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在台北有閒置不動產,
整理一下,蠻好出租的,但租金不高,投報率很低。
問他:如果有現金,還會在台北置產嗎?
他說不會,因為房租有天花板,投報率不高。
我想請教有經驗的大大,租金有天花板嗎?以後租金會越來越高?還是會越來越低?
lawtaipei wrote:
好友在台北有閒置不動...(恕刪)
當然有天花板,還用質疑?
家用房租的天花板大約就是
房屋所在區域平均月薪資*50%*房間數
案例:
嘉義平均月薪3萬,套房天花板多少?
3萬*50%*1=1.5萬元
嘉義套房超過1.5萬元,應該非常難租。
台北市會有一些例外,
台北市屬國際化都市,外來工作人口多,
照正常案例:
台北市平均薪資5萬,套房天花板多少?
5萬*50%*1=2.5萬元,
正常台灣人在台北租套房,
應該不會花2.5萬/月以上去租,
這時候就會有人說「租日本人」,
日本人在台北的薪資可能是20萬/月,
所以20萬*50%*1=10萬元,
日本人的天花板跟台北人又不同啦!
又或者是公司出錢,
境外工作者人人想搶,有多少?
大致上不離我舉的公式,
實際上你問一下代租的仲介,
也差不多是這樣。
sasayoli1035 wrote:
認識好幾個租蛋黃區3萬大套房的台灣人(30以下)
不外乎家裡有點錢 外商 學區房
他們還說正蛋黃區24h管理電梯大樓~3萬算便宜...(恕刪)
謝謝sasayoli大大。
家裡有錢就可以任性。
一般勞工階級,錢省著用,應該不會支付高額租金。
因為居住關係著生活品質,
這部分不是單純的契約關係,更是社會民生問題。
天花板的意思應該是「上限」的概念。
在天花板以下是民眾可以接受的水準,
在天花板以上屬於奢侈。
住宅補貼政策的「1萬元」是政府劃定的上限。
租金是怎樣訂的?
通常房東都是參照周圍行情、物件歷史行情以及物件條件訂出來的。
房客買單就會承租,否則就空在那裏。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天花板。
各地區有不同的天花板。
最大的天花板應該是人均所得吧,租金所得比跟房貸所得比一樣,合理應該控制在3成,但是目前已偏高。同樣房價所得比在台灣亦不合理。不過根本問題還是在房價,房價修正租金自然會跟著修正。若沒有修正,按理性邏輯是有緩步上揚空間!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6/132955
lawtaipei wrote:
好友在台北有閒置不動...(恕刪)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