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吵得很兇實坪制與虛坪制問題,
有些人秉持從數學觀點而言,實坪制與虛坪制價錢相同,不需要從虛坪制改成實坪制。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細想房地產上漲是個心理問題而不是數學問題
,用數學看房地產問題真的客觀嗎?
用房地產價錢比喻沒那麼貼近生活
,我想用餐廳收10%服務費這個文化比喻應該就很容易有感:
假設你今天吃大餐:
(a)550元大餐+10%服務費=600圓-->虛坪制
(b)600元大餐+ 0%服務費=600圓-->實坪制
以上(a)&(b) 雖總價相同,但心理感受進卻影響消費者行為。
(a)550元大餐+10%服務費=600圓(虛坪制),討論如下:
你是否有個經驗,當吃大餐時,往往只會記得550元的餐費
,卻往往忘了有50元的餐費在後面,更有人連需要付50元服務費都不知。
當你走出餐廳結帳時,看到帳單多了50元
,心理往往OS:10%服務費是約定俗成文化,就付吧!
但其實心裡總是有種被強迫的感覺。
(b)600元大餐+ 0%服務費=600圓(實坪制),討論如下:
今天A餐廳如果因為人事開銷或店租問題,將原本550元調漲成600元
,看似合理,但卻對消費者心理產生影響。
如果調漲成600元,消費者第一個可能的行為:好貴,再找找別家吧
這對店家而言風險就是無法用品牌忠誠度或飲食習慣留住客人。
當消費者產生了找別家店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幾種念頭:
1.原來A餐廳這麼貴
2.原來其他店更好吃
........
如果上述1.&2.情況發生,
改善"原來A餐廳這麼貴"方法-->調回原價550元,甚至更低。
改善"原來其他店更好吃"方法-->無有效方法,因為沒有人會選擇難吃的餐廳。
當以上情況發生,真實的情況就是10%服務費再也回不去了,並且永遠失去某些客人了。
猶記2013年第一次看房地產綜合版,多空如華山論劍,難分軒輊!
時序進入2014年,似乎有些自住客如夢初醒,逐漸發現房地產只漲不跌不是事實。
進入2015&2016,開始流行先貼權狀證明自己,再教人投資致富,提倡不事生產的光榮。
2017上半年,開始流行貼捐款,證明善心...
其實政府時常對不合理的既得利益不見,看來推行實坪制是不太可能執行。
但身為消費者的你,賭上所有身家買個遮風避雨的地方,頭腦是否該清醒點呢?
如果大家在買房時,多注意虛坪,這樣虛坪制在實質上就會走向歷史。
還記得嗎?以前有個廣告說:原來我們這麼近!
當你猛然醒過來時,心中不免感慨:原來,我們這麼貴!
房市背哥 wrote:
之前吵得很兇實坪制與虛坪制問題,...(恕刪)
其實..哪一種計價方式..理論上都可行..
但是..在台灣..建商只會算計..搞大公設..搞大雨遮..
講起這個大雨遮..因為可以計坪又可計價..買方又不可能去驗收..
因此..進10年內的新房子..最大特色就是雨遮很大..
雨遮大到..可以把連棟屋頂加一頂帽子..
雨遮大到..每一棟房子都長出土星環..
大公設..弄個養不起又不實際的游泳池..
例如..水深60公分..不能游..只好決議封填..以免養蚊子..
大公設..弄個大而不當的運動中心..康樂室..超氣派的大廳..
大公設沒人用..還要花錢管理維護..
沒有人說不要雨遮..但有必要那麼大嗎?
沒有人說不要公設..但大而無當的必要性何在呢?
結果就是建商.."依據法令"..設計在最大值內..
成本低..買方又沒辦法驗收..賺翻了..
這是台灣建商的共業..只能靠實坪制..矯正回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