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台中要去市區下交流道車只能緩慢前進
紅綠燈多車也多當然開不快
其實台灣大道路幅夠寬
為何不像台北市的建國高架橋一樣
若能蓋高架道路對平面交通一定有助益
一堆車子只是要上下高速公路
依用途不同分流大家不用塞在秋紅谷新光百貨
雖然施工期會影響交通但完工後就可享有便利
交通部 部長(民意)信箱
台中市 市長、議長(民意)信箱
區域立委(民意)信箱
建國高架
1977年:臺北市長林洋港決定放棄園林大道的規劃,改興建高架橋
1989年11月30日:由台北市市長吳伯雄主持高架道路通車典禮。
20xx年 放棄藍線的規劃,改興建高架橋?
2xxx年 由市長?主持高架道路通車典禮?
你知道蓋了高架,延線房價會跌嗎?
不過很有趣的是,蓋高架道路房價會跌,蓋高架捷運房價會漲
所以應該規劃高架快速道路跟捷運共構,上層跑車子,下層跑捷運
看看這樣房價是會跌還是會漲?
我來幹古一下
我家(父母家)在板橋縣民大道上,我是住板橋長大的
小時間家裡旁邊是鐵路,家母看房子時建商說這個鐵路要地下化,以後就不會被火車吵了
於是家母就買了
後來大家當然都知道,鐵路的確地下化了(印象中蓋了十幾年吧?)
但鐵路地下化以後,施工並沒有停,原鐵路路線上繼續蓋高架(華翠橋)
原本我們覺得整天施工的噪音煩死了,後來華翠橋通車後我們才發現,原本火車噪音是最好的,施工雖吵但還能接受
快速道路上的車流聲才是真正吵到難以入眠。不分日夜車子在橋上呼嘯而過的噪音,搭配三不五時改裝車轟隆隆的排氣噪音
從早到晚幾乎沒有停的一刻。 我比較懷念小時候固定時間會經過的火車聲
以上廢話
我是想聊華翠橋
當初華翠橋在規劃時(年代久遠我不是很記得了,有錯請見諒)
是一條貫穿板橋的高架道路,從延線路名整併改為"縣民大道"可以看得出來,一開始的規劃是要像台北市的市民大道一樣,整座高架貫穿,中間可以自由跟相交的橋樑、高架做立體交叉。
一開始的華翠橋(縣民大道高架)也是這樣,利用原火車跨河橋墩,進到萬華鬧區,直接穿過中華路,接上市民大道
另一端穿過整個板橋市區,中間可跟大漢橋、64快速交叉,一路通到65快速或浮州橋
這規劃很棒,很多車都不必塞在市區
最後結果呢?
台北端還沒到中華路就停了,板橋端在中山國中附近也停了
變成一座只有連絡板橋到台北的跨河橋樑(現有板橋到台北的跨河橋樑已經有光復、華江跟萬板三座)。
為什麼好好一個可能頭尾有接中間有通的高架道路,搞到最後會沒頭沒尾只剩過河功能?
還不就因為高架會讓房價下跌,一旦要經過有力人士的房產時,立刻阻力就會大增
於是還沒到板橋新站,高架就沒了(連接上64通去新莊的機會都沒有)
台北端連中華路都碰不到就沒了
臺灣的交通建設,規劃時其實是很有遠景的,但實施的時候真的是......再說下去我就要發不自殺聲明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