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琪
2021年9月15日 週三 下午4:47·3 分鐘 (閱讀時間)
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出爐,8月死亡數1萬4952人,出生數為1萬2588人。台灣連續八個月「生不如死」、人口負成長,但「空屋率」竟創下10年新低!究竟誰在撐盤?
值得關注的是,人口持續負成長,又遇上房市新推案爆10年天量,需求減、供給增,照理說,空屋率也會大增;沒想到,才隔兩日,也是來自內政部的統計,生不如死的台灣,竟迎來史上最低空屋率9.96%,是2009年開始統計以來,首度低至10%以下。
何謂空屋率?從字面上解釋,就是無人居住的空房占整體房屋比例。
為了解、監控台灣房市供需實況,內政部透過勾稽房屋稅籍資料與台電用電資料,將平均用電度數小於或等於60度(約中型冰箱及電視的月用電量)的住宅視為低度使用(用電)住宅,每半年定期調查統計。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2020年下半年資料顯示,全國低度使用住宅比率自2009年高峰11.49%後,便一路下降至去年下半年的約有88萬2634宅,占比約9.96%,是統計以來,首次跌破10%。
為何台灣實際居住情形,竟弔詭地與人口負成長背道而行,呈現脫鉤現況?
「就是兩代不同堂!」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指出關鍵,台灣社會生活型態改變,小家庭甚至單人戶數增多,是主因。
李同榮甚至大膽舉出三關鍵數據預言,台灣房市正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供需失衡現況。
▌從需求面來看
家庭戶數增加,每戶平均人口卻不斷減少。
根據內政部調查統計,2004年以來台灣家庭每戶平均人數由3.16人降至2.64人,但17年來家庭戶數足足增加了175萬戶,戶數增幅度達24.43%,在在凸顯「兩代不同堂」,以及小家庭已成未來居住趨勢。
▌從供給面來看
建案開工量大於使用執照核發量。
李同榮強調,近年來台灣各地開工量與建照量一直大於使照核發量,代表市場現況是「需求大於供給」。「建照核發量增長」代表建商對房市的信心,「開工量增長」則代表房市銷售率增加,「使照核發量增加」代表完工物件供給量增加。
至於自住剛需與換屋族,如果擔心套在高點,又該如何判別何時進場、房市是否有撐?
李同榮指出觀察指標,一旦「開工率」與「使照核發量」的季缐呈現黃金交叉向上(例:2018年Q1)就代表是房市回春的先行指標;一旦「開工量」與「使照核發量」的季線呈現死亡交叉向下(例:2014年Q3)就代表是房市反轉的先行指標。
2、以前主流是三房車,現在主流是兩房車,未來搞不好主流是一房車!!
3、原本14層大樓一層4戶現在變6戶以後變12戶,地下本來兩層要挖四層了!!建築成本墊高,房價肯定越來越貴,不會因為人口變少導致房價崩跌~
原因就是
「城鄉差距過大,建設都集中在北部」
4、房價基本上跟居住人數成息息相關,跟股票籌碼面一樣的道理!!列出台灣人口區排名30名,新竹以北豪取23席耶~這些區域有人口當支撐要跌很難,給要投資房地產的人參考!!



himble4 wrote:
李同榮甚至大膽舉出三關鍵數據預言,台灣房市正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供需失衡現況。
(恕刪)
himble4 wrote:
誰在撐盤?台灣人口負成長,「空屋率」竟創下10年新低!
當然是新戶籍在撐盤呀!人口才剛開始負成長而已,但是要往前推算,剛滿20歲的年輕人卻
是正成長,他們剛好要脫離原生家庭自立門戶,所以類似這種另組小家庭的撐盤,至少還會
持續20年以上。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國戶數10年來增90萬戶,也就是增加了90萬口灶,等於
增加90萬間的居住需求,對於房市而言根本就是粥少僧多。

甚至在疫情期間,110年8月比110年7月,再爆增15023戶,平均一天就增加500戶。
8988241戶 - 8973218戶 = 15023戶。一天哪有辦法蓋500間房子?根本是供不應求。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