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區某篇提到, 中古屋超過30年的安全問題,
忽然讓人想到, 老屋未來的定位,
人口負成長的未來, 老屋對於建商來說, 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 以下個人分析 -----------------------------
目前全台的新房餘屋數量是過往的3倍,
這數字2021會在增加, 因2019年全台的建照創下近25年來新高,
建照創新高倒也還好, 建商評估過市場, 及賣不掉的做法,
可好死不死, 央行開始打房, 切割建商的餘屋貸款,
如建商無法大幅度的以案養案, 手上的餘屋就是負債, 金流上面會產生問題,
不過建商會大量倒閉? 我是覺得不至於,
但就要開始有效率的, 銷售手頭上的餘屋, 去償還給銀行的負債.
這幾年為何餘屋數量一直增加, 除了以案養案, 養出大量新建案外,
就是房價早就脫離實質購買力很久, ( 台灣房價所得比世界第9 )
所以許多人在買房時, 老屋往往也是一個選擇, 因為價格較為鬆動,
今天看到那篇文章, 真的是茅塞頓開,
如何能讓老屋變成不是選擇, 就是建商未來有效率的銷售模式,
老屋最讓人在意的, 就是其建材的使用年限,
只要以新聞或論壇, 加強傳播建築的相關知識,
讓人民的居住安全意識抬頭, 則可降低老屋的購買意願,
從而考慮建商的庫存餘屋.
-----------------------------------------------------------------------------------
最後結論, 從原本吸血年輕人, 到未來吞噬老屋殘值.
是說商業模式下, 這本來就是必然, 年輕人越來越少,
建設公司要生存, 當然只能往老屋身上收割.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