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入台,房價狂飆,實價登錄幫大忙。】
以下年代久遠,可能會有點誤差,但我的記憶大概如此~
1985年起台幣升值~資金入台,1985~1990年房價大漲約2~3倍,隨便買都會賺,買台北市可能賺4~5倍。
1990~1993年房價持平盤整。
1993~2004年房價緩跌,跌幅約40%~50%,平均每年跌3~5%。
如此長期的跌幅,最大的原因是李登輝政府的打房,主推6萬元/坪國宅,雖沒實際大推國宅,但形成房價下跌的全民共識,沒人敢炒房,有需求才會買。
雖然房價下跌,但人民是幸福的,200~400萬就可以買到房(台北市除外),民間的消費力強勁,生意很好做也好賺,這種房地產才是經濟火車頭。
2005年法規改變+沙石漲價,造成營造成本大漲約30%,2005~2009年房價因此緩漲,而反應成本。
2009年的鮭魚返鄉~資金入台,2010~2014年房價大漲2~3倍,造成全民炒房,原因除了建商作價之外,就是北部投資客到中南部炒房,很多房子都是北部投資客炒起來的,賣一手又一手,墊高房價,中南部人只能心慌~怎麼會這樣?
(主力作價,散戶承接。)
2014~2019年沙石持續漲,營造成本漲5%,雨遮不登記後轉嫁3~5%,建商大推沒人性的小宅,半哄半騙的吸引沒經驗的年輕人,加上建商口袋賺飽飽的推公司貸款(低自備款),加上低利率政策與實價登錄的工具……,就像用最細的網,捉最小的魚一樣。(小魚很多的時候,先灑飼料才好抓。)
這一切幾乎抵消了房價下跌。
但是,最關鍵的住宅用地,從2014年之後是小跌的。(口袋賺飽飽的地主惜售,互相撐著。)
我發現最近幾年,大多數的房價是年輕人在撐,現實真的很矛盾……,很多人要居住正義,也很多年輕人想買房賺大錢,相信現在不買,以後買不起。
但是大家的錢就只有這麼多,在薪資沒有大幅上漲之前,房價只會漲不會跌的想法,一切很可能只是美夢一場。(除非資金又進台)
1996年GDP成長率約6.18%,基本工資15360元,全台房屋移轉約50.9萬棟,房貸餘額約2兆。
2013年GDP成長率約2.48%,基本工資19273元,全台房屋移轉約37萬棟,房貸餘額約5.6兆。
2019年GDP成長率約2.64%,基本工資23100元,全台房屋移轉約29萬棟,房貸餘額約7.3兆。
以基本工資來算收入,其實有些誤差,因為實際的薪資成長,20年來只漲2~3成。
10年來為了買房子,台灣人一年花費2兆元以上。(2013年的房市交易為3.4兆元,當年全國GDP為15.2兆元。)
【一年2兆元買房!房貸餘額7.3兆元!】
花大錢買房,生活品質卻更差,公設比2005年之前提高了40%,私有面積縮小,格局變差,房價2成的自備款,平均增加280%的金額,8成20年的房貸,利率1.4%的平均負擔,比20年前9%利率還多了50%的金額。
若房貸延伸至30年,雖然可以降低至以前低房價的負擔,但等於要多付10年的房貸。
現實的問題:房價高漲之後,怎麼還有錢輕鬆消費?生活品質怎麼會好?
(利率可能不會永遠這麼低,最保險要抓20年的波動平均值)
房價高漲,民間基礎消費力薄弱,既使低利率也無法挽救,不單是住宅房價高的影響,連商業空間、店面的漲幅都翻倍,造成小生意賺不到錢,員工無法加薪的惡性循環,現在的房地產已成為經濟【牛車頭】,緩步的拖累經濟的進步。
當然,還有些商機成長,例如進口車(稅金30%降至17.5%)、高級家電、高價電動機車、iphone……,因為有錢人還很多,或是普通人因為買不起房,就買些讓自己快樂的事物吧!
