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跟生育率相關性極低
跟家庭結構,人民的觀念,人生規劃,所得有關
現在多數年輕夫妻沒跟父母同住
->家庭結構
小孩生了後的照顧問題才是關鍵
政府能解決小孩的照顧問題才能解決出生率低的問題
很多收入不高租房的
也是生很多個
但是就是一定有一個家人專職照顧小孩
有些買不起房的,跟家人同住
小孩有人照顧,反而生很多
->所得高低
當然所得高的
也可以請人幫忙照顧小孩
->人民觀念,人生規劃
有些人不婚或是不想有小孩
就只是想開心享受人生
早沒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
->所以有房沒房
在我觀察,關係不高
亮的發白 wrote:
非常贊成,7年級以前(恕刪)
非常認同你的說法,自我意識,內心只想要自己認為的自由自在,就要小兩口自己生活,不想生就找理由牽拖一堆,說了就是要爽,怕苦,沒有生命傳承與努力讓下一代更好的想法。
去查內政部戶政司歷年來出生率就可看出,民國 70 年,出生率為 2.455。可是到 75 年時,就大降到 1.680了。下降輻度比近年還可怕。
民國 75 年是 5 年級生進入適婚與適合生育年齡的開始。但是 5 年級生也是自出生時,台灣逐步脫離落後貧窮,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台灣國民教育完備,高等教育開始普級的世代,至少三分之一左右學生都能受到大專以上教育。所謂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是 5 年級生開始喊出來的。
5 年級生也是第一個世代,從大專開始,普遍接受基本資訊教育的一代,畢業時,台灣開始大力推行資訊工業,社會亦全面開始進入開放的社會。
開放進步的社會,亦是收入大輻增長,但 5 年級生亦是進入晚婚晚生,甚至有許多人不婚不生的世代,尤其是學歷愈高,愈常見晚生小孩或不生。
5, 6 年級生,通常被認為是 X 世代,有別與戰後嬰兒潮世代。等到 Y 世代,約 7 年級生開始,那是民國 80 幾年普設大學,開始人人有大學唸的世代,到其適婚年齡,民國 92,93 年,總出生率又大降到 1.18 左右。
看出來了嗎 ?總出生率與世代國民的受教育高低程度才是絕對關係。
受教程度愈高,代表未來發展選擇的機會愈多(但不代成功表賺大錢的機率高),既然選擇機會多,那何必要早早結婚生子,就算未來不婚不生,進步社會對單身者是友善的,少子無子有何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