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房價高到不合理的國家當中,高房價往往被視為萬惡之首,
除了讓民眾買不起房,排擠其他消費,同時排擠實業發展.....
但如果是在一個實體經濟不發達,單靠實業經濟難以達到充分就業與所得提升,
民間消費力道又不足,政府的財政又困頓難以透過加大支出提振經濟的情況下,
透過拉高房價來拉動與不動產相關連動產業以突破經濟瓶頸反而成為必要之惡.
為何拉高房價會是必要之惡? 這就要從產業面來探討了,
GDP是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構成,理想的經濟成長當然是企業獲利增加,
員工所得增加,然後增加消費增加投資產生良性循環,開發中國家初期多是勞力密集產業,
等到勞工工資提升以後,便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必須產業轉型,如果實業實力夠強,
就有可能轉成技術密集產業,競爭力夠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創造不斷成長的獲利,
也能增聘員工提高勞工所得幫助就業,消費+投資這塊依然可以維持,
同時增加政府稅收,反之如果工資提升,實業技術力不足難以轉型,
又受制於腹地環保等問題難以突破,到最後要嘛就是衰敗,
要嘛就是產業外移,要嘛就是停滯不前,就業萎縮所得減少政府稅收也跟著減少,
連帶讓消費+投資萎縮,經濟就走下坡了
實業不行,那怎麼辦? 拉抬地產價格便成了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即便會惹民怨,
但也只能兩害取其輕,房地產是民生必要性的支出,絕大多數的人會為了買房
不惜背上三四十年的貸款,而地產上漲會促使自住與投資需求都增加,
建商買地,蓋房與都更情形增加,客戶貸款與建商的土建融需求增加,
銀行可以收到更多利息會讓金融業跟著走旺,而與蓋房有關的水泥,鋼鐵,玻璃陶瓷,
乃至少許住宅科技業也能被帶動,這些產業有了生意就必須提高工資與增聘員工改善就業,
政府也能從房價上漲中藉由賣地,收稅餵飽國庫,
甚至比較有籌碼發展市區與市郊的交通建設,同時把市郊開發成新市鎮,
利用新市鎮房價偏低的優勢吸引買不起市區的人來住,或許這樣的方式並不道德,
不過如果沒有更適合的方式,恐怕以抬高房價突破經濟瓶頸也會是一種必要之惡了吧
商品價格的高漲, 基本上就是資金的追捧, 任何商品都一樣, 只是在房子這個「商品」來說, 追逐者除了有居住需求的人, 也包括需要資本操作的人, 然而, 多數情況是有居住需求的人多不是資本雄厚的人; 其次, 加上售屋者 (無論是建商或自售、轉售), 多數來說, 其邏輯就是誰出價高就賣誰, 所以往往是資本實力強者能決定市場價格, 而有真實居住需求的人 (一般多是受薪階級), 往往是不得不接受被這些資本階級抬高的市場價格。
有一道考題:
765. 下列何者不屬於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民間消費支出」
該題中「購買新建大樓」被當作「投資」, 但是這是有點值得玩味的...
一般買房, 多是買房兼買土地, 房是會折舊的, 而且提供了遮風避雨、人身安全、滿足個人成就感等效用 (就像買一台汽車一樣) 我覺得可以解釋成消費, 但土地的部分, 除了它可以承載房屋外, 剩下的就是土地所有權 (就像數量很難增加的金條所有權), 這部分倒像是投資... 正因為買房子本身不是像買一盒便當來吃(純消費)那麼單純, 所以這種二元性變成爭議。
其實我沒聽過有人抱怨黃金太貴, 無力買金飾, 無法結婚 (沒有結婚正義?) 這種事... 然而黃金跟十幾年前相比, 是漲了非常地多, 印象中大約是 3 倍, 所以若以十幾年前一間房子 700 萬來計算, 現在可能約為 2100 萬, 似乎是相似, 原因就在於黃金沒有像房屋這種二元性的爭議, 黃金就是投資投機的商品。
我不知道政府有沒有為了「維持 GDP 正成長率」而作房價維持(或甚至解釋成炒作)的行為, 但房地產本身的投資屬性, 以及它通常代表財富與勞動價值的保存, 或許政府會偏向至少是不要大跌, 以穩定為主, 所以會被理解成是一種口頭打房, 實際上在炒房的做法...
