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把自己的人生算一算:我所能負擔的房產與房貸

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擁有自己買的房子」的那種喜悅和感動,相信每個經歷過的人都能感受;而希望買房子,或正在看房中的您,亦能想像一旦夢想成真,那該是多大的樂事。

然而,買房子,該是量力而為的事。不只買房如此,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有多少的能力,能負擔多少的貸款,就買多少錢的房子。誠然,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因為房價高而裹足不前,其實應該就事論事,就屋論屋,盡可能地努力。努力,一定有機會,但不努力,一定是零。只有努力,才有可能賺錢買下房子,也才是對自己人生規劃的實際作為。

會有買房的念頭,代表對未來有一定的構想和預劃,第一步不是看房價高低,而應先評估自己負擔貸款的能力。否則夢想可以很好很大,但人生看的是步步耕耘,慢慢累積資產,「不動產是透過時間來增值或存錢的工具」;先求目前能負擔的物件,未來再以越換越好的目標努力打拚。買房前,也不要為他人言論而失去信心;其實,只要估算得宜,就能有個實際目標去努力,人都是需要一個目標去努力的,尤其是房子這樣的實體經濟產品,同時是自己和家人每日生活安居的處所。在心理上,有沒有自己的房子,真的很重要,這部分,容之後其他主題的文章再敘。

此處先估算房貸負擔能力,除了貸款八成,自備款兩成左右,以個人收入或夫妻總收入為一個單位來看,房貸的金額不要超過每個月總收入的三分之一是合宜的,以目前的房貸利率來看,差不多在1.7%左右,分別估算購買600萬、800萬、1,000萬、1,200萬、1,400萬、1,600萬、1,800萬和2,000萬的房產如下:
把自己的人生算一算:我所能負擔的房產與房貸


有了實際金額的估算,便能確實瞄準目標範圍,搜尋適宜的價格區間,尋覓屬於您的夢想屋。

以上方皆以自備兩成,貸款八成的估算舉例來看,假設您的月收入有4萬,而您在外租屋是1萬5,那麼您不如買600萬的房子,貸款30年,您的租金約略等於房貸,但房子卻是自己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和財產(同樣每個月在繳錢,可是房子永遠是您的);又假設一對夫妻的單月總收入有7至9萬,扣去生活中的其他支出與負債項,負擔單月房貸2萬8,貸款30年,即可買1,000萬的房子;值得注意的是,上方的房貸比例,都是以家庭月收入的三成到四成左右的方式去估量,如果您的家庭消費和其他負債項並沒有需要用到那麼多額外支出,或者購屋意願高,儲蓄繳款的行動堅定的話,便可以「適時提高貸款的月付額」,放寬月收入的佔比,那麼這對夫妻便可選擇1,200萬的房子。

從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統計2018年共有155萬餘件房貸申請件數來看,去年申貸人有22.8%年收人落在40~60萬,先不管有沒有年終,以1年12個月來計算,月薪約落在3~5萬元,快看看自己的薪水簿,超過這金額,就勇敢買房吧。由此可見,買不買房,決定在心態問題,而若欲購買一次到位的產品,如2,000萬的電梯別墅,不僅透天房間數足供三代同堂,且有電梯方便樓層間移動,極適合0歲至100歲的幼童與長者安心住居,只要家庭月收入總和有14~17萬間,便可實現此理想。

與其想東想西,不如目標專一。無論賺多賺少,都要努力地存錢。

或許有人覺得租房子,不用背負房貸,就能夠享有比較有品質的生活,可什麼是較好的生活品質呢?當下寬鬆的消費習慣嗎?長遠來看,人生不是只有當下,人生裡更多的是需要「思前想後的長久規劃」。哪一天當我老了,有人願意租房子給我嗎?哪一天當我行動不敏捷了,搬家是否變成一種身心上無法承受之重。又,當孩子長大了,沒有自家的房產做為後盾,辛苦工作的所得還得繼續繳房租,不僅自己生活困難,難以成家,還得照顧年邁的父母,深怕一旦無負擔能力,一家老小馬上喝西北風。據主計總處調查,2017年台灣的房屋自有率仍高達84.83%,國內房屋自有率和他國相比,長期處於偏高水準,顯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難以撼動。

除此之外,或許還是與「家的歸屬感」有關。只要是替全家人,替後代著想,就寧願現在過得有點辛苦,少點奢侈享受,多些強迫儲蓄,但能先苦後甘,給子女們未來的人生打拚之路墊下基石與依靠(根柢)。世代生活越來越不易,至少當我們年老後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那種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或者覺得等房價跌了再買的心態,犧牲掉的往往是寶貴的青春與有限的時間,以及幾代人的未來賭注,我們是否能確定這個「賭注」,不是「堵住」?我們能否承擔那「萬一不如預期」的風險?