未來,或許資金再度來台炒作,房價可能再漲一波,台灣人民將和香港人一樣可憐,被高房價操控著生活,最終走上街頭也無解。
【有年輕人說沒買房,老了難租房】
現在國人平均壽命約80歲,如果25歲是年輕人的買房起點,到65歲還有40年,40年是變化很大的未知數,而且萬一現在買房後的壓力大,沒生小孩可以陪伴到老,老年若是孤單,是很可怕的事,會建議到養老院和朋友一起生活,還更快樂,自己住~很寂寞的,而且生病沒人照顧。
(預估40年後,長照相關政策已經健全,而且社會住宅會更普及。)
【有需要的年輕人,當然可以買房,但利率這麼低,租不如買的理由不一定對。】
一定要謹慎評估自己的財力,若為了買房而犧牲生活品質,可能會意外成為有錢人炒房的幫兇。
也不要買爛格局的房,否則就是幫建商出清瑕疵商品,讓不良的建商可以隨意炒房,而自己卻要承受價值瑕疵的風險。
利率這麼低,租不如買?
住宅房價低的時候,房貸利率8~9%,房租的投報率約5%(房租相對高),現在房價高,房貸利率1%多,投報率要到3%都有難度(房租相對低)。
如果用定存的角度是對的,但定存是存現金……。如果用租房與買房的支出金額計算,租不如買~是不對的。
【房市有量才有價】
大約有一百萬個台灣人,共計額外持有約171萬8千多百戶住宅,這是自住持有一戶之外,額外持有的住宅數量。
(這數量不包含夫妻分開登記、子女登記的個人持有戶數。)
若以每戶基本500萬元計算(未計車位),額外持有的住宅價值超過8.5兆元,可能有10兆以上。
這麼龐大的金額投資在房地產,房市很容易就過熱,因為只要持有超過2年,「獲利的部份」就可以享有20%的優惠稅率,而且可扣除相關費用後再計算,再搭配低利率房貸,炒房的獲利,真是太吸引人了。
(當然不是持有2户以上的人都炒房,只是現行的稅率太容易炒房了。)
因此,若能降低非自住的額外投資量,就能夠降低房市的交易量,房市就會降溫,未來大多數年輕人就買得起,而且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除非基本工資年年大漲,帶動薪資大漲,否則現有的房價大約要打6折,才會符合目前國人的平均負擔,也就是3人小家庭的房貸,房貸負擔約2萬元以內(20年本息均攤),生活品質比較不受影響。
【防止炒房,才有居住正義。】
針對投資客,提高交易稅並限制房貸限期,就可以造成量縮,長期緩跌到房價與收入的平衡點。
【專家都說投資客都縮手了啊!現在是剛性需求?】
沒錯,但專家沒有說投資客都在拋售,很多投資客口袋滿滿,在處理手中的物件時,慢慢來~反正利率低,政府也不打房,甚至可能會作多……。
【實價登錄幫大忙】
2012年實施的實價登錄,一直爭議不斷(做假的傳聞),就那麼剛好,實價登錄實施的隔年,房價炒到最高點。
這完全不意外。
以前沒有實價登錄可以做假,炒房有點難度,有了實價登錄之後,房價登錄不實,難以查證,若用人頭買賣,買貴是人家心甘情願的,或是和客戶串通,明知做假也難以抓包。
實價登錄已成為業者最佳的行銷工具。
2012年以前,做假合約只能讓房貸拉高成數,2012年以後不只可以拉高房貸,還可以作價炒房。
只要拉高5~10%的單價,作價幾戶就可以營造上漲的假像,再配合紅單潛銷炒作……。
無論是實價登錄幾點零,登錄不實只罰3萬起,這罰款根本不痛,只是有點癢,重點是很難抓。
2012年之前炒房有這麼容易嗎?
我們還要這個實價登錄做什麼?
政府無法完全掌控實價登錄,為何要實施這個惡法?
《來到現實面。》
2020年雖然有武漢肺炎的影響,預估房市還是會繼續炒作,因為政府明示不打房了……,居住正義終究還是抵不過既得利益。
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都沒看到想解決居住正義的決心,只有時代力量黨提囤房稅和實價登錄2.0,還有點用心,但我覺得搞錯方向了,投資客與房地交易稅才是居住正義的關鍵,而且實價登錄這個惡法真該取消。
現在,由於無知政府的無能政策,所以居住正義的奮鬥還需很久很久……,但絕不輕易放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