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掀資金避風港 房產專家警告要亂了! 【逼出市場游資但也沒好管道,感覺之後倒霉的還是一般老百姓】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528003431-260410?chdtv

金管會打算出手逼高儲蓄型保單退場,未來民眾想透過保單理財恐怕更困難,房產專家章定煊在臉書評論,雖然短期看不出對房市有何影響,但民眾最後的資金避風港也遭掀,造成民眾投資焦慮,恐引發比衛生紙、499之亂還可怕的災難。


金管會22日召開壽險業負責人座談會,由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邀請22家壽險董總全員到齊,談到壽險商品結構部分,要大幅降低儲蓄險等「不鼓勵的商品」到4成以下,會後金管會與各家壽險業達成共識 未來該類保單恐怕在市面上絕跡。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對此發表意見,根據主計處公布數據顯示,民眾切身相關的17項民生物資平均年增1.65%,工作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儲蓄,不要說能不能產生收益了,連不想被通膨吃掉都很困難。章定煊指出,有哪一個能打贏1.65%?定存利率大約落在1.05%,中華民國政府公債30年期殖利率也才1.12%,連投資最低等級twBBB公司債殖利率才1.52%,沒有一項能超過通膨率,況且投資公債門檻高,一般小老百姓也負擔不起。

章定煊表示,這些小老百姓資金最後避風港就是儲蓄險,雖然7年內部報酬率為2.1%至2.4%之間,外幣大約落在3.0%至3.5%之間,扣掉通膨率僅剩1%,但至少能抵擋通膨帶來的影響。然而,金管會這招,無疑是捅了資金馬蜂窩,小老百姓連最後這點卑微的報酬率都保不住,搞不好今年繼衛生紙之亂、499之亂,要掀起儲蓄險之亂。

章定煊警告,民間的龐大資金無法再注入保險儲蓄險,導致資金無處可去,可能會因此流向房地產市場,並造成連鎖效應,但會影響多少,還需要一些時間觀察。

針對專家的質疑,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先前就指出,「儲蓄」不是「保險」的本意,金管會不鼓勵過度偏向理財性質、沒顧慮保險屬性的產品,產品應該提高保障。此外,顧立雄也對於「不當招攬」嚴肅以對,有業務員寫報告書稱客戶資金來源為長年儲蓄,但卻勸說客戶貸款購買投資型保單,這涉及業務上文書登載不實的刑事問題,已經發函相關單位加強督導。

文章來源:章定煊臉書


2019-05-29 16:07 發佈
sensejohnny wrote:
https://ww...(恕刪)

金管會因為ifrs17 要保險公司停賣儲蓄險,保險公司未來無新增資金來源就無法再購買房地產,未來保險公司房價調控力量就會減弱,而游資只會出走國外導致國內資產價跌
不怕不怕,我們都是看長期長線的,誰跟你看短期獲利,都馬是看20-30甚至40年後

20年後現在買的房子都要像10年前翻倍漲了

現在房價已落底,大家快買,在不買20年後飲恨住郊區


金管會這手牌大概是對準股市來的

一旦市場充斥大量資金無處可去 (資金從房地產抽出來) 大概就流向第二選擇股市了吧?

至於大量資金充斥股市的影響 投資大眾應該都知道 也應該笑哈哈的準備好了吧?!

為甚麼金管會要選擇這個通膨高漲時機點這樣做(不考慮會助長物價上漲?) 可能要問大老闆


kevin721202 wrote:
金管會因為ifrs1...(恕刪)


這只對一半,因為保險公司持有的大多是素地或是商辦,加上金管會有規定壽險資金購買不動產必須符合最低2.345%投報率限制,所以本來可以符合收益率的標的就少。豪宅屬奢侈品市場,跟流行精品一樣,價格難單一用經濟學供需角度來看。

至於北市精華區超漲的老公寓必跌無疑,亦沒有投資價值。我也不覺得這些資金會進股市(因為最近幾十年大多數散戶都沒賺到啥錢,早就信心潰散)。反而是小坪數交通便利的投資房市有可能會轉熱,因為房價太高,租房人口增加,導致住宅租金上漲。而銀行滿手游資放不出去,房貸利率殺價低到不可思議。

炒一波最後再看誰是最後一隻老鼠,反正倒楣的永遠是市井小民。不然幾次金融海嘯下來,有錢依然很有錢(他們有能耐作資產配置),死老百姓的錢呢?一轉眼就被洗掉了。

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只是幫金融機構或是保險公司解套,到時候資金不是被拐去做風險較高的金融商品就是前進股市,來來去去金融機構問題解決了,我們的錢就沒了(不然二次金改哪來?不就是為了一堆地方派系超貸的爛金融體系解套?)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