買房子,先求擁有與安居,而不去想投資效應;自然,效應會以時間的流逝與累積而反應出來。一來,土地為非再生資源,要嘛好的地段越來越貴,要嘛買得起的地方越來越往邊郊擴散;二來,人的青春有限,25歲買房,與35歲,甚至45歲買房,在人生旅途上有如蝴蝶效應般,完全會造成日後不同的際遇與生活。「如果你沒有買房,哪怕你工作不錯,薪水不錯,但是沒有房子,你基本上就處於底層。」最棒的是,如果你是早早就有安定意識的年輕人,25歲買房,貸款20年,45歲就財務自由了,很難想像嗎?一點都不,就只差在您有沒有早點實際作為而已。

其實,買房亦可看作一種強迫式的存錢,但這個存錢是實實在在地「投資自己」(不會落入別人的口袋,亦不會無形中增加過多不必要花費),投資自己的人生,投資自己的家人,投資未來的安穩感,投資更多可能的夢想;一旦有了自己可安居的避風港,是否比每個月吃喝購物便花去金錢的生活還要踏實呢?一種是先樂後苦,一種是先苦後甘,且有餘力能夠儲備更多往上攀升的能量。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辛苦是值得的。
有了房子,同時有安居有資產,這是讓人「苦著也會笑的存在」。

文章來源



老實說誰不想買房
只不過心態需要調整能力需要評估
那張圖表還蠻可以參考的~


2019-05-23 12:15 發佈
阿里巴巴是怪盜 wrote:
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恕刪)

租屋族苦到這代就好,別苦了下一代
現代年青人流行不婚、不生、不工作、等領祖產。
阿里巴巴是怪盜 wrote:
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恕刪)

這個圖有盲點
1.房貸不能抓八成
除非你家開銀行.擔保拿到成交價八成貸款
2.房貸20年.利率不能抓1.7%
除非你是總統央行總裁擔保利率20年不調漲
退休老人 wrote:
這個圖有盲點1.房...(恕刪)


以目前台灣普遍很多人的思維就是

"台灣沒本錢升息"

其實台灣20-30甚至40年不升息的機率還滿高的

台灣早就進入所謂的不上不下的狀態
就跟總統說的"維持現狀"
其實就是在跟大家說,我們在溫水煮青蛙
有能力有錢的人應該要趁早搬錢到海外

好比說這次中美貿易戰,如果選對邊,理論上應該是利大於弊
但多年來台灣與中國親密度高,如今美中翻臉,台灣反而變夾心餅乾

現在的台灣哪有甚麼本錢跟人家談判

退休老人 wrote:
這個圖有盲點1.房...(恕刪)


同意
是我的話~ 會這樣算

1. 3% - 4% 當房貸利率
2. 不能用現在的收入去算~ 而是用你離職後能找到的最低薪水

20 - 30 年的房貸
加上現在經濟狀況不明
我會用很保守的方式去算
才決定我能負擔甚麼

我可不想半路房子被拍了
落個流浪的下場
還帶了妻小

阿里巴巴是怪盜 wrote:
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恕刪)


買房永遠比買車重要,就算我要繳30.40年也願意,省得老了被趕來趕去惹人嫌
照這算法下去買房 我看一堆家庭鐵定離婚要不就自相殘殺

買房自備款只算兩成 貸款30年 繳到老死

奉勸這種算法千萬不要買房 不如租破房也不要買房

人口負成長 wrote:
租屋族苦到這代就好...(恕刪)

租屋不苦啊,男兒志在四方,哪裡有發展就往哪裡跑,買房的話要跑還得先賣房,多麻煩?
台灣租金跟房價不成比例,房東根本就做功德的,為何不用租的?
如果經濟能力可以負擔,說真的寧願買房也不要租房子,實際成本跟隱形成本算下來租房根本不划算,但就是要評估自己可負擔的能力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