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回溫? 顏炳立:偶見陽光 不要以為夏天到了
建商降價衝量有譜
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指出,六都買賣移轉件數第一季達4.5萬戶,全台估計約6萬戶,較去年大增四成,市場解讀房市買氣回溫,他表示這是冬天市場裡偶見的陽光,不要以為夏天到了。他認為房市要落底交易量至少30萬戶以上,第一季全台6萬戶、全年也才24萬多戶,買氣回溫量沒有到35萬~40萬戶的盤整水準都不算回溫,今年不會落底。
顏炳立認為第一季交易大增主要是去年基期低,今年Q1仍是買氣冷淡、持續緩跌。2017房地產市場是「殺價、取量、搶錢、活命」格局,對業者來說現在是「市冷、價高、案少、人閒」。各類產品出大量、價到頂、市場就結束,市場出來要產品區隔、讓利搶讓,剛性市場不讓就沒量,買盤最大誘因是價格,只有降價才能成交,建商讓利的動能是看淡市場,2017年是讓利微量,緩跌未見底。
搶救買氣 建商讓利三成
===========================
嗯 因為2月份天數少 在加上去年遇到大地震 所以去年的第一季交易量慘澹
現在名目上看起來幅度是增加的 但第一季過去 也只有6萬戶成交 以四季來換算也24萬戶左右...
而且其中不少是預售屋的交屋,這還是建立在業者 讓利降價3成 認真去化的情況下
預估今年的成交量落在24~26萬間,除非再有重大讓利降價幅度,否則很難達到28萬
而小弟預估的回穩 是要成交量回到30萬以上 房市才有回穩 甚至上漲的空間
(若要投資 最好交易量有30萬以上再說 否則風險太高)
否則很可能落入 跟少子化的日本一樣走勢 一路緩跌10年
建商成本約3成左右 覺得4~5成有賺就很夠了
房價從1998~2014年走了多頭12年 漲了200~300% 才剛下修20~30%
現在應逐步下修回合理值
屋主早點讓利換成交 對市場才會是有幫助的
現在雖然整體房價下降2~3成 有稍微刺激成交量 但交易量持續低迷
可能還會陸續下修 直到交易量回升到30萬才算回穩
否則還是會陸續下修至合理值
少子化 人口紅利減少的威力 已經要開始發酵了
房市殊不樂觀 空頭行情發酵 少子化美國將升息 交易量腰斬餘屋激增 持有成本高
無量下跌最為可怕 若交易量一直下修 代表無限緩跌的跳水潮才剛開始
lichujen wrote:
建商成本約3成左右...(恕刪)
有種東西叫作容積率 不知道你有聽過嗎?? 一塊地上面可以蓋很多層
而且建商取得土地的時間很重要 很多是10年以前就買了 那時候超便宜
10幾年以前中南部一堆透天賣不到300萬的說
如果建商是地坪每坪10萬 取得500坪土地 地的成本5000萬
然後想辦法蓋15層 15*500=7500坪的建坪 建坪每坪成本算5~6萬好了 建築成本4.5億
每坪又給你賣20萬 7500坪約等於15億 扣掉成本5億 大約能賺10億左右 別忘記若有店面可以賣更高
越大量的進貨 或是規模越大的公司 還可能憑藉規模經濟壓低成本 甚至更低
小弟並非建商 容積率舉例可能有誤 不過下方連結有24層樓的成大城 每坪12.8萬可供參考
請高手們換算其建築成本 怎麼樣能讓紅單11萬還是有賺
當然小案建商或者是規模小的公司不一定可以
因此我的評估的成本是3成左右 並非絕對值...
至於成本會超過6成 還想去作的建設公司 通常財務控管方面就很有問題
只要1/3沒賣掉就容易血本無歸... 而自身沒讓利競爭空間 這種遇到房市下修
很容易跟著倒閉

p.s還有 台南精華地段北區的新大樓(去年剛蓋好) 成大城 每坪廣告價12.8萬都還有得賺
你看對方把成本壓得多低 第一波紅單還11~12萬就有了~~
今天蘋果日報上成大城廣告
你也可以去另一篇參與討論 研究看看
24層的大樓(在台南市),每坪營造成本?
另外 版面文章看到有空就會回了 不用特意夾帶傳訊息 是有多想要我回文呀?
月幻星空 wrote:
降價讓利求成交,2017房地產市場是「殺價、取量、搶錢、活命」,業界現在是「市冷、價高、案少、人閒」
其實現在房市有需求才買房算是比較健康的
買賣移轉棟數24萬,26萬算少?30萬又算多嗎?
如果按照以往經驗把投資需求的量放進去看我想確是如此
但現在擺明投資或投機買盤仍然縮手,都是自住需求在出手啊!
拿量去解釋質得改變就說不通了,這位顏老頭對此視而不見
應該說商用不動產沒有投機需求撐場面他就要餓死吧
建商緩建已超過兩年了,現在在蓋的少餘屋需要處理的多
當建商看到降三成就數以萬計自住買盤出手,正常人都照這個價賣就好了嘛
個案除了最後兩三間出清跳樓價求CLEAN外,其他的是要急什麼?

內文搜尋

X