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北市的電梯大樓可以賣那麼貴...卻還不會明顯下跌修正呢?
新大樓約70萬/坪上下,36坪,車位一個約200萬好了,這樣約要2720萬元
如果坪數為25坪產品+車位約1950萬元左右
放眼新北市加上龜山重劃區,25萬/坪~40萬/坪物件又是如何支撐下來的?
但一般人民怎可能買得起那麼高價格的房地產物件?
絶大部份是換屋族的買家支撐來的,近幾年的房價雖有下修,但不如預期幅度來的大
經過觀察1000萬的8成,自備款200萬這樣的客群已經成為換屋族的自備款來源
50,60,70年級生會買1000萬左右的房產,大部份都是家庭所需
故然會買在市區裡的二手屋產品,這也造就了換屋族有能力再去投入新成屋的資金來源
所以未來房地產實質購買的能力客群很有可能是用換屋族的購買力去計算而非單純的首購客群
簡易計算公式=>換屋現金1000+可貸款約800萬=房屋成交價
這樣才能比較合理解釋一般民眾只要月付3萬初頭一樣可以購買高單價的台北市新成屋產品
同樣的,台北市賣屋可以直接購買桃園區或林口新建案,這些的交易才是主要未來三年的觀察重點
換屋族何時放棄購屋需求,這會是我個人認為未來是否加快房地產結束泡沬的重點
pengkuofeng wrote:
為何台北市的電梯大樓(恕刪)
台北市電梯大樓一坪七十萬,算還有支撐性。
毫無疑問,這幾年台灣民間,錢是很多的,甚至肯定的說,是越來越多,所謂錢變薄了,也是事實。
但這幾年,台北市高總價的房子是緩跌的,反而其它都會區,甚至還小漲,為何?
據說陶朱隱園一坪六百萬,一戶近二十億,值得嗎?
如果將來會再漲,那就值得,但將來會再漲嗎?
這幾年,台北市戶籍遷出人口是六都之中最多的,人口淨減少,新北、桃園反而是增加,原因很簡單,這兩都重劃區多建案多,且又因捷運通車,交通改善,房價相較便宜,所以遷戶入籍者增加。
如此稀釋了資金往台北市房屋集中,也舒緩了大台北區居住的需求。
民眾還是在算計,在房價很難再漲獲利的情況下,值得花過多資金成本,押在住的需求上嗎?
https://earnings.dgbas.gov.tw/experience_sub_01.aspx
如果是夫妻兩個人同時工作,所以年薪應該在120萬,而常有人說,買房的負擔不要超過家庭所得的1/3 (一年約40萬,每月負擔約3.33萬),所以假設頭期款佔3成,這樣貸款可以負擔850萬(假設目前使用30年,利率1.33%),這樣總房價約1214萬 (頭期款364萬),這應該是年輕夫妻比較適合的預算~
剛剛查了一下國泰房屋房價指數,沒想到文中提到的主力成交金額,就是在這附近~
第一頁,中間偏下的位置
https://www.cathay-red.com.tw/Content/Upload/files/about/about-house/news/109news_Q1.pdf
我想這也是為何這十多年來,房價最大成交的金額都落在1000~1500萬的原因~~,長期來說,如果是自住,應該要往這Range 去找,而如果要投資,可能須要低於這樣的房價,才比較有增幅的空間~
antontzu wrote:
目前買房的年齡應該在30~39歲的級距為主要大宗,根據薪資平台,這段年齡的中位數薪資大約在60萬左右
https://earnings.dgbas.gov.tw/experience_sub_01.aspx
如果是夫妻兩個人同時工作,所以年薪應該在120萬,而常有人說,買房的負擔不要超過家庭所得的1/3 (一年約40萬,每月負擔約3.33萬),所以假設頭期款佔3成,這樣貸款可以負擔850萬(假設目前使用30年,利率1.33%),這樣總房價約1214萬 (頭期款364萬),這應該是年輕夫妻比較適合的預算~
剛剛查了一下國泰房屋房價指數,沒想到文中提到的主力成交金額,就是在這附近~
第一頁,中間偏下的位置
https://www.cathay-red.com.tw/Content/Upload/files/about/about-house/news/109news_Q1.pdf
我想這也是為何這十多年來,房價最大成交的金額都落在1000~1500萬的原因~~,長期來說,如果是自住,應該要往這Range 去找,而如果要投資,可能須要低於這樣的房價,才比較有增幅的空間~
這是個完全錯誤的論述!
房地產無論自住或投資,
都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近年來房價/所得比,翻漲2-3倍,
房價不會因為所得不動而不動,
1000萬上下只是最多人可接受範圍,
但以總價做為投資考量是錯誤論述。
「地點」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不然買淡水就好,幹嘛買北市,
不然買湖口就好,幹嘛買竹北,
不然買梧棲就好,幹嘛買西屯,
不然買美濃就好,幹嘛買左營,
鄉下、海邊、山上的房子其實很便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