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了一個建案 覺得怪怪的 喊著雨遮不計價 公設比卻是變高3%多對方跟我說 這樣是正常的 雨遮規定後 大家都是放在公設 平均高3-5% 總坪數是不變的我一直在想 那政府規定 不就好看的 所以上來請教一下大家 這樣是正確的嗎?
我只知道 因為新法規 新大樓公設比通常會到30-33 但也要看他的公設量另外要小心 車位持分 若太小坪數 則可能也被灌虛坪到大公內我的車位隨雖不大 但持分也有八九坪以上是我大概知道的 但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多google看看
nokia2d3d wrote:這兩天看了一個建案...(恕刪)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55&t=5520137&p=13#69592756
雨遮這種東西事實上不存在已經很久,除非舊式的設計,否則新的建築設計早就沒有雨遮!目前的建築設計是樑柱外推{如圖示}!此種設計可使室內天花板更平整,空間也更大、更好看。樑外推的位置就是跟雨遮的面積重疊,雨遮計不計價又如何?樑柱這麼重要的東西還是要付錢吧?除非就是不買,否則建商最後還是會丟下一句總價成交,要買不買隨便你!↓ ↓ ↓ 外露樑已經完全取代雨遮,而且還包好包滿,你有辦法說這個也不計價嗎?
登卡普 wrote:此種設計可使室內天花板更平整,空間也更大、更好看。.....外露樑已經完全取代雨遮,而且還包好包滿,你有辦法說這個也不計價嗎? 這種設計感覺不錯,這個計價我可以。買大坪數的人不見得住的人多,公設是百分比,個人覺得不好。公設是建築成本,由建商決定分攤至售價。最終走向實坪計價,才合理。管理費亦同,除共有之外,使用者付費扣點數買服務很合理。
nokia2d3d wrote:這兩天看了一個建案 ...(恕刪) 現在房子貴是貴在土地, 而非建物本身. 土地控制容積率的大小, 而公設未甚麼要計坪計價? 因為公設的樓地板面積也受容積率管制.因此, 跟容積率無關的雨遮, 可隨建商設計而自由變大變小的東西, 你覺得計坪是合理的嗎?現在建案多喜歡設計外柱, 超過外牆中心的部分都是不計坪, 但設計外柱的每坪單價在市場上就是比較好, 品牌建商的報價高就是靠這些小地方的改善堆出來的. 另外外柱跟假柱都不算容積.我非常同意有雨遮導致總價上升是應該的, 但把雨遮拿去當分母, 讓坪單價看起來比較低, 我首先懷疑建商跟代銷有誠信問題. 當我看的懂得的地方, 都想騙我坪單價比別人低, 而一般人看不懂的營建細節更多, 那我還要怎麼去相信這個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