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結論: 台北就是適合工作存錢的地方...不是退收生活的好所在!
本人的規劃: 不在台北買房, 50歲 存到被動收入200萬的資金中南部退休
1. 要了解資產vs負債:
這是理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念..同一件東西對某些人而言是資產...對某些人卻是負債!!
簡單的例子~~車子對一般人是負債, 因為油錢稅金的"支出".但對計程車司機而言是資產. 因為它帶來"收入".
同樣的, 房子對有錢人, 投客, 房東是資產 (買賣, 租金"收入" > 稅金支出)...
對一般人(自住客)卻是負債 (稅金"支出")

再加上一張富人/窮人資產增加的曲線圖...這些富人資產獲利有60%來自房地產跟有價證卷等投資.
他們用他們的資產在幫他門滾下一筆收入,
所以重點是要在年輕的時候增加資產去滾你的被動收入而不是買房增加負債!!
2. 年輕的時候不要買房
在台北買房值不直得, 其實是一個數學問題! ~
假設你現在租的房子就是符合你的需求, 如果年租金大於你買它"全貸"的年利息總合,
買就值得, 反之沒必要買, 更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去買遠/小/舊!!
為何要說是用"全貸" 來衡量!? 就要回到第一點..
"在年輕的時候增加資產去滾你的被動收入而不是買房增加負債!"
假設你年有30, 有個300萬頭期款, 該背1200萬來買1500萬的房子? 或許利息可以抵掉你的房租支出...
但別忘了稅金的支出還有更重要的是損失頭期款300萬可以帶來的被動收入,
如果以台股基本的殖利率起碼可以有4.5%的年複利!!你應該用這筆資產去滾你的被動收入,
而不是沒了這一筆還去背房子稅金支出...一來一回10年複利效果就差很大!
以本人為例, 大約10年前股利股息的收入早就cover房租的支出..還有剩
3. 機會成本
不要相信 房仲話術"由遠而近, 由舊而新, 由小而大"...他們要的是成交次數...這當然對他們最有利
也不要認同我們這些中年大叔, 或是4. 5級生調侃你們.他們當初如何吃苦耐勞...省吃節用!!
時代不同, 台灣過了三四十年. 還希望年輕人用那樣的生活模式才可以居得其所~~才是可悲!!!
與其為了一個買的起的房子...花一兩個小時通勤,
不如把這時間花在工作上增加自己加薪換工作的籌碼!!?
就像某個名人說的...畢業的時候22K是政府的問題, 過了10年你還不倒50K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年輕的時候不要計較加班,Work smart, Play Hard!!沒有大錯!!
但你要知道...世界上是一堆 又聰明又Work Hard的人..你要拿甚麼跟你的同儕比!!??
就是實力的累積...工作上的籌碼!! 看看你的 first line Manager...大概帶5~6個人
也就是說當你們四十歲的時候, 六個人就只有一個爬上去那個位置..
憑甚麼那個人是你? 也且別忘了...那時候可能是你最需要公司. 但卻是公司最不需要你的時候!
你要做是得抓住每個增加自己籌碼的機會,而不是斤斤計較現在工作與時薪幅不符合正比或是追求小確性!
還有很多想法...有空再跟大家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