公布的10月數據更已達4.1%,是歐洲中央銀行(ECB)目標的兩倍多,也是13年來的高點。
而且,這個勢頭恐怕尚未到盡頭。原油大漲,過去一年已經上漲6成,是近7年左右的高點,美國為此要求油國組織加快增產但被拒,除非經濟短期大幅收縮,否則油價應會持續維持高點。此外,其它大宗物資都上漲、供應鏈混亂也助長各種產品的調漲壓力。許多國家的生產物價都上漲到十%左右,未來還會再反應到消費者物價上。
因此,大部份看法都已不認為通膨短期內會平息,對未來看法的差別與爭議,只有在是否會有停滯性通膨、或通膨勢頭是否會持續成為惡性通膨;通膨再起已是不需再懷疑、爭辯的事實,而且,這個通膨一定延續到明年。
在這波全球通膨再起中,單看CPI數據,台灣的通膨確實仍屬溫和,央行的說法並沒錯。不過,台灣能維持相對較低通膨的原因之一,是強勢的台幣匯率,某個角度而言,原本該有的輸入型通膨被匯率「稀釋」掉,因此他國飆到4、5趴的通膨率時,台灣不到2趴。
不過,匯率因素對輸入型通膨的稀釋效果會越來越少終而歸零,反而是在美國聯準會啟動縮表、QE(量化寬鬆)開始退場後,貨幣政策開始調整,市場預測明年6月可能開始升息─換句話說,美元要開始走強,台幣有貶值壓力,對壓制通膨當然不利。
更何況雖然通膨數據看似乎溫和,但對民眾而言,通膨已經是生活中的現實,民眾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或是說吃喝穿著等,全部都開始漲價了,看看那幾家連鎖的餐飲龍頭企業集團的調漲就知道。大部份中央銀行家都同意,壓制通膨必須及早出手,如果對物價上漲已形成普遍的預期心理,則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陷入惡性通膨之中,因此央行應及早升息以壓制通膨。
儘早升息除了壓制通膨的考量外,同時也有壓制房價的效果。去年開始打房再次躍上行事曆,政府相關部會出手打房數次,效果接近零,大部份地區的房價都超越上波高點了。這次理監事會中,也再次對打房措施加碼,例如選擇性信用管制中的貸款成數再次緊縮等,不過證諸過往,在政策邊際效益越來越低情況下,效果應有限。
此時如啟動升息,效果應更全面也更好。而且,在台灣經濟情勢好時升息,外界容易接受、央行壓力也小,對企業投資與整體經濟的影響不大。央行是考慮要追隨美國升息腳步,但國際上已有國家先升息以防通膨了,台灣不必然要跟美國亦步亦趨。央行宜儘早升息,既能防止通膨又可壓制房價,可謂一石二鳥,同時不虞影響投資及經濟。(相關報導:政府在演打房獨角戲?五都房屋交易量創10年新高,這縣市買氣更刷新14年紀錄|更多文章)
不過,從營建成本高漲、通膨再起引發的房產抗通膨需求、及市場資金面與經濟基本面等多重因素來看,或許,政府與社會都該有心理準備,想把房價壓低的打房應該是難有成效了,大部份地區房價已超越前波高點,展望未來也看不到回落的可能。政府能作的,大概就是減緩其漲勢,同時讓炒房投機客利得繳稅,所謂「居住正義」該如何達成,是該找出其它成功率高的措施了。
ebola01 wrote:
打房已難竟其功,央行該升息收一石二鳥之效
主筆室 + 追蹤
2021-11-08 07:20
打房經年房價上漲依舊,央行該偏早升息才對。(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上周四央行理監事會召開,除了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外,政策利率維持不變。這個決定,不意外但讓人失望了。原本,央行可以透過提早升息,達到防止通膨再起與替房市「降溫消火」的目的,可謂一石二鳥。而錯過這次機會,要再升息恐怕只能看美國作法而定了。而打房經年,壓低房價的目標恐怕已失敗難竟其功,「居住正義」要達成,恐怕要找出其它途徑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央行會後發出的新聞稿指出, 雖然8月因國際原油等原物料價格續處高檔、國內豪大雨重創蔬果產區導致蔬果大漲,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升至 2.36%,惟屬暫時性天候因素。因此央行認為當前國內通膨回升應屬短期現象,全年通膨仍屬溫和,預估為1.70%,明年則會更低、預估為1.17%。
今年全球通膨再起,應該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結論了,美國固然已經是連續數月CPI上漲達5.4%,連原來一口咬定物價上漲只是短期因素的聯準會,也摸摸鼻子承認通膨會「比原來預期的持久」,一向苦於通縮的歐元區,物價上漲幅度也已超過3%,數日前公布的10月數據更已達4.1%,是歐洲中央銀行(ECB)目標的兩倍多,也是13年來的高點。
