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飆漲集中於都會區,關鍵在於工作機會集中於都市及週邊
鄉村青年往都會區移動所致,少子化後會日趨嚴重。
外來人口的移入、大家庭變小家庭居住習慣的改變
造就了都會區龐大的購屋及租屋需求
都市化越嚴重的都市,房價越難控制。
有效去化這些居住需求,才能讓房價達到平穩
但是,早期建商在產品規劃時,犯了很大錯誤
就是用土地取得價格作為該案產品定位
有許多土地是來自重劃區,取得成本高
所以產品坪數過大=>總價過高=>買盤不足=>空屋率高
大坪數、高總價、4-5房產品,漸漸變成燙手山芋
小坪數、低總價產品一推出就完銷,市場缺口還是非常大
以下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無論是公司經營、房產投資都會適用
A.成本+利潤=產品售價
B.產品售價=成本+利潤
A的思考模式是錯的,B的思考模式是正確的,一般人會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
A的思考模式是,我先做一樣產品,把我做產品的成本+我要的利潤,訂出市場價格去販售。
B的思考模式是,我先調查某樣產品市場價格的接受度,市場需求量的多寡,競品的多寡,
先訂出終端價格,再往前扣掉我的利潤,算出我的成本只能多少,最後決定是否投入產品投資。
A的思考模式,往往會造成做出消費者無法接受之價格過高的產品
導致銷售困難,最後只能犧牲利潤、降價求售
許多建商蓋的房子有這樣的案例,不過近年來有慢慢修正當中。
上述理論怎樣套入房產投資?
一樣用B的思考模式,先找出"租金行情"最合理、最多人偏好、可負擔的臨界點
加上設定的利潤3%、4%、5%、6%、7%,最後反推你要取得的房屋成本
用已設定的房屋成本下去找精華地段的房產。
這就是為何有些精華區中古屋漲幅勝過豪宅或新建案的原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