基於投資這屬性來說, 當商業活動及利潤不佳 (景氣不好, 企業獲利下降), 利率會連帶向下走 (寬鬆), 都會促使資本流向保守型的商品上, 如債券 (法律定義上, 債券是保證利潤的, 前提是債務人不能倒掉), 而黃金可以是一個 (在貨幣寬鬆時, 避免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財富被稀釋掉, 那就是把貨幣轉成不易增加發行量的資本, 黃金就很典型是一個), 而房地產也是一個 (地段稀缺帶來的保值/增值性, 類似黃金)...
個人認為不一定是為了維持 GDP growth, 而是資本自然流向的結果; 只是, 這種資本流動, 倒是妨害了有單純居住需求的人就是......
~~~~~
補充一下好了, 購屋, 如果把它理解成財富形式的轉換, 那很有錢的人, 例如手上有現金或約當現金數億的人, 可能買一兩間房是很輕鬆的事, 只是代表把貨幣形式的財富轉成房地產的形式, 至於把貨幣換成房地產的理由千百種, 但就正常的投資投機邏輯來說, 不外為了保值或房屋價值上升(即預期未來房價上漲), 這就很像在股市作換股操作, 或是棄股轉債這類的資本操作......
但購屋在一般受薪階級來說, 其實是用未來的勞動力及非勞動收益來獲得 (簡單說就欠債, 而債要用工作來還), 而這個未來的東西因為不確定, 所以銀行是拿購屋者的房子來抵押, 才能放款... 而且不少受薪階級購屋是為了居住需求, 而在房地價格被上述資本階級抬高到一程度時, 受薪階級其實是不跟也不行, 尤其實有購屋壓力(剛需)的人, 所以, 保障就業、尋求產業價值及提高薪資上漲機會, 並對房地產價格作相當程度的控制 (至少不能大跌), 就成了政府維持社會安定必要的考慮。
是故, 減少資本階級的介入, 加重非自住用途的稅費, 同時維持房地價格的穩定 (至少不是短時間狂跌), 不是單純為了銀行的債權, 或是為了有錢人的財富; 而是也考慮到一般大眾買屋是一種安定與寄託, 試想, 房價大崩跌, 有多少房子會被銀行拿來拍賣掉, 有錢人也許不差賠個幾百幾千萬, 但受薪階級可能賠掉的是一生的努力 (勞動價值累積), 所以政府的立場, 是可以容易推論出來的, 但是不是為了 GDP 成長, 我想這我難以評論......
反之,當天災人禍,如長期乾旱或澇災或大批蟲害作物欠收或碰到傳染病肆虐或大規模戰爭,人口都會大量減少.
而來到二十世紀下半世紀及二十一世紀,農業技術進步,醫藥衛生發達,大多數國家及地區,食物豐盛, 壽命增加,人口本能的增加, 如此太平盛世,人口無限的繼續增加,將來會發生什麼事?
用另一種角度來說: 高房價的功用,就是取代上述所言的天災人禍,用來抑制人口增加!
所以要說:高房價? 萬惡之首還是必要之惡?那就看你是用何種角度來看!
昨天看到新聞,談到的是美國的一些大城市,大約印象是有洛杉磯.....某些區,
不只是房價貴,房租也貴得嚇人,一房一廰租金來到近七萬台幣/月.很多人租不起房只能睡車上.以車為家.
比台灣還慘!
再google一條:根據Zumper的數據,舊金山一房公寓的中位數房租已來到新高峰$3,690美元。比去年此時的數據相比,上升了9%。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