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胡偉良觀點:高房價是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的噩夢?

如果問一下一個45歲左右的中產階級,如果回到十五年前,你最想做什麼?最多的回答是:買房。
房子太貴了,買不起房是年輕人普遍的痛

再問一個現在年齡30歲的年輕人,你現在最不滿意的是什麼事?得到的答案是:房子太貴了,買不起房。

當今社會,普通家庭面臨三個大問題:房子、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排在第一的頭等大事,就是房子。

十五年前,有一個住在台北的男士以800多萬元賣掉了自己在大安區的房子,拿著這筆錢去創業,經過十五年努力打拼,公司走上了正軌,賺到了2000萬元利潤,然後他用全部利潤,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畢竟小孩要上學。在台北,明明可以買房致富,他即非要創業!

如果你沒有買房,哪怕你工作不錯,薪水不錯,但是沒有房子,你基本上就處於底層。

如果你在台北己經有了房子,如果房貸不是很高(15年前買的房子,每月房貸1、2萬元)找個月薪五、六萬左右的工作,就可以過得很舒服,很容易就能成為中產階級了。

一間房子,決定了你的階級!多少人因為沒有房子,即使拿著5、6萬元的薪資依然無法躋身中產階級,又有多少中產階級因為背負著沉重的房貸而艱難前行。

沒有房就沒有根

大陸的馬雲勸年輕人不要買房,說十年後房子就像樹葉。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告誡年輕人千萬不要買房,十年後房子一文不值。

「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告誡年輕人千萬不要買房,十年後房子一文不值。」(資料照,美聯社)

可是對年輕人來說,結婚不買房,去那裡入洞房?丈母娘就第一個不答應。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輕人,如果近40歲還沒買房,就難紮根了。

房價太貴造成消費降級

因為房子,我們不敢遊玩不敢生病;被上級罵得狗血淋頭,也不敢任性、不敢辭職,只能咽下所有委屈。因為買房,我們只能節衣縮食、消費降級,生活品質直線下降。

房租,耗光了年輕人的儲蓄;房貸,磨盡了中年人的底氣;高房價變成了最好的避孕藥。房子,就是你的生活品質。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階層

房子才是真正的貧富分水嶺

高掛的房價讓窮人早就絕望了,他們連夢想的資格都沒有,而中產階級則是房地產的最大消費者和最剛需的人群。他們所處的地位很尷尬,拼一拼咬咬牙差不多也能買間房子,然後就是背負沉重的房貸,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他們不敢放鬆,不敢任性,為銀行打工,為雇主打工。

房子,成為了民眾參與階層向上流動的入場券。有了這個入場券,你才有機會跟著資產價格飆升的風口,從小房子置換成大房子,從普通到小富。

有房者和無房者,實際上就是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差別。而房價的上漲,使得階層間的壁壘更加堅不可摧。

當房價和薪資之間的比例越拉越大,年輕人的努力和奮鬥顯得蒼白無力,這時又有什麼夢想可言?
「當房價和薪資之間的比例越拉越大,年輕人的努力和奮鬥顯得蒼白無力,這時又有什麼夢想可言?」(資料照,好房網提供)

而當薪資上漲的速度無法追趕房價時,工匠精神又有誰去追求?當階層向上的路途被堵死,我們又怎麼說服孩子們接受教育的意義?

如今,你是什麼階層,不在於你有什麼學歷,幹什麼工作,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取決的只是你的房子在哪兒。

房子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

沒有房子,即使你工作不錯,薪資不少,穿著也很光鮮,可你還是個在社會底層漂泊的無產者。

有了房子,你才到了小康;有了好地段的房子,你就是中產階層;如果你有很多間好房子,那就是富豪了。

房子不僅決定了你的階層,還決定你孩子在哪裡上學,間接決定了你下一代的階層。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階層。

為了幫助讀者對房地產的趨勢、脈動、運作和生態有進一步和系統化的了解,筆者寫了「胡偉良的房產世界」這本書,推薦大家不妨參閱。
2018-12-04 11:07 發佈
先說明我有房,即將有第二間房!

但是我覺得樓主的文章很好,房地產吃掉很多人的生產努力
吃掉很多人的夢想,但這最終還是會自食惡果
年輕人很多不會再願意為了成家立業努力,
最終低端的服務人口如果沒有外勞補充,上層人口
還是會吃到苦果,只是時候未到!
中產則會徹底消失~!
這社會大多數人一聽到你家還在租房,"第一個直觀" 就是你家經濟是不是不好? 是不是有什困難? 老一輩是不是很揮霍? 怎連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沒有,更何況把女兒交給你? 這就是現實。
就算房價降到很低

房租降到很低

那又如何????

年輕人在雙北也不見得會想結婚生小孩...

雙北小孩教育費加上家庭消費支出搞不好跟房貸有的比....
(胡先生是不是應該再寫篇:胡偉良觀點:雙北高家庭支出是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的噩夢?)

我家兩隻寶貝一個月學費加才藝費就讓我噴了將近5萬(我相信有人比我噴更多)

除了房租房價合理化之外,整體薪資如何往上提升是更重要的重點

還有.....

現在大眾運輸系統這麼方便...

為何一定要住台北市?為何一定要住蛋黃區?為何一定要買房才能結婚?難道租房生活品質會比較差嗎?
(PS:我有房,但我身邊有租房但是比我還富有很多倍的朋友)



callmenow wrote:
如果問一下一個45...(恕刪)

所以做人不要好高騖遠,去妄想得到需要壓榨自己生命才能獲取的慾望。
我決定還是買蛋白區就好了,這樣生活也比較輕鬆,
買台北市超過我的能力了(硬買可,但必須壓縮到自身生活品質的情形)


所以說,說服自己跟富有二字沾不上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是件難以啟齒的事嗎?
為什麼網路IG臉書看多了,會覺得名牌包/海外旅遊/台北市房子,是別人有所以我也該有的東西?

筆者文中所謂的房子完全繞著蛋黃高價區打轉,他是不是忘了還有很多平價選擇?
這就是我所謂被過度解讀的居住正義啊XDDDD


眼中沒把其他地區房子當選項,一直看著台北市房子流口水(但超過自己預算)而覺得時不我與(仰天長嘯)
為什麼別人買的起而我買不起的居住正義嗎?

哈哈
alicepalicep wrote:
先說明我有房,即將有...(恕刪)

炒房客不會去想這麼多,先抓交替再說
callmenow wrote:
十五年前,有一個住在台北的男士以800多萬元賣掉了自己在大安區的房子,拿著這筆錢去創業,經過十五年努力打拼,公司走上了正軌,賺到了2000萬元利潤,然後他用全部利潤,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畢竟小孩要上學。在台北,明明可以買房致富,他即非要創業!



再說文中舉例的這位故事中的男士,當初有人逼他賣房去創業嗎? 15年利潤2000萬表示他沒創業成功啊


當他懷抱著可能因為創業得大富貴的美夢時(比如路易莎咖啡或者其他億來億去的上市上櫃公司)他以前的鄰居貪生怕死,沒什麼夢想,想說安安穩穩過個日子的老百姓,後來竟然受利於高漲的房價變得比他富有XD

這相對剝奪感實在是太可惡了對不對
怎麼反而賣房子去賭的後來賭輸什麼都沒做的
世界不公平對不對

投資一定有風險,理財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callmenow wrote:
如果問一下一個45歲...(恕刪)


這樣大家就不要創業好了

郭台銘可以收起來買房就好,那麼拼做啥
我好羨慕~好羨慕~人家有土地呦~

好好喔~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