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目前的房價對你已經是遙不可及,那恭喜你,因為再上漲也還是遙不可及;
如果對你來說還可以接受,還是恭喜你,因為你應該已經買了;
最大的苦主是,快要買不起卻還在存頭期款的人,因為不久後就會變成遙不可及;
我來談談這幾年來的觀察,
中美貿易戰,回台設廠成為顯學,政府以政策吸引資金回台,一開始真回台設廠,慢慢有很多資金被引導到台股,變成回台炒股,政府不打炒股而且歡迎炒股。
去年疫情爆發,美國開始印鈔票,放出難以想像的資金,台灣經濟很好,各廠接單爆滿,政府把股市當政績,
趁勢把資金引向股市,只要一小波段的回檔政府就出來信心喊話,動不動就搬出國安基金,台股在這樣的政府利多護盤下被拉到萬八,可以說是政府把台股炒到萬八。
投資人也樂見台股大漲,跟著政府作多台股,大部分投資人都賺了,賺幾倍幾十倍的大有人在,但隨著台股越來越高,開始慢慢達到投資人的滿足點而開始慢慢退場,想想這些投資人會因為滿足點到了,賣了台股後就把資金存銀行領那一點點的利息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他們會找相對來說便宜且風險小的投資,而百年不變的定率,股市炒完就炒房市,房地產便是首選,經股市放大了二倍三倍資金洪水開始流向房市,可以想像房市的漲勢,今年上半年房市全面上漲。
政府知道房價上漲會有民怨,因此連發3箭打房,但政府在政策拉台股時就應該想到下一波就是房市,把台股拉的越高,資金洪水轉向時將一發不可收拾,買房投資需求大幅增加,帶動房價上漲,讓自住客也開始緊張,也都進場買房,5年內課重稅政策,又讓5年內有交易的房子進入閉鎖期,又缺工缺料下,在供給短缺,需求增加,
大家又都感受到物價上漲,更惜售了,房市能不漲嗎?
試問 始作俑者是誰? 是建商嗎? 還是民進黨政府?
另外,當你因為台股大漲而賺二倍三倍,你就沒有資格再來講房價過高了,你也是幫兇之一。
去年5月在新北泰山看到一間預售屋,第一次去談時,建商開價34.X,今年8月的實價登錄居然是40.X,可見漲勢之大。
如果這二年你資金雄厚又在台股賺了幾百萬或幾千萬,那房價上漲對你沒太大影響,
如果這二年你是小資族,在台股賺了幾十萬,你又還沒買房也打算買房,在台股賺來的還不足以補房價上漲的洞。
10年前的新竹很便宜
可惜一堆自以為聰明沒上車
過10年才來幹幹叫
現在新一輪的上漲波 (#2020起漲點)
你看房子依然還是賣得出去阿
買得起的人就繼續買
然後魯蛇依然幹幹叫XDDD
貧富差距就在每次金融危機後被洗大
不是因為你有錢才更有錢
而是你的腦部構造
就已經決定了你會往哪一邊靠攏XDDD
現在中國限電催生物價
美國印鈔稀釋你的貨幣
難得一見的大通膨早已來臨 (上次是1940/1970年代))
沒做好準備的就只能被乖乖收割



主力多半在漲至 1000 多萬左右的新屋,因為貸款 30 年,每月還貸 3 ~ 4 萬,是一般雙薪家庭可負擔下來的。
從去年,利息降,存款的利息收益降 30 % (利率 1.1 % 降到 0.8%),大家自去年也都知道通膨將至,現金資產將縮水。很多人都焦慮這事,平常同事間都常說 "Shit,我昨天去買 XXXX,莫名其妙,漲價了,漲了 20 ~ 30 % 趴的"。
真的不要說什麼 "剛需",連 "不是剛需" 的需都跑出來,這種需是大家都在找保值資產,未必是短期炒房。
政府的政策只壓抑想做短期賺差價的。對底子夠,尋找長期保本投資的人是沒差的。台灣儲蓄率高,有閒置資金存銀行的人太多了。這些人只要提沒甚麼利息可言的部分現金,就可投資價格 2 到 5 倍( 8成貸至 5 成貸) 的房屋,而且是新房屋的需求性一直存在,貸款利息成本低,相減之下,要取得比銀行利息好的收益並不難。
貸款投資房屋就是開財務槓桿,類似開 20 ~ 30 年期票,政府開始限制貸款的成數,就是希望大家槓桿不要開太大,避免以後太多人未來沒賺到足夠未來財,周轉不過來。限制貸款的成數會驅逐一些底子不夠厚,槓桿開太高的人。但那也表示能進的來的人,就是閒置資金水位太高的人,未來房市會崩的機率降低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