而且,這個勢頭恐怕尚未到盡頭。原油大漲,過去一年已經上漲6成,是近7年左右的高點,美國為此要求油國組織加快增產但被拒,除非經濟短期大幅收縮,否則油價應會持續維持高點。此外,其它大宗物資都上漲、供應鏈混亂也助長各種產品的調漲壓力。許多國家的生產物價都上漲到十%左右,未來還會再反應到消費者物價上。
因此,大部份看法都已不認為通膨短期內會平息,對未來看法的差別與爭議,只有在是否會有停滯性通膨、或通膨勢頭是否會持續成為惡性通膨;通膨再起已是不需再懷疑、爭辯的事實,而且,這個通膨一定延續到明年。
在這波全球通膨再起中,單看CPI數據,台灣的通膨確實仍屬溫和,央行的說法並沒錯。不過,台灣能維持相對較低通膨的原因之一,是強勢的台幣匯率,某個角度而言,原本該有的輸入型通膨被匯率「稀釋」掉,因此他國飆到4、5趴的通膨率時,台灣不到2趴。
不過,匯率因素對輸入型通膨的稀釋效果會越來越少終而歸零,反而是在美國聯準會啟動縮表、QE(量化寬鬆)開始退場後,貨幣政策開始調整,市場預測明年6月可能開始升息─換句話說,美元要開始走強,台幣有貶值壓力,對壓制通膨當然不利。
更何況雖然通膨數據看似乎溫和,但對民眾而言,通膨已經是生活中的現實,民眾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或是說吃喝穿著等,全部都開始漲價了,看看那幾家連鎖的餐飲龍頭企業集團的調漲就知道。大部份中央銀行家都同意,壓制通膨必須及早出手,如果對物價上漲已形成普遍的預期心理,則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陷入惡性通膨之中,因此央行應及早升息以壓制通膨。
儘早升息除了壓制通膨的考量外,同時也有壓制房價的效果。去年開始打房再次躍上行事曆,政府相關部會出手打房數次,效果接近零,大部份地區的房價都超越上波高點了。這次理監事會中,也再次對打房措施加碼,例如選擇性信用管制中的貸款成數再次緊縮等,不過證諸過往,在政策邊際效益越來越低情況下,效果應有限。
此時如啟動升息,效果應更全面也更好。而且,在台灣經濟情勢好時升息,外界容易接受、央行壓力也小,對企業投資與整體經濟的影響不大。央行是考慮要追隨美國升息腳步,但國際上已有國家先升息以防通膨了,台灣不必然要跟美國亦步亦趨。央行宜儘早升息,既能防止通膨又可壓制房價,可謂一石二鳥,同時不虞影響投資及經濟。(相關報導:政府在演打房獨角戲?五都房屋交易量創10年新高,這縣市買氣更刷新14年紀錄|更多文章)
不過,從營建成本高漲、通膨再起引發的房產抗通膨需求、及市場資金面與經濟基本面等多重因素來看,或許,政府與社會都該有心理準備,想把房價壓低的打房應該是難有成效了,大部份地區房價已超越前波高點,展望未來也看不到回落的可能。政府能作的,大概就是減緩其漲勢,同時讓炒房投機客利得繳稅,所謂「居住正義」該如何達成,是該找出其它成功率高的措施了。
我也希望明天就漲回10%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沒穿褲子
而且真的漲了
年輕人就買的起了嗎??
現在年輕人在吵的
只是如何把自己玩死而已
還在租房的永遠都是硬需求
利息轉嫁房租是基本操作
結果沒房子的還是沒房子 租金變高存款更少了 更買不起了
還沒買的還是自己加緊計畫存好頭期款
房價未來會漲還是會跌 根本沒人能保證
即使少子化 也是有錢人集中在都會新成屋的區域
剩下那些四十年以上老屋給首購族買
偏偏首購族都是眼高手低 看不起這些老房子
此時已經陷入死循環
誰都住台北市 第一學區 高樓層景觀 大坪數 新成屋
但是
這條件 一輩子都輪不到還要自己存錢買房的人的
升息後產生的效應政府很清楚 所以基本上不會幹這種事情
在舉例油電漲價 民生物資全都漲價
油電跌價 各位有看到什麼東西降價嗎?
國際原油漲價 台灣民生物資一樣跟著漲
原油便宜到翻的時候 各位又有看到什麼東西跌了嗎?
漲了東西是回不去的 除非沒人要了
而房價這東西 最大原因是持有成本過低
要把這問題修正掉 全台從經濟到股市都會影響的
即使把持有成本增加 那也不就是增加到這些魯蛇伸上去了 還想要安生?
還不如要求政府提供給所有國民一間30坪含車位的房子 位子自選好了
順便每個月給國民五萬元生活費
既然都是要求 那過分一點也沒什麼啊
事實上沒有這些魯蛇想的這麼簡單 不過魯蛇最希望就是台灣打回六十年代
既然沒辦法一起富有 那我一定要大家一起窮的概念
貓老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