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坪制的6個猜測

分享一些自己對實坪制實施後的猜測,給大家參考看看。
以下先預設兩個建案,A大樓是實坪制實施前的建案,B大樓是實施後。

A大樓
公設比 30%
實坪 28坪
公設 12坪
房價 35萬 -> 50萬(實坪制後)

B大樓
公設比 20%
實坪 28坪
公設 7坪
房價 50萬

1. 單價上升,總價不變
以A大樓來說,原本房價35,總價35萬*(28+12)坪=1400萬。
實坪制後,建商當然不是白癡,不可能一樣賣35。
所以單價上升為50,總價50萬*28坪=1400萬,總價不變。

2. 公設比降低
這時聰明的B建商想到一個好辦法。
他把管道間、梯廳、大廳蓋小一點、車位排密一點、地下室就可以挖小一點。
東拼西湊,把公設比壓到20%。但是房價跟A大樓一樣賣50。
反正實坪都是28坪。每戶公設少了5坪,省下成本70萬,放口袋。

3. 房價降低
所以說,如果實坪制能使房價降低。
那降幅最多是把省下公設的成本(70萬)回饋給買方,建商維持原本的利潤。
房價就從50降到47.5。(70萬/28坪=2.5,所以一坪降2.5萬)

4. 蛋白區降幅大
每坪減少2.5萬,對台北市這種高房價的地方,只是九牛一毛。
但是對淡水這種低房價的地方,影響就大了。
所以實坪制對蛋白區的房價影響較大。

5. 比較房子變的簡單
不用再擔心建商把車道灌進公設,不用再拿計算機去計算公設比。
事情變得很簡單,比如你在比較兩個建案:
(1)房價50,只有電梯
(2)房價55,除了電梯,還有泳池跟健身房
你只需要思考要不要每坪多花五萬,買泳池跟健身房就好。

6. 舊公寓變得搶手
原本的舊公寓一坪30,新大樓一坪35。
實坪制實施後,新大樓變成50。
從原本的30比35,變為30比50。
雖然總價根本沒變,但這種感覺問題,會影響到部分的買方。
人是感性的動物嘛!
所以舊公寓的價格與成交量可能提高。
2018-11-28 19: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實坪制 猜測
改革,必是資源分配不均,造成貧富懸殊.
改革,只是將利益團體的資源,重新分配.
所有問題都出在(權狀)的登記表達方式.

所謂實坪制,是比照國外的權狀/買賣契約方式.
..住戶權狀登記(實坪),買賣契約只寫(實坪).
..備註:房屋總價包含幾個公設雨遮車道等設施.
..管委會權狀登記(雨遮公設車位).住戶是股東.
..二制差別:(雨遮公設車位)登記給管委會所有.
所謂建坪制,住戶權狀登記一切.管委會沒有權狀,
..住戶權狀寫登記(建坪),買賣契約寫(建坪)
..權狀建坪=主建物+陽台雨遮+公設比+車位坪
..二制差別:(雨遮公設車位)登記給住戶所有.
建坪制怎麼改革:
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權狀)的登記表達方式.
修改權狀.將(雨遮公設車位)登記給管委會.

自由時報:買屋防虛坪灌水,北市府推(實坪制).
北市柯P四點建議中央修法,修改(住戶)的權狀.
1.住戶權狀:以牆心為界測繪登記,房屋牆心內實坪
2.住戶權狀:不登記,突出牆心的陽台,屋簷,雨遮,
3.住戶權狀:不登記,車位編號及持分面積.
4.住戶權狀:不登記,個人持有公設的持分面